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曲隨時代
陳亦兵
眾所周知,“深入生活,曲隨時代”這已是被數十年乃至上百年中國革命曲藝藝術和社會主義新中國新曲藝的繁榮證實了的藝術道路。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和平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曲藝藝術之所以蒸蒸日上,無數深受人民喜愛的優秀作品與表演,歷經風風雨雨,匯聚于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浩瀚之林,無不與此息息相關,相連相系。建國17年,改革開放37年至今被人們在記憶中傳唱的無數曲藝精品,八屆中國曲藝節、八屆牡丹獎評選好戲連臺,獎杯璀璨,“深入生活,曲隨時代”銘刻著藝術家們一路辛勞,一路謳歌,一路堅貞,一路芬芳。
深入生活,關鍵在一個“深”字。1984年,我有了一次赴前線采風的機會,一猛子扎進了戰爭血與火的海洋般情感深處,在老山的五個多月里,我幾乎走遍了前沿陣地,幾次通過了生與死的封鎖線,登上了每天落800發炮彈的鋼鐵116陣地和戰士們共浴血同呼吸。記得那年大年三十,我在去主峰的泥濘路上,很遠就看到了斷壁上的一株桃樹,聽人們說這里的桃花開得早、開得大,但是只開花、不結果。詫異間來到跟前我震撼了,原來這棵樹的每一朵花瓣都是戰士們用蠟燭油熬制后粘上去的,這樹已是早被炮火焚燒枯干的一株枯樹。桃花開了,開在戰士生命的頑強中,開在忠于祖國熱愛生命的偉大情愛里。我,那天晚上含著淚,一夜寫完了蘇州評彈組曲《血桃花》六首詞與頌白。天亮了,我念給戰士們聽,他們流淚了,我也流淚了,那是生命中最滾燙的淚。我帶著評彈《血桃花》、相聲《出征夢》、報告文學《戰爭不能沒有女性》回到了后方,這些作品后來分別獲得了大獎;帶著對戰爭的體驗,那年我還完成了30萬字的長篇話本《淮海大決戰》,《曲藝》雜志一篇贊譽《血桃花》的文章唱出了上世紀80年代的時代最強音……
今年我已年過七旬。退休10年來,我沒有停止過深入生活的腳步,緊貼著時代的脈搏,創作了許多曲藝作品。無論是反映汶川地震的評彈組曲《九歌·國殤》,還是反映部隊生活的一臺臺專題作品,如《祖國兄弟兵》等等,無論是歌唱時代楷模趙亞夫的曲唱《中國夢·土地情》,還是數來寶《中國民航暢想曲》、蘇州評彈《漫話新絲路》,還是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創作的槍桿詩《上刺刀》、小品《北上》《花怎么開》等等,生活激勵著我,時代召喚著我,我暗下決心這支筆絕不擱下,抓住這人生晚期創作的機遇,扎根生活,緊隨時代,努力攀登曲藝創作新的高峰。我對自己說:“夕陽揚鞭催,踏浪長歌行,深入生活中,曲隨時代吟,不為浮塵遮望眼,山高人為峰。”
敬業奉獻說唱百姓
叮當
“我從哪里來?”嚴格來講,我是2000年開始系統學習曲藝的,師承四川諧劇表演藝術家沈伐先生和散打評書藝術家李泊清先生,至今已經有十五年了。因為曲藝是門傳統藝術,其獨特的藝術特質和作品是最能貼近老百姓、最貼近生活的;也有人認為曲藝是門草根藝術,因為其并不怎么受場地的限制,一個劇場、廣場、工廠、社區、學校、軍營、工地和田間地頭都可以是我們表演的舞臺。這么多年來,無論是甘阿涼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巴中達州等革命老區,我幾乎走遍了四川的21個地州、縣市,走到哪里,都為當地的老百姓帶去歡樂和笑聲。我是人民中的一員,我從觀眾中來,我要對自己從事的曲藝事業存敬畏之心,對我的觀眾存感恩之心。
“我要怎么做?”每年由省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和省曲協,以及曲藝團等單位組織的文化惠民演出不下一百場,我幾乎是每場必到,甚至我自己貼油費、貼過路費都要趕到。對于演員來說,“舞臺就如同戰場,演員就像士兵,要講奉獻,要有那么一骨子‘敢拼的犧牲精神,才能在舞臺上、藝術實踐中不斷進步和成長,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觀眾朋友們的可愛與偉大”。
