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明+黃曉軍
摘 ?要:新聞倫理是新聞工作者在職業中的道德表現與倫理規范,其直接影響到新聞的價值取向與社會影響。如今,網絡新聞的傳播影響力大大增強,新聞倫理失范現象也日益增多。本文基于網絡新聞目前概況及存在問題進行研究,闡述了構建網絡新聞倫理與法規的實際途徑,為網絡背景下新聞倫理與法規建設提供了參考價值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網絡新聞;新聞倫理;法規建設
中圖分類號:G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2-0032-02
近年來,網絡的廣泛普及使其成為了傳播信息的重要途徑,網絡新聞也應運而生。有學者將網絡新聞定義為:“網絡新聞指在互聯網上傳播的新近發生的、為受眾所關注的信息。[1]”借助于互聯網這一重要載體,網絡新聞呈現出內容豐富、時效性強、受眾廣泛等特征,逐漸成為傳統媒介的重要補充部分,并對其地位帶來不小的挑戰。然而,由于當前我國網絡監管不足以及部分門戶網站自身建設的原因,使得網絡新聞產生了諸多爭議性話題,從而引發了人們對于網絡新聞倫理的討論。本文結合網絡新聞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從網絡新聞中折射出的倫理規律出發,探尋運用法規解決當前存在問題的相關解決措施。
一、網絡新聞概況及問題
1.網絡新聞發展概況
我國網絡新聞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大眾獲取各類日常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具有信息海量性、報道實時性、傳播互動性與價值多元性等諸多傳播優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正是由于網絡環境下發布信息的隨意性與傳播信息的極速性,近年來網絡虛假新聞發生頻率逐漸升高。部分網絡媒體利用自身平臺惡意發布形形色色的虛假消息,對政府形象、輿論環境、媒體公信力都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這造成了網絡新聞倫理的嚴重缺失。
針對這一情況,黨和政府也高度重視規范互聯網新聞秩序。在2000年11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這對維護互聯網新聞的真實性、準確性、合法性發揮了一定作用。2005年9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與信息產業部再次聯合發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對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的設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規范等做出了明確規定。2011年10月14日,新聞出版總署印發《關于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對新聞記者采訪活動、新聞機構管理制度、虛假報道防范及處理規則、相關責任的追究等提出了明確要求[2]。上述規定的實行體現了我國網絡新聞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步推進,同時也為我國網絡新聞重建倫理制度提供了相關依據。
2.網絡新聞存在的問題
根據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國已有網民5.64億,其中微博用戶3.36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現階段,微博、微信、門戶網站、論壇等新媒體平臺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傳播新聞、發表意見、制造輿論的重要陣地。并且許多重大新聞現場的發現起初都源于網絡,例如:2011年7月23日,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就是一名網民率先在新浪微博發出消息,而事故現場的網民也通過不斷更新文字、圖片,對事故現場進行全方位的報道。可以說,網絡新聞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然而,一些網絡新聞機構從業者缺乏基本的專業素質與職業道德,對新聞的真實性不加以考察,一味地夸大事實渲染情節甚至虛構新聞事件。另有部分媒體,利用網絡新聞傳播謠言、惡意炒作、散布色情暴力內容,這不僅破壞了網絡的正常秩序,也使網絡媒體的新聞倫理受到質疑。
二、網絡新聞倫理缺失的內在原因
1.新聞真實性監管不強
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屬性,然而現在一些網絡新聞為了吸引眼球,故意夸大甚至歪曲事實,不僅誤導公眾混淆視聽,而且會引發強烈的社會輿論及其不良影響。2013年12月2日,一則名為《北京街頭外國小伙扶起中國大媽反被訛》的新聞在網絡上傳播的沸沸揚揚,數十萬的網民對新聞中的那位“大媽”進行指責,部分傳統媒體也紛紛對此事進行報道。然而,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卻發生了逆轉,一些記者在大量的調查后發現,事實真相是外國小伙撞倒了這位婦女并試圖逃逸。一時間,展開了一場關于網絡新聞真實性的探討,網絡媒體的公信力遭到了空前的質疑。從近年來看,網絡已成為各類假新聞產生并傳播的重災區,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查找“網絡假新聞”,相關結果達381萬條。而網絡假消息的層出不窮,屢禁不止,也暴露出我國對網絡新聞真實性監管的漏洞。
2.新聞價值取向低級
作為傳統媒體的重要補充,網絡新聞除了要為讀者提供新聞資訊,還應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然而,受經濟利益的驅使,一些網站為了吸引人氣、賺取點擊率,不惜刊載與核心價值觀相悖的新聞,甚至在新聞中加入低級趣味的文字、圖片。在一些網站中,《過氣女星深夜買醉尋歡》《當紅女星罕見受虐照》等新聞鋪天蓋地,為公眾提供了窺探他人隱私、宣揚暴力與性丑惡的場所。還有一些網站為了博取眼球,不惜在新聞標題上打“擦邊球”,如在一則名為《印尼炸沉中越泰菲等國19艘漁船》的網絡新聞中,一幅幅漁船被炸沉的圖片占據了新聞的主要版面,而最后的文字說明中卻寫著“印尼海軍炸沉在印尼海域非法捕魚的外國漁船”。這種用色情、暴力吸引公眾目光的網絡新聞,一次又一次麻痹著讀者的神經,不斷挑戰著公眾的心理底線。
