張繼東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經常三餐不定時,許多人有或輕或重的腸胃不適癥狀。胃腸道疾病與飲食營養有特殊的關系,胃腸道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所以當胃腸道疾病發生時,勢必影響食物或營養的攝入。就慢性胃炎和潰瘍患者而言,他們不得不經常面對這樣的困境:胃病不愈,腹部疼痛、不適等癥狀導致進食減少,營養攝入不足。而營養攝入不足反過來又會不利于炎癥或潰瘍的愈合,因為消除感染、填補潰瘍灶需要充分的營養供應。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臨床上,經常可以見到飲食攝入很差、非常消瘦的胃病患者。從某種程度上講,慢性胃炎和潰瘍的治療必須打破這個惡性循環,使患者能攝入充分的營養,加快胃病康復。
然而,大部分慢性胃炎和潰瘍患者都有很多忌口,生、冷、涼、熱、黏、硬、粗糙、刺激性的食物全在禁忌之列,很多患者在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如腹痛不適或腹脹等)出現的情況下,主動放棄吃“硬”的米飯,選擇喝粥或只吃饅頭;放棄了高脂肪的肉類,只吃素食。更糟糕的是,有些患者不是積極地尋求藥物治療,而是只靠吃那些好消化的食物(如粥)來避免腹部疼痛等癥狀,其結果可想而知,不但無助于慢性胃炎和潰瘍的治療,還因營養不良而不利于慢性胃炎和潰瘍的康復。
錯誤的根源在哪里呢?這就不得不從醫學界對慢性胃炎和潰瘍的認識說起。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幽門螺桿菌還沒有被教科書確認為慢性胃炎和潰瘍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醫生們普遍認為胃黏膜的防御機制受損是慢性胃炎和潰瘍最主要的發病因素,加強對胃黏膜的保護是最重要的治療原則。很自然地,人們認為生、冷、涼、熱、黏、硬、粗糙、刺激性的食物會“傷害”胃黏膜,因此必須忌食這些食物。
現在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才是導致慢性胃炎和潰瘍的最重要的病因,上述食物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并無關系,而且上述食物對胃黏膜的傷害并不大,甚至不能算作損害黏膜防御機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盡可能忌食上述食物其實是不必要的。相反,忌口太多勢必造成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均衡,弊大于利,得不償失。從另一方面講,如同人的身體需要鍛煉才能健康一樣,人的胃腸也需要“鍛煉”,適當吃一些生、冷、涼、熱、黏、硬、粗糙或刺激性的食物是有益的。
這里所謂“適當”有兩層涵義,首先要以不加重慢性胃炎和潰瘍的癥狀為前提,即胃腸道可以接受。不過,反過來講,如果哪怕只吃稍微有一點兒刺激性的食物(如生的蔬菜)都會導致胃部疼痛的話,那說明胃炎或胃潰瘍癥狀比較嚴重,需要服用或調整藥物來加強治療,不能單純依靠忌口來避免疼痛。其次,要以能增加營養素攝入為目的(比如吃生的新鮮蔬菜或水果),不要為了刺激而刺激(比如吃雪糕等)。
總之,慢性胃炎和潰瘍患者在選擇食物的時候,只要不加重疼痛或其他癥狀,應盡可能選擇各種各樣的食物,以達到均衡飲食的要求,不宜有過多忌口。在用藥控制疼痛的同時,積極攝取營養,使消瘦的胃炎或胃潰瘍患者體重增加,這才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
俗話說,胃病生百病。得了胃病后必然引起消化吸收障礙,引起體質虛弱病變。同時,鮮為人知的是,慢性胃病還常常引起頑固性眩暈頭痛、失眠多夢、容易疲勞、經常感冒、記憶減退、急躁易怒、抑郁寡歡、性欲低下等多系統多臟器病理現象,尤其是對于中年人,更易引起上述癥狀。
所以,胃病的預防很重要。發現胃部癥狀,要早診斷,早治療。治療胃病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求速效。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保證定時飲食,不暴飲暴食,忌煙酒糖茶。家庭成員有胃病的盡量分餐,慎用或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破壞性的藥物。除了積極的治療,胃病的自我調養是相當重要的,慢性胃病的調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飲食調養: ?凡飲食不節,過饑過飽都能影響胃的功能而引起疼痛,胃病之后消化性功能減弱,因此飲食一定要按時定量,少吃為宜,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胃喜潤惡燥,而醇酒辛辣、油膩厚味的食物均能生熱化燥,對胃部不利。
精神調整: 臨床上由于精神刺激、情志不舒、肝氣郁滯,使胃病復發和加重的最為多見。因此要保持精神舒暢愉快,情緒穩定,避免情志刺激。
慎起居,重鍛煉: 有規律的生活對于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得了胃病更應當注意,按時用藥之外,還要有嚴格的作息制度,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可以促進疾病的康復。經常鍛煉身體,能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通過運動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和分泌。同時要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免受寒邪侵襲,這些對于促進胃病的康復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