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億
摘 ?要:近幾年,一些刑事司法案件成為網民公議話題,迅速發酵成輿論場,并向現實延伸,對司法獨立產生了很大的壓力。面對宛如洪水猛獸般的網絡輿論,司法應以何種姿態來應對,既能與輿論形成良性互動,又能公平正義的審理案件,已成為新媒介時代司法不可回避的課題。本文以“李某某案件”為個案研究,剖析李案的輿情特征和司法審判環境,梳理出司法應對網絡輿論的應有之姿。
關鍵詞:司法審判;網絡輿論審判;博弈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2-0028-03
2013年2月22日下午,微博實名認證為王豐-SCMP的網友暗指李某某因涉嫌輪奸被海淀公安分局刑事拘留。消息一經披露,媒體迅速關注,甚至有媒體致電海淀分局工作人員求證此事,并被告知屬實。一時間關于李某某案件的消息鋪天蓋地,從涉案人員、受害人的身份背景、到作案細節,從律師換角到律師論戰、從法庭上到法庭外,不僅形成了媒體關于該事件的狂歡式報道,網民們也紛紛加入到對該事件的討論中來。在媒體與網民互為線索的互動與消息傳遞中,該事件的網絡輿論場被建構。在公安機關還在調查取證階段,在法院還沒有判決之前,而從媒介和網民傳播出去的信息中,李某某的惡少、強奸犯的形象已經被定格,以至于輿論場中喊打、喊殺、要求重判李某某等人的聲音甚囂塵上。李某某的家庭法律顧問認為這是有人在利用大眾傳播媒介操作輿論,搞媒介審判、網絡輿論審判,企圖干擾司法審判。社會上也有人認為,這樣的網絡輿論會干擾司法獨立,影響司法人員的判斷,最終會造成不公正的審判結果。
所謂網絡輿論審判,是指人們借助網絡媒介來集合放大輿論偏向,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對被報道對象所作的一種先在性的“審判預設”?!皬睦碚撋险f,任何一個案件只要進入了公眾的視野,激活了公共話題,集聚了較大能量的輿論,都有可能對司法產生壓力而導致出現審判背離司法公正價值目標的結果。[1]”網絡輿論場的構建因其媒介的開放性和蝴蝶效應,會實現由虛擬世界到現實世界的延伸和擴大,對司法產生的壓力更甚。而面對宛如洪水猛獸般的網絡輿論,司法應以何種姿態來應對,既能與輿論形成良性互動,又能公平正義的審理案件,已成為新媒介時代司法不可回避的課題。本文以李某某案件為個案研究,剖析李案的輿情特征和司法審判環境,以期梳理出司法應對網絡輿論的應有之姿。
一、李某某案的輿情分析
(一)李某某案件成為網絡輿情關注焦點的復雜因素分析
李某某案件之所以引起網民如此高的關注度,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李某某系名門之后和他頑劣的公子哥形象有巨大反差;二是未成年人與飲酒、醉駕、性交易等有違倫理道德的行為聯系到一塊;三是在仇富、仇官情緒彌漫的當下,李某某被畫上了富二代、官二代的標簽,對于被貼上上述標簽的對象觸犯法律更易觸及網民的神經,網上重判李某某的喊聲甚囂塵上;四是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原告被告方律師的職業行為、口水戰經由網絡傳播,引發網民熱議;五是夢母幾度呼告,引發網民圍觀。李某某母親為兒子案件多方奔走,呼告,網民擔心其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影響案件的判決。從輿論學的角度來看,事件越是顯著、獨特、敏感、涉及社會公共利益,越容易激發網民的興趣,激活公共話題,引發網絡輿情?!袄钅衬嘲浮辈粌H具備這些條件,而且由于李某某的特殊家庭背景和身份,輿論多層次擴散與偏激共振現象體現明顯。
(二)李某某案網絡輿論的基本特征
自“李某某案”經由網民曝光之后,網絡便成為了“李某某案”的輿論主戰場。網民紛紛通過論壇、博客、微博等媒介傳播、討論此事。在此過程中,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跟進式報道激發了網民對此事的更大興趣,而網民的互動與交流又使得媒體對此案的關注欲罷不能,在媒體——網民的互動中,該案件被陷入到一種狂歡式的解讀中,尤其是在事件曝光初期,網絡輿論幾乎是一邊倒的譴責李某某及其家人,關于李案的謠言也不斷呈現,網絡輿論生態被改變,偏執、非理性的言論充斥整個網絡輿論場。
1.網絡中群體極化情緒凸顯