3.新聞內容利益性炒作
受經濟利益驅使,許多看似是新聞報道其實是產品的軟文廣告。如:2008年五一期間,搜狐數碼公社版塊報道了一則名為《7天7夜不吃不喝網絡追蹤紅本女事件》的系列新聞,講述了一個男子追蹤一名使用聯想某型號筆記本的故事。隨后不久,這則新聞就被曝出其實是搜狐與聯想聯手策劃的一則廣告。在2016年1月初,微信公開課PRO版剛剛推出,網絡上就瘋傳一個內容為“微信公開課PRO鏈接是病毒”的圖片新聞,而馬上又有許多公眾人物在微博上對其進行鄭重辟謠,并闡述微信公開課PRO版的種種優點,顯然這又是一次利用網絡新聞的炒作事件。這種不具備社會責任意識與新聞倫理的新聞形式已經背離了其正常的軌道,使網絡新聞的公信力大大降低,長此以往還會令公眾產生一種反感心理,將新聞與廣告等同看待。
三、構建網絡新聞倫理途徑探索
1.加大網絡新聞的監管力度
網絡新聞更新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在引導公眾輿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2014年,中宣部等九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的通知》,并整頓了一批制造并傳播虛假新聞的媒體。2016年1月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劉云山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中指出:“要按照黨中央部署推進宣傳思想工作,統籌網上和網下大力推進宣傳思想工作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手段創新力。”可見,在未來我國將更加注重網絡新聞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因此相關職能部門應著力加強對網絡新聞的監督,對制造虛假新聞的網絡媒體加大處罰力度。注重網絡新聞的倫理建設,從而凈化輿論環境、提高網絡新聞質量,令網絡新聞機構更好地為弘揚主旋律服務。
2.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素質
現今,公眾認為不同媒體可信度的排序依次是電視、報紙、廣播、網絡新聞。一般來講,依托傳統媒體和具有政府背景的新聞網站都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而一些依靠點擊量的新聞網站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新聞倫理缺失的情況。在網絡背景下,部分網絡新聞機構從業者對應具備的新聞素質和新聞倫理認知較為模糊,這一定程度地影響了網絡新聞質量。2015年12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講話中提到:“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未來應建立網絡新聞從業人員準入制度與培訓考核機制,加強網絡編輯的業務知識與新聞倫理教育。使網絡新聞從業人員以社會責任、新聞倫理為重,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新聞工作,真誠、忠實、真實、公平地寫作與發布新聞,從而使網絡新聞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真正地發揮出其最有價值的功能和作用。
3.推進相關法規制度建設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些關于網絡新聞的法律法規,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網絡新聞倫理。然而,由于網絡新聞的管理較為復雜,使得當前的網絡新聞仍然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我們不能否認網絡媒體對于現代新聞發布的重要性,也不能對當前的網絡新聞質量一概而論。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未來,應進一步建立“網站自查”和“部門監管”相結合的新聞網站管理機制,一方面界定網絡新聞的版權問題,另一方面對新聞的內容、價值觀等進行規范。尤其是對于一些關系到政治、民生、社會的重大新聞,應借鑒傳統媒體的審稿制度,不要因為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忽略了其潛在的社會影響。
綜上所述,在網絡傳播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加強網絡新聞引導與規范勢在必行。因此,站在政府的角度上,各相關部門要明確職責,加強對各網絡新聞發布機構監管懲處與新聞倫理教育指導工作。站在新聞機構、發布機構的角度上,要自警自律,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新聞工作的各個方面,并不斷提高從業者的媒介素養與專業素質。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傳播技術也會不斷向前推進,網絡媒介素養與網絡新聞倫理也會更加成熟規范化。相信在未來社會,網絡新聞媒體將逐漸形成規避消極影響、積極弘揚正能量的成熟運作模式,共同營造出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與網絡傳播氛圍。
參考文獻:
[1] 鐘瑛.論網絡新聞的倫理與法制建設[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4).
[2] 王亞玲.對我國網絡新聞信息傳播立法的思考[D].安徽大學,2012.
[3] 趙曉漾.淺析網絡傳播道德與媒介素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4).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