“我要到哪里去?”2014年,我獲得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事業又上一個臺階,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了。2014年10月文藝工作座談會剛剛召開,習總書記號召我們深入生活,深入基層,為人民說唱。很快我就參加了四川省文聯組織文藝志愿者文化惠民系列活動,并安排在同年12月22日冬至那天到革命老區巴中演出。那天,有兩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我們坐了一天的汽車,剛到演出現場,就有好幾千名的巴中父老鄉親把我們圍住,歡迎我們的到來;第二個沒想到在開演前,省文聯書記在講話中,說出了當天是我生日的消息。當時我深感意外,更沒想到的是現場幾千名巴中父老鄉親自發地齊聲喊道:“祝叮當生日快樂、生日快樂!”那天惠民演出非常成功,我也眼含熱淚非常感動。當晚,有鮮花、有掌聲,也有生日禮物,讓我過了一個特別有意義的生日。我想我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曲藝演員,演出節目給觀眾朋友、父老鄉親帶去笑聲和快樂,這些就是我應該做的,而觀眾回饋和給予我的就是最大的支持和激勵。
在藝術上,我有師父的指導,在生活中,我要到群眾中去,去拜他們為師,我要做“人民的開心果、人民的貼心人”。作為一個曲藝工作者,每次演出見到觀眾的笑容,聽到觀眾的掌聲,都會讓我無比愉悅和快樂,這種滿足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這種榮譽是觀眾反饋給我的,這是彼此間快樂的傳遞,也是正能量的傳播。
崇尚學習守正創新
李寅飛
關于《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中“崇尚學習”這一點,從政策層面而言,需要我們了解到各級政府的文化產業政策中與演出相關的優惠政策;從產業鏈拓展角度來說,演員長期以來更多關注的是內容生產本身,也就是產業鏈的上游環節,但是隨著相聲的逐步產業化,就需要我們學習如何進行營銷推廣、與劇場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從內容經營拓展到劇場經營、與新媒體的平臺對接。
具體到相聲表演本身,一方面我們要學習的是相聲本體的表演技法,馬季先生曾經總結了二十余種“包袱”的構成手法,每一種“包袱”構成手法也都對應著一種表演技法,需要我們相聲中涉及到的戲曲、曲藝門類如何更加韻味十足,涉及到人物塑造和表演的部分如何能更加傳神到位,需要我們年輕演員向相聲界的老前輩以及其他專業老師去學習。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說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多方面的知識儲備。要想把相聲這門口頭文學表演好,也需要演員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才能使語言更加精煉準確,避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
談到“守正創新”,我的理解是:在守正的前提下提倡創新。提及我所從事的相聲藝術,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是應該堅守的:比如作品的完整性,論述類作品的論點是否明確,論據是否充分;敘述類作品的起承轉合是否嚴謹,人物塑造是否鮮活豐滿。除此之外,是否存在人物的跳入跳出,語言“包袱”運用是否嫻熟,是否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標準,這都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應該堅守的一些相聲基本原則。
而論及創新,我認為是多方面的:最基本的首先是題材上的創新。借鑒傳統架構和技巧,創作反映時代特點,符合當今審美訴求的作品;第二層創新是表演手法上的創新。通過舞臺實踐,我們需要承認當今的表演節奏比傳統相聲更快,過去的三番四抖現在需要兩番三抖,過去需要捧哏解釋的內容今天已經不需要了,同時戲劇表演、啞劇表演都在豐富相聲的表現手法,就需要我們以語言為核心,合理的拓展表演范圍,甚至是利用現代技術豐富舞臺表現力;第三層是理念上的創新。如何利用相聲去表達一個整體思想,內在的精神核心,把相聲融合成一個整體——不僅僅有一個外在的“主題”,更在于提出一個精神的內涵。姜昆主席在做這樣的整合,推出了一場相聲秀,用多種形式,展現“姜昆‘說相聲”。在當今相聲的娛樂功能被片面放大化的環境下,這種理念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的。
師徒共進繼承開拓
奇志
很幸運,我有一位好師父一一侯耀文。師父教徒有一特點,我站著他坐著,我說著他聽著。一句一句地來,一遍一遍地摳,有些地方他認為不合適,就讓我把這段掐了去。我創作表演了許多相聲小品,如:《心累》《治感冒》《遠親不如近鄰》《挑戰主持人》《小保姆與小保安》以及我和我徒弟張偉的成名作《天路》,都是師父給“把的活兒”。
