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侯扶江
(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
我國動物生產的經濟分析
李嵐,侯扶江*
(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科技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
摘要: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農業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草地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將草地與家畜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合理收獲植物和動物產品。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包含4個生產層,其中動物生產層是重要的生產效益來源。所以動物生產的發展對于我國草地農業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1992年至2011年31個省(市)的動物生產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動物生產GDP與農業GDP的比重呈增長趨勢。動物生產的發展趨勢基本可分為4個階段,1992至1995年,1996至2004年,2005至2008年,2008至2011年,這與國家出臺的各項農業政策有關。第二,從動物生產發展的趨勢角度方面,農業大省也是動物生產大省。其他地區由于動物生產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小或者動物生產轉化的經濟效益低,所以動物生產GDP相對小。第三,動物生產增速最快地區大部分為農業大省,這可能是由于糧食生產促進動物生產的發展。第四,動物生產GDP與其他經濟指標是相互促進的正相關關系。因資源稟賦及政策的不同,使各個省市情況迥異。綜上所述,我國動物生產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政府需要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大力支持草地農業的發展。
關鍵詞:動物生產;GDP;草地農業
農業是國家基礎性戰略產業。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GDP增長了7.95倍,其中動物生產GDP增長了9.47倍。草地農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50%的生產效益來自于動物生產層。動物生產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1]。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動物產品產量,畜禽飼養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生產方式發生積極轉變,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區域化步伐加快[2]。目前,我國從事動物生產的勞動力超過1億人,產值占農業的比例穩定上升,發達地區動物生產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40%以上。動物生產逐漸成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中最有活力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之一,也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3]。動物生產根據生產資料的性質可分為以草原和耕地為基礎的生產和以水域為基礎的生產等,本文主要指前者,是畜禽生產的主體。
20世紀30年代費希爾[4]提出了三次產業分類法。根據配第-克拉克定律表明國民收入水平提高會帶動勞動力從農業向第二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隨著國民收入進一步增長轉移到第三產業[5]。經濟增長對農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影響顯著,而且農業比重的變化促進經濟增長[6-9]。Peneder[10]通過對比28個經合組織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數據,證實農業比重的下降一直是決定宏觀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重要因素。Bun和 Makhloufi[11]選用1985-1995年摩洛哥的經濟數據,研究發現農業比重的下降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有重大和顯著的影響[9-12]。據此推理,動物生產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關系及其變化對于我國農業乃至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可能有著重要作用。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和社會發展的區域間差異顯著。目前,我國現有農業經濟研究主要以東、中、西部三大經濟帶的劃分,或以各省市為對象[12]。研究的時間序列總體較短,因而所得結論缺乏普適性,而且多數研究偏重于單一經濟活動的分析。為此,本文通過聚類的方法打破區域限制,分析過去20年的農業經濟數據,研究我國農業生產與動物生產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經濟關系,找出兩者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據此提出政策啟示。
1材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統計網站、《中國統計年鑒》[13-33]、《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34]。數據包括1992年至2011年全國和各省、直轄市、自治區(上海除外,由于上海動物生產主要來源于以水域為基礎的生產,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的GDP、動物生產GDP、農業GDP、人口、糧食產量、農村居民純收入等。
1.2分析方法
1.2.1聚類分析運用SPSS 19.0 軟件計算歐式距離。分別按照年份和省市聚類,分析農業經濟發展的時間格局和空間格局。
1.2.2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用Eviews 6.0分析兩兩之間是否有Granger因果關系,即變量之間在經濟學上的依賴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模型要求如果服從平穩隨機的兩個變量X和Y,用X有助于Y的預測,則X是Y的Granger原因。檢驗分3步: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兩個變量必須是同階的;檢驗兩個變量是否協整,協整則進入下一步;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如果P<0.05,則假設成立[35-37]。
