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向陽++朱曉斌


引言
寶卷者,寶者法寶,卷乃經卷。是一種在宗教和民間信仰活動中按照一定儀軌演唱的說唱文本,其演唱形式明代以后稱作“宣卷”(或稱“講經”“念卷”等)。關于寶卷的起源,目前學界公認是源自唐代佛教俗講(講經和說因緣),誕生于宋元時期,是在唐代佛教俗講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宗教宣傳和宗教活動形式。歷經明、清、民國各代發展,逐漸成為廣大民眾參與宗教信仰以及民間娛樂的重要方式。寶卷研究自上世紀20年代興起以來,經過中外學者近一個世紀的努力,雖幾經坎坷,但仍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張家港寶卷為例,旨在探索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寶卷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一、張家港寶卷誕生的文化生態環境
張家港范圍內流布較廣的寶卷有四種,基本形成了北有沙上寶卷,南有河陽寶卷,東有金村寶卷,西有香山寶卷的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與張家港獨特的歷史沿革和文化生態環境有關。
張家港市位于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東南部,北濱長江,與南通、如皋、靖江相望;南近太湖,與無錫、蘇州相鄰;東連常熟、太倉;西接江陰、常州。從行政歷史來講,張家港這座城市很年輕,只有50多年的歷史。其前身是沙洲縣,于1962年從常熟、江陰各劃出一塊合并成立,1986年撤縣建市,以境內張家港港命名。但從地理歷史來講,張家港這片土地又十分古老。境內東山村遺址距今有8000年歷史,是太湖流域,也是長江下游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列入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流傳于張家港河陽山一帶的河陽山歌是吳文化中保存和傳承得最好的吳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斫竹歌》產生于6000多年前。
張家港這片土地歷史悠久,南部屬老長江三角洲古代沙嘴區,面積約占2/5強,已有八千年歷史。早在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時期,河陽山地區就有人類的活動,歷史文化底蘊相當深厚。北部屬新長江三角洲,由江中數十個沙洲積漲連接而成,面積約占3/5弱,成陸時間900至1000年左右。由于沙地不適合種植水稻,鮮有人居住。直至明代,受明朝廷鼓勵種植棉花的影響,有來自靖江、鎮江、揚中等地的移民來到現張家港西北部定居種植棉花,各地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信仰禁忌等通過移民相互對話、交流、溝通、傳遞、融合,又接受了吳文化的影響,最后約定俗成演變成了老沙話這一獨特方言。抗戰時期,南通啟東海門部分沿江居民為了逃避戰亂,渡過長江,來到了相對安全的江南定居,他們聚居在張家港東北部,成為了現在說常陰沙話(又稱崇明話)的新沙人。張家港這片土地在商朝末期,屬勾吳之地。春秋時期,屬吳國延陵郡。秦代,屬會稽郡。晉代,置暨陽縣,縣治楊舍鎮。梁代,在暨陽之墟建梁豐縣。唐以后,分屬常熟、江陰兩縣,東南部屬常熟縣,西部屬江陰縣轄地,故東南部人多說虞西話(常熟西鄉方言),西部人多說澄東話和澄要話(江陰東鄉方言)。總的來說,張家港南部為原住居民,北部為不同時代的移民,所以習慣上,南部的居民被稱為江南人,虞西話與澄東話、澄要話被合稱為江南話,使用人口約占張家港人口的51.93%。北部的居民被稱為沙上人,老沙話和常陰沙話被合稱為沙上話,使用人口約占張家港人口的43.89%。虞西話、常陰沙話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澄東話、老沙話屬于吳語太湖片毗鄰小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最直觀的反映,張家港不同的方言也體現了各地域不同的文化。
由于張家港特殊的歷史沿革,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點,張家港區域內也因此形成了多種各具特色的寶卷。河陽山地區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宗教文化非常發達,寺觀廟庵眾多,香火非常旺盛,形成了長達1500多年的香火文化,“河陽寶卷”就根植于這種濃郁的文化氛圍之中。河陽寶卷用吳方言虞西語種講唱,語言通俗易懂,故事質樸生動,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與民間性;沙上寶卷及講唱中所使用的方言是“老沙話”和“常陰沙話”,有沙上地域的個性風格和移民文化的特征;香山寶卷用澄要話講唱,其講唱非常嚴肅,一般是在廟會、行香、法事等環境中進行,各種場合決不亂宣亂唱,保留有較強的儀式感;金村寶卷以吳語方言虞西語種講唱口傳為主,有別于正統文學,金村寶卷非常大眾化,它生于民間,為民眾所創作,大多無作者署名,是民眾傳抄、修改、補充而成,講唱時配以木魚、鈴子、胡琴等相關的樂器,民間自娛自樂的因素明顯。
二、張家港寶卷的特點
河陽寶卷2014年作為吳地宣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目前搜集到的河陽寶卷有近千卷,含有160多種文本,其中有51種為寶卷總目錄類書中所未見。這些寶卷,大多數是用吳方言、河陽山地區方言記錄、講唱,內容情節緊扣本地區的風俗,具有明顯的原創性特征或二度創作特征,對于民俗風情的研究,均有極高的價值。寶卷記錄了豐富的民間傳說,有中國四大民間傳說的內容,有明清戲曲人物故事內容等等,這是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發展史,研究地方戲曲發展史的重要資料,有重要的文學史料價值。河陽寶卷的內容主旨大多是勸人積德行善、孝敬父母,因此具有一定的社會教化功能。河陽寶卷的講唱,又具有娛樂功能,它豐富了民間的文化生活,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沙上寶卷的基調是勸善戒惡,倡導講人倫、重孝行、美風俗、求和諧,有助于榮辱觀的樹立和踐行。在當今道德教化中可發揮輔助的、間接的且積極的作用,對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是有益的。沙上寶卷將沙上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融進寶卷中,凸現出寶卷的地方性、民俗性、俗文學性。