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慶,崔宏亮
(1.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2.新疆伊犁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伊犁河谷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姚 慶1,崔宏亮2
(1.新疆農業大學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2.新疆伊犁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本文收集了2003—2014年11年間新疆及伊犁河谷農作物及水稻在種植面積、產量等方面的數據,在分析對比的基礎上,對伊犁河谷水稻種植近幾年發展緩慢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對伊犁河谷水稻未來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伊犁河谷;水稻種植;問題;對策
伊犁河谷有著“新疆塞外江南”的美譽,所以喜歡水鄉的水稻種植在伊犁河谷久負盛名,這里水稻種植歷史長達1 000多年之久,這和該地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氣象條件有重要關系。伊犁河谷的谷地范圍由東到西是鞏乃斯河上游支流阿克仁溝和特克斯河,整個河谷形狀看起來東西兩端窄、中間寬。這里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2 810.7 h,四季分明,冬春寒冷且漫長,冬季最低氣溫-43.2℃,夏秋炎熱較為短暫,夏季最高氣溫39.5℃,年平均降水較少,年均降水量206 mm,但是水源較多,年均氣溫在7.9℃左右[1]。
伊犁地區的農業以水稻最為著名,當地生產有察布察爾縣水稻、“伊香”牌大米等多個國內外知名品牌,這些大米的種植集中在察布查爾、霍城、伊寧、新源、鞏留等縣,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當屬察布查爾縣和霍城縣,種植面積占了伊犁地區總種植面積的65%左右。該地區常年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水源多,工業污染少,所以種植水稻的自然地理環境可謂得天獨厚[2]。
本文查閱收集了從2003-2014年11年間新疆其他農作物及水稻在種植面積、產量方面的數據,并與伊犁河谷的水稻種植情況進行了對比,從而得出伊犁河谷在2003-2014年11年間水稻種植的變化及其問題。
1.1 新疆地區農作物種植和水稻種植情況(表1)

表1 2003-2014年新疆地區農作物和水稻種植面積

圖1 新疆水稻種植面積發展趨勢
從圖1可以看出,從2003-2009年新疆水稻種植面積總體上呈增長趨勢,2009-2014年新疆水稻種植面積波動起伏較大。在新疆農作物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的情況下,新疆水稻種植面積有增有減。
從圖2可以看出,從2003年開始到2014年新疆水稻種植面積在新疆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比例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水稻種植面積在6.60萬~7.30萬hm2之間,在新疆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的占比在1.5%~2.0%。最低種植面積為2004年的6.68萬hm2,最低占比在2014年,僅為1.25%。

圖2 新疆水稻在新疆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比例
1.2 伊犁河谷農作物種植和水稻種植情況(表2)

表2 2003-2015年伊犁河谷地區農作物和水稻種植面積
從圖3可以看出,2007-2014年伊犁水稻種植面積整體呈上升趨勢,2014年的種植面積是2007年的2倍左右,達到1.85萬hm2。