師父見多識廣,對各門藝術都有所涉獵,他不自私、不守舊,他有經驗、有理論。可惜,師父走早了,當徒弟們千呼萬喚師父的時候,才明白師父的“父”,為什么是父親的“父”!我們愛他,眷戀著他。
相聲這門行當,復雜水深,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說得清的。不是你學了些文藝理論、文藝作品,上了中戲就能說相聲、寫相聲。師父常說,“相聲這門藝術不是誰都能干得了的,這是一份苦差事,你得學習、學習、再學習!咱說相聲的有幾位能靜下心來搞創作?能吃得苦、耐得性,學貫中西用在相聲上面的?”我把這些話告訴徒弟們,我們的傳承不光是會說幾段傳統相聲,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不斷開拓進取。
遵紀守法公平競爭
宋德全
《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的頒布是曲藝工作者藝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關乎每一個曲藝人,關乎曲藝藝術的生存環境!更關乎曲藝事業良性健康的發展,擔負起時代賦予給我們曲藝人的神圣使命!
《守則》第八條“遵紀守法,公平競爭”應該說是一條人人應該敬畏的紅線和一條不得觸碰的道德底線。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的基本職責,作為曲藝工作者應當成為遵紀守法的模范。《守則》規范我們,要用法制的思維和法制的方式加強行業服務、行業管理、行業自律,用法制的思維開展曲藝工作,從而確保曲藝事業健康有序的發展。
《守則》還規定,要端正藝術觀念和藝術態度。正確對待評獎辦節和展演展示中的獎項和名次,既看作品也重人品,不為物欲所惑,不為人情所累,不為虛名所絆,堅決反對吃請托送、索拿卡要等不正之風。這些規定點中了當前曲藝生存現狀的一些急需關注和應該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客觀存在極大地制約了曲藝事業的健康發展。維護公平正義是每個曲藝工作者的良知,呵護創造一個良好的曲藝生存發展氛圍是每個曲藝工作者的理想。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出人出書走正路,風清氣正人人奮發努力向上”的新局面。
德藝蒹修擔當使命
戴志誠
“德藝雙馨”是藝術家的最高榮譽和畢生追求,在實踐中必須做到“德藝兼修”,我認為藝術家的德包括藝德、道德和人格修養。
我從15歲進入天津市曲藝團開始從藝到走上專業的相聲之路,剛開始只是出于對相聲的一種喜愛和謀生的一種技能。最早也就是練習基本功,學習一些相聲表演的基本技巧和傳統的相聲段子,不太懂什么“德藝兼修”,更談不上追求“德藝雙馨”。后來,在與許多老藝術家接觸和學習中,慢慢地感受到應該如何做人,領會到如何作藝,像馬三立、郭榮啟等老一輩藝術家對待我們這些剛剛從事相聲藝術的學生,他們都能把自己積累了幾十年的藝術才能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們年輕人,沒有門第觀念,有的是對相聲藝術的熱愛。
好的藝德,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藝術家的藝德決定他創作的成就和作品的境界。馬三立、侯寶林大師的作品之所以能傳世,馬季先生、姜昆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們的藝德是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和愛戴的,他們的藝德和人格修養是我們年輕人的榜樣。
藝術家要有天賦,但也要有后天的刻苦和勤奮,要向生活學習,從人民大眾的土壤中汲取營養,來創作出貼近時代的作品。藝術家的成就,在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于獨到的藝術審美和出色的人格修為。
作為一名曲藝工作者,要勇于擔當歷史使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作品,努力攀登道德高峰和藝術高峰,用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追求真善美的藝術作品,為自身留清名,為曲藝留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