為寶卷的文化研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為鄉土文化的傳承研究,為地域性特色文化的建設研究,提供了一份特殊的資料,也為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準備了課題。沙上寶卷除了蘊藏豐富以外,更有一批未見別處收藏而只屬于沙上自己的獨特的珍品,約有15卷以上。對于民俗、民間文學、民間曲藝、民間音樂及宗教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香山寶卷的講唱活動歷史悠久,代有傳人,這對于考察與研究香山地區佛教、道教的產生與沿革具有重要的價值。舊時寶卷講唱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既講又唱,故往往能為群眾所接受。香山寶卷的卷本和講唱形式,是了解和研究本地民俗的第一手資料。宣卷作為傳統曲藝的一種樣式,具有“寓教于樂”的特征。香山寶卷的講唱,用絲竹樂器、打擊樂器伴奏。特別是香山寶卷中,有極具地域特色與個性價值的卷本,如《戴定光成佛寶卷》《鹿娘寶卷》《猛將寶卷》等,具有鮮明的原創性,價值極高。
金村寶卷的表演形式是以吳語方言虞西語種講唱口傳為主,它的對象是廣大民眾。講經先生在宣卷講唱時配以木魚、鈴子、胡琴等相關的樂器,讓聽眾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且又給人們以音樂的享受。民眾喜歡聽,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很好的教化功能。這種民間講唱文學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文學藝術的創作和藝術形式的創新起著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和推助作用。
三、張家港寶卷保護工作中的困境
張家港寶卷仍舊活躍在民間,尤其是農村地區,遇事還會請人講唱寶卷。民間藏有大量手抄本,通過普查搜集、影印出版等方式,搶救保護了一大批寶卷資料。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寶卷的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1.生存土壤退化。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城鄉一體化的趨向,人們觀念的更新,流行文化、時尚元素盛行,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對于民間文化缺少認知,甚至仍舊把寶卷當作封建迷信對待,對寶卷缺乏興趣,宣卷活動和聽講唱寶卷的人越來越少。
2.寶卷底本受損嚴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講唱寶卷被定為封建迷信,一些老藝人受到了打擊,寶卷本被沒收銷毀。文化大革命中又進行了一次清查,很多寶卷本再次被毀滅。殘存一些幸免于難,現在都由私人收藏保管,寶卷的底本由于是手抄用宣紙書寫,已變得破損不堪,目前迫切需要開展文本的保留、修復工作。
3.傳承困難,后繼乏人。現如今,會講唱寶卷的人越來越少,現有的傳承人也普遍年紀偏大,而喜歡寶卷、愿意學習寶卷的年輕人十分稀少,寶卷的傳承出現危機。
四、對寶卷的保護和傳承的思考
寶卷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國家對非遺的日益重視,各地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力度日益加大。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做好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是值得思考的重要命題。
1.首先要從認識上正確看待寶卷,提高全社會保護寶卷的思想意識。我們重視非遺、重視寶卷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直到本世紀初,理論界對研究寶卷仍持“不務正業”的觀點和態度,寥寥無幾的研究者甚至爭取不到研究寶卷的科研經費。全社會對寶卷的認識難免仍有失偏頗。寶卷的誕生和存續都離不開宗教和民間信仰的影子,但這并不等同于封建迷信。對于包括寶卷在內的傳統文化,我們要抱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態度判斷。寶卷的內容多是勸人向善,許多觀點仍具有時代意義,對于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中的正面價值和智慧結晶,我們是應當予以繼承和發揚的。
2.寶卷本身就是不同于一般文學作品的口傳文學,而宣卷一般也是“對本宣揚”的。因此文本在寶卷的宣講、傳承和研究中就扮演了不可缺少的平臺和載體作用。我們今天有很先進的手段,能夠以音像和數字化的方式把講經的全貌完整地記錄下來,但這也替代不了文本的保護。對于散落民間的珍本、孤本,要加大搜集、影印力度,有條件的可以在場館珍藏保存。
3.不能忽視寶卷的誕生和存續條件,孤立寶卷和其他傳統文化的聯系來談保護不可取。創立生態文化保護區是一個可行的途徑。張家港已經率先在江蘇省縣(市)開展以政府名義命名文化生態保護區和傳統村落命名工作,命名沙上、金村文化生態保護區為首批文化生態保護區。《沙上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通過省級審核,江蘇省張家港沙上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入選第三批江蘇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名單。實踐證明,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立,對保護寶卷誕生、發展的文化生態環境,確保寶卷的活態傳承,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總之,張家港因獨特的歷史原因,誕生和流傳著較多種類的寶卷,它們各具特色。張家港地處江南水鄉、勾吳之地,具有江南水鄉的共性。外來文化在與本土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和發展中,逐漸打上了吳地文化的印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正確認識寶卷的功能和價值,加大對寶卷的保護和傳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