李某某涉嫌輪奸案案發后,網絡不僅曝光了李某某的真實姓名和家庭背景,而且深挖細尋,并踴躍評論。在此過程中,一些非權威性的過程信息被發布,如,“李某曾毆打楊某”、“李某是第一個施暴者”、“涉案嫌疑人有背景”等經由網絡傳播,引發網民的憤怒和譴責。對于有違倫理道德、違法犯罪的事件進行譴責無可厚非,但將譴責演變為謾罵與人身攻擊,實際上是在一種有違道德的行為抵制另一種有違道德的行為,必然陷入偽道德的怪圈。網民在憤怒和譴責之后陷入到一種極化情緒,開始了對李某某本人及其父母瘋狂的指責和謾罵,其中還包括非常惡毒的人身攻擊,甚至有網民在網絡上散布“李某某非李雙江之子”、“李某某年齡作假,已滿18歲”等謠言,即便是像透露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隱私屬于侵權的合理質疑也會引來網民的唾罵聲。至此,對該案合理的憤怒與譴責變成了一場裹挾著復雜情緒的非理性群體極化現象,輿論的道德底線被踐踏。
2.網絡媒體陷入非常態炒作的泥淖
新聞媒體應該客觀地報道事實真相,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判斷,引導輿論回歸理性。事件發生后,新聞媒體紛紛跟進報道,很多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充分利用新聞拓展規律,尋找、挖掘新聞事件的內涵、外延,網絡上每天都有大量關于李某某及其家人的報道與評論,不僅還原了事件的前前后后經過,還把李某某的成長經歷翻了個底朝天,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此外,網絡媒體為迎合受眾情緒,將網民傳言當作新聞來報道的比比皆是,媒體所報道的涉案者改名屬于特權,李某某年齡造假,李某某父親被氣病住院,被害人撤訴等,這些信息都是網民的猜測與傳聞,但媒體卻以“據傳”、“有博客透露”、“有知情人稱”等形式將上述信息加以報道傳播,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不乏細節和描繪,此起彼伏,著實吸引了受眾的眼球。更有媒體拋棄客觀中立的立場試圖以帶有戲謔性、偏向性的語言為標題,炒作該事件,吸引受眾,“李某某他媽的要求高”的新聞標題一出爐就引起了網友的圍觀。
3.精英話語被草根壓制
李案初期呈現的群體極化情緒和輿論一邊倒的境況令一些精英話語受到壓制。著名主持人楊瀾在因在微博評論李某某被勞教一事時說:“勞教一年對一個因為沖動打人的未成年人來說是否懲罰過重?被貼上標簽的孩子很容易破罐破摔了。真替李老師感到痛心![2]”其本意是對勞教的有效性提出質疑,沒想到言論一出引起了很大爭議。2月24日,楊瀾在微博頻頻向網友致歉。清華大學教授也因在微博發表“陪酒女言論”來評李某某案引眾怒,刪微博致歉。一時間,只要言論顯示出對李家同情格調的在網絡上都會被指責、怒斥,即便是有專業人士對案件發表觀點進行探討,只要有利于李某某一方,立馬會招來網民的集體責罵。
在網絡媒體與網民的非理性互動中,傳言越來越多,此時,不僅李家所聘請的法律顧問出來發聲、辟謠,受理該案件的海淀區人民法院也通過其官網對誤導網民的言論進行辟謠,并適時以“案件快報”的形式將案件審判的程序與進展向公眾發布,將正義審判之姿呈現給公眾,此時的網絡輿論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多了一些對事件的反思、探討。盤點這一階段的網絡輿論有如下特點:
(1)不同觀點交鋒激烈
當關于案件進展的眾多信息經由海淀區人民法院官網曝光之后,更多的網民已經開始從之前的造謠、極化情緒當中疏導出來,很多的網民開始關注案件本身的性質,“李某某被定性為輪奸犯”的情緒慢慢消解。此時網民爭論的焦點轉移到案件本身:到底是一場普通的嫖娼還是強奸,有的網絡論壇還專門開展了“說一句李某某案件的性質”的討論。將案件定性為普通嫖娼的網友認為李某某等支付了嫖資,且對方有詐騙的嫌疑,而將案件定性為強奸的網友則認為李等實施了脅迫行為。從前期的人身攻擊到此時的關于案件性質的探討,說明網民開始理性的看待該案件。
(2)譴責與反思同在
盡管有很多人認為李某某應該得到法律的嚴懲,但也有一些網民認為在該案件中原告也應承擔責任,有誘導未成年人犯罪之嫌。在譴責之聲中,網民們開始反思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缺失與責任?!兑晃桓赣H給夢鴿女士的一封信》在網絡中走紅,其評價內容直指家教問題,認為未成年人觸犯法律,多與父母錯誤引導和溺愛孩子有關。此外,還有網友認為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也是助長他們惡習的原因。在反思教育的同時網民們對媒體過于關注此事,曝光未成年人隱私等問題也進行了批駁。