圖3 伊犁水稻播種面積發展趨勢

圖4 伊犁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在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比例
從圖4可以看出,從2007年開始,伊犁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在伊犁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比例有所波動,2009年和2010年水稻種植面積均有所下降,但是總體呈上升趨勢,尤其是2011年到2013年連續3年增幅較大,大幅穩步增長。從2007年開始到2014伊犁地區水稻種植面積在伊犁地區農作物種植面積中的比例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表3 2003-2013年新疆和伊犁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數據
注:數據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該年鑒中無2003—2006年伊犁水稻種植面積數據。
1.3 新疆和伊犁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對比
分析表3可知,伊犁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從2007年到2014年始終要高于新疆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而且伊犁地區的單位面積產量比新疆地區水稻單位面積產量增幅更快,也就是說伊犁地區水稻的單產優勢愈發明顯。
伊犁河谷水稻種植從2003-2014年11年間從種植面積到產量總體來說和新疆水稻種植對比,不管是在種植面積上還是產量上,都呈現上升趨勢,但是以2010年為分界點,2010年以前,伊犁河谷水稻在種植面積及產量上都處于緩慢增長,2010年到2013年漲幅明顯,到2014年漲幅減緩,甚至較其他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有所下降,產量也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伊犁河谷地區水稻優質良種推廣較晚,生產繁育體系不健全,種子質量差。伊犁河谷良種繁育體系不健全,現有的原種、良種擴繁場的良繁功能逐漸弱化,多數地區為農民自繁自用,有的甚至以糧代種,種子混雜退化嚴重。隨著氣候的變化以及常年連作,水稻品種更新換代慢,伊粳12號、農林315種植將近20年,同一地塊常年種植一個品種,水稻病蟲草害逐年加重。(2)水稻種植技術不配套。目前水稻旱育秧、地膜濕潤育秧、旱直播、牽繩定距栽插、病蟲綜合防治等技術已基本普及,但能做到合理移栽密度、配方施肥、科學灌溉的比重并不高,影響了水稻生產技術的發展和單產水平的提高。(3)2010年開始,水稻象甲在伊犁河谷發現,其危害也越來越大。水稻稻瘟病近年來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2011年伊犁河谷地帶大面積發生,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2013年開始,稻李氏禾的發生危害也日趨嚴重,至今沒有可行又有效的防控方法。(4)伊犁河谷地區兵團水稻機械化水平已經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3],機械化程度非常高,如六十八團。而地方上的機械化水平普遍較低,尤其是散戶種植機械化程度更低。(5)科技投入少,科技宣傳力度小。農民種田更多關注的是產量,但是對于育種、施肥等科學投入的意識不高,接受新種良種的能力弱,如2010年開始,察布查爾縣大力推廣有機稻種植,直到2014年有機稻種植面積才達到413 hm2左右,推廣進程非常緩慢[4]。(6)產業化進度緩慢,水稻產業技術鏈連接不夠緊密,目前還普遍存在水稻育種與水稻栽培不相配套,遺傳、育種、栽培、植保、加工、農機等學科不能有機結合,缺乏技術集成。
3 對策
3.1 優化種質資源,增加科技投入
種子決定了農作物的長勢和產量[5],優良的水稻品種是生產優質大米的基本保證。伊犁河谷地區必須以當前消費市場為導向,以伊犁水稻農科所為代表加速推進育種進程,選育出一批米質好、產量高、商品性好、抗逆性強的優質水稻新品種,確保能夠與中國內地省份尤其是東北三省優質水稻競爭。
3.2 提高栽培技術
一是充分掌握水稻旱育稀植技術,培育好健壯的水稻秧苗。二是要科學施肥,嚴格控制各類肥料的使用量,盡量減少氮肥增加磷肥的使用[6]。三是在播種插秧時要把握好種植時機,伊利河谷氣候變化大,突發天氣多,要提早準備,不誤農時,還要控制好插秧的密度,過密的秧苗無法保證高產量。四是及時除去田間雜草,要綜合施策,采取多種除草手段,防止雜草叢生。五是要選擇與品種相適應的種植環境。嚴格把握育種時的種子種植環境,在大面積種植時要對應好種植環境,提高稻米品質。目前,伊犁河谷地區種植的優質稻米主要適宜在河谷的西部種植。而且種植時不同的優質稻米品種要實行分片、區域化種植,要破除以往的以戶為單位的種植模式,從而保證大米的質量。
3.3 發展有機水稻
新疆伊利河谷作為面向中西亞的門戶,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要想將新疆伊利河谷的大米遠銷中西亞國家,需要伊犁河谷保證優質水稻的產量,最主要的還是將伊犁河谷的有機水稻規模化,建立可靠的有機水稻生產基地[7],打造知名有機水稻品牌。
3.4 建立水稻機械化生產基地
伊犁河谷水稻產業化進程的推進有著天然的地理和氣象條件優勢,可通過優化水稻品種區域布局,推廣優質的水稻品種和發展有機水稻種植,盡快建立規模化的優質水稻、有機水稻基地,并實現機械化生產[8]。
3.5 做好政策引導和扶持
伊犁河谷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在1 hm2以上,還有很多農戶承包大量土地來種植水稻,以求獲得大面積的豐收。但是由于糧食價格受市場和政府調控機制影響大,價格還不是很穩定,而且伊犁河谷氣候變化大,很容易出現天氣影響大米收成的情況。所以很多農戶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有所下降。為了更好的扶持伊犁河谷水稻的產業化發展,就需要政府除了做好國家“三農”補貼 之外,還需要當地政府能出臺水稻農資機具、農機具用油、大米產品價格直補等政策,減輕農戶的負擔。
[1]馬守科,張浩,武雪寧.伊犁-美國衣阿華州自然氣候與玉米生產分析[J].新疆農墾科技,2008(4):66-67.
[2]張軍民.伊犁河流域氣候資源特點及其時空分布規律研究[J].干旱氣象,2006(2):1-4.
[3]葉慧英,陳惠哲,朱德峰,等.雜交稻機械化直播技術的應用及產量表現[J].中國稻米,2009,15(5):38-40.
[4]陳德興,孫富林,張生良,等.水直播稻的生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03(3):24-26.
[5]林興軍,林賢青,Takeshi Horie.日本水稻增產因素分析與稻作技術評價[J].中國稻米,2006(3):57-58.
[6]盧百關,秦德榮,樊繼偉,等.江蘇省直播稻生產現狀趨勢及存在問題探討[J].中國稻米,2009(2):46-47.
[7]程式華.中國水稻科技發展戰略[J].中國水稻科學,2008,22(3):223-226.
[8]付景,楊建昌.中國水稻栽培理論與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作物雜志,2010(5):1-4.
2016-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