(3)對法治的信任與懷疑并存
李某某的另一個輿論焦點是針對司法的,由于李某某特殊的家庭背景與身份,一些網友擔心李家會利用人情、權力、金錢等方式影響司法的判決;還有一些網友懷疑司法會受到網絡輿論因素的影響,審判不公正;也有很多的網友對法治報有信心。
客觀地說,整個網絡輿論中所表達的意見,無論網民的表達是譴責還是理性的反思,是激烈還是冷靜,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希望案件能夠得到公平公正的審判,司法不要被權貴或者輿論綁架。
二、“李某某案”的司法審判環境分析
(一)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的矛盾關系
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在運行機理上既有統一性又有沖突性。一方面,它們都將追求社會公正、正義作為主要的價值取向。網絡輿論通過民意的網絡表達來激發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操,追求道德上的公正;司法通過公共準則——法律來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追求法律上的公正;另一方面,網絡輿論對司法獨立有一定的進犯性。司法獨立是司法公正的根本,司法審判工作需要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一切與社會保持適度的隔離,相對隔絕各種公共權利、社會勢力、社會情緒對法官的干擾和影響,使法官毋需掌聲不懼罵名地、獨立自主地依據法律和事實對案件進行審判[3]。
由于網絡輿論一般所依據的評判標準是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網民容易產生“同弱”、“護弱”的心理,甚至以倫理道德為籌碼,煽動一種對審判極為不利的公眾情緒,從而影響司法人員的審判,形成對司法獨立的進犯。近些年發生的梁麗案、許霆案、藥家鑫案中,網絡輿論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對司法進行干預和進犯。而司法在網絡輿論面前,往往采取自證清白的方式,封鎖審判消息,不公開審判細節,冷漠回應或是被動回應網絡輿論,這更加劇了網絡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的矛盾。
(二)“李某某案件”中司法面對網絡輿論的姿態
回應網絡輿論的主動性。海淀法院在受理李某某案件之前,網絡中充斥著關于該案件的偏執的非理性言論,甚至是謠言。面對這樣的網絡情緒,海淀法院沒有選擇冷漠應對,從受理之日起,即利用北京法院網官方微博“京法網事”和海淀法院網將此案的動向進行公布,并澄清有關謠言,如,2013年7月29日發布了《媒體有關李某某等人涉嫌強奸一案今日進行閉門庭審的報道不實》,即是對有關媒體的誤導公民的言論進行澄清,有效阻止了謠言的傳播。7月30日再次針對網民們普遍關注的李某某母親向法院提交的關于公開審理李案的申請進行回應,并向網民闡釋拒絕該申請的具體法律條文,將法律的理性正義之姿展現到公眾面前。8月28、29日連續對不公開審理李某某案的法律程序進行網絡通報。連續的網絡通報將法律審判該案的程序正義之姿展現。
一審結束后,9月26日,海淀法院就審判結果召開新聞通報會,并在其官網上公開《在被告人李某某等五人強奸案新聞通報會上的發布稿》,將法院審理查明的事實、指控事實及罪名以及對辯方意見的評判、量刑意見進行了發布。更值得一提的是,發布稿最后專門針對本案中社會關注的一些問題進行說明,如關于辯方提請被害人出庭的問題、李某某的法定代理人及辯護人的再次開庭申請等均向社會公眾做了解釋,厘清了人們的疑問。為保證宣判公開,北京法院網官方微博“京法網事”對本案宣判情況進行了微博播報。在宣判后又通過網絡訪談直播回答了網友問題,與網民實現了良性互動。在李某某案的二審中,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也適當公布了法院的審判程序,二審宣判結束后,該案審判長李紀紅回應了社會關注的二審中的幾個焦點問題,包括李某某案為何被認定為強奸,被害人未到庭是否影響審判,李某某辯護人提交的新證據有無被認定等。
在李某某的審判中,法院在法律規定允許范圍內的適度公開,有利于不明真相的網民和社會公眾了解案情的真實情況,消解一些誤解和謠言,有利于網民回歸理性。因而,從前面李案輿情的梳理中,我們發現法院的相關信息的公開和與網民的良性互動,成了偏激輿情的疏導器。
三、“李某某案”的啟示:司法與網絡輿論博弈應保持理性與寬容
在當前的傳播環境與輿情環境下,司法應該寬容地對待輿論,理性接受民意后實現真正的司法公正,這既是一種全新的司法思維,也是司法應對網絡輿論的應有之姿。
(一)正確認識網絡輿論
理性梳理近些年發生的被蓋上“輿論審判”標簽的案件,不難發現,網絡輿論介入的多是具有司法爭議的重大疑難案件,如吳英案、李昌奎案、藥家鑫案、李某某案,這些案件具有這樣的特征:“一是法律規定和案件之間缺乏明確的單一的邏輯關系;二是從法律規定推出來的若干結論之間沒有明顯的正誤之分,各個結論都有其道理。[4]”如吳英是否存在詐騙,到底應不應被判處死刑;李昌奎、藥家鑫是否有減輕刑罰的情節,是應該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還是死緩;李某某案到底是嫖娼還是強奸等。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的網民甚至法學家也加入了對案件的討論中。對于這樣的網絡公議案件,司法人員應以正常平和的心態來對待,將其看作是網民對司法爭議的正?;貞?/p>
(二)以司法認知為基礎,理性吸納網絡輿論
當前的網絡傳播環境令司法不可能完全被隔離,勿受干擾獨立審判?!袄钅衬嘲浮笔窃谟删W絡輿論引發的輿論狂潮中審結的,輿論的多種聲音意在對司法施加影響,但核心指向仍然是期望司法能公平公正的審理此案,因而對于理性的網絡聲音,司法應尊重,擇善而從,對于偏執的網絡聲音,司法也應抱以寬容的態度。在尊重、寬容的基礎上,司法應以法律事實與程序正義為基礎,以法律推理為邏輯紐帶,以適法裁判為結果,不偏不倚、客觀公正的審理案件。
(三)積極主動回應網絡輿論
網絡輿論與司法獨立由矛盾到統一,主動權在司法方,司法若能及時有效的回應輿論,澄清事實,讓公眾了解案情的真實情況,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消除不必要的猜測與誤解,情緒化的、不理性的網絡言論將會少很多[5]。在“李某某案”中,海淀區人民法院開創了主動回應網絡輿情的新局面,但在回應的及時性、回應范圍的廣度上都有待反思和探討的地方。
如關于李某某是否成年的問題,一直是輿論討論的焦點,甚至由此產生了很多網絡謠言,但海淀區人民法院對此未能及時回應,直到一審結束后,才在與網友交流時回應“李某某的年齡未造假”。另外,在回應范圍上,程序性公開的比較多,澄清客觀事實的比較少。
(四)提升司法公信力,引導并規制網絡輿論
司法公信力是一個具有雙重維度的概念,其核心指向就是司法對公眾的信用與公眾對司法的信任。一個司法公信力高的國家,公眾不會偏激揣測司法用意,用輿論左右司法,相反,司法作為公平與正義的杠桿將有效引導輿論作為其應有之義。在“李某某案”的輿論狂潮中,裹挾著復雜社會情緒的同時,也折射著公民對司法的信任危機。尤其是近幾年法官腐敗、錯判案例頻出,對司法威信與法官形象都起到了負面影響。因而,提升司法公信力,既要加強法官的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素養,還要遏制司法腐敗,確保司法正義。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是法官廉潔自律的保證,專業與權威則能有效回應輿論對立法權威的質疑和挑戰,以法律的原則、規則和邏輯來說服和引導輿論。
參考文獻:
[1] 慕明春.法治與理性的勝利[J].當代傳播,2011(5).
[2] 楊瀾為李某某開脫遭網友批評 微博致歉[eb/ol].http://ent. sina.com.cn/s/m/2013-02-26/17153864939.shtml.
[3] 王軍.新聞工作者與法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12).
[4] 孔洪剛.論媒體輿論介入司法審判的合理性與正面價值[J].新聞界,2012(9).
[5] 黃芙蓉.網絡輿論與司法之博弈探微[J].理論月刊,2012(3).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