2結果與分析
2.1我國動物生產的總體發展趨勢
2.1.1動物生產的發展趨勢以1992年作為不變價,1992年至2011年,全國大農業GDP和動物生產GDP呈線性增長(圖1)。雖然,農業GDP占總GDP的比重以每年約1個百分點下降,但是動物生產占大農業的GDP比重平均以每年約0.3個百分點增長(y=0.002x-5.559,R2=0.539,P<0.01)(圖2)。

圖1 動物生產發展趨勢Fig.1 The trend of animal production

圖2 動物生產比重的變化Fig.2 The proportion of animal production
農業作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穩定的增長為整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確保了中國改革的穩步推進[9]。除新西蘭以外的絕大多數快速發展的經濟體農業份額的下降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都是普遍存在的。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下降可能由于以下原因: 1)產業變化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5],草地農業中主要是草畜產品的加工、貯運、銷售以及相關的服務和管理。2)經濟發展結果。我國農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下降, 是建立在二、三產業飛速發展基礎之上的, 是比較意義上的下降, 而增加值的絕對值和總產量是絕對增加的。這種總量絕對值增加, 而比較意義上的下降, 是二、三產業健康發展、國民經濟良性增長的基本標志,是發展中的下降,并不意味著農業生產的萎縮[38-40]。3)市場需求變化的要求。根據恩格爾定律[41],家庭生活中的消費結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相對值呈遞減趨勢。農產品的需求相對值減少,對農業比重的下降有帶動作用。4)農牧產品需要彈性低的客觀反映。城鄉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收入提高的部分,已經超出對食物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支付水平,對于需要彈性小的糧食產品并不能起到同步拉動作用。
動物生產占農業比重上升可能是由于政策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逐步優化,為現代畜牧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畜牧業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已經成為各地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工作重點。畜產品消費市場潛力較大。
2.1.2我國動物生產經歷的發展階段對動物生產GDP、動物生產GDP/農業GDP、動物生產GDP/總GDP進行聚類,可發現我國動物生產分為4個階段。
第1階段,動物生產迅速發展階段。1995年以前,此階段動物生產總體增長,動物生產GDP占農業、總GDP的比重在增加。動物生產GDP從1978年的209.3億元到1995年6044.98億元,動物生產占農業的比重從14.98%增長到29.66%。這是因為畜牧業政策調整為在實行草畜雙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推行了以草原承包到戶為重點的草牧場“雙權一制”。農業產出增加、國家大幅度提高糧食等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和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等使這一階段農業經濟大幅度提高,傳統農區動物生產快速發展。到20 世紀90 年代中期,初步實現了畜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歷史性跨越[42-44],豬肉在此期間消費增速恢復到7%~10%,牛、羊、禽肉消費增速不斷提升,年均復合增速達到了25%。1995年世界人均肉、蛋、奶消費量分別為35.7,7.3和75.6 kg/人,我國肉、蛋消費量分別為38.2和12.8 kg/人,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禽蛋、肉類總產量分別為16767和46130 kt,位于世界第一,奠定了畜牧業的農業支柱產業地位[45-47]。
第2階段,動物生產結構調整階段。從1996年至2004年,動物生產發展呈現波動型增長。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在這個階段農業政策主要以調整農業結構為主,國家推進稅費改革試點,免除農業稅,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力度[48]。因為前一階段草原牧區牲畜的快速增長,天然草原普遍超載過牧,草原沙化、退化嚴重。為了解決好草畜的矛盾,實現畜牧業持續、快速地發展,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為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保障。此階段我國畜牧業的結構調整開始,動物生產開始逐步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傳統農區動物生產的優勢地位得以鞏固。
第3階段,動物生產恢復性增長階段。2005年至2008年,動物生產GDP先下降后增加的階段。2005年至2006年,動物生產GDP下降,動物生產在農業的比重低于30%。標志著我國的農業政策由單純的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轉向了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42]。
第4階段,推進動物生產現代化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動物生產GDP快速增長階段,國家加速推進動物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自2008年12 月1 日起解除年初對成品糧及糧食制品、食用植物油、豬肉和牛羊肉及其制品、乳品、雞蛋等食品類商品的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加速動物生產的發展。2010年國家開始在草原牧區建立生態獎補機制,促進了牧區家畜生產方式的變革。2014年動物生產GDP已上升至28956.30億元。
2.2我國動物生產的空間格局
對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1992年至2011年動物生產GDP、動物生產GDP增速、人均動物生產GDP、人均動物生產GDP增速,動物生產GDP/農業GDP比例聚類分析,結果如下。
根據動物生產發展程度可分為以下5類地區(圖3),第1類高動物生產GDP地區,2011年動物生產GDP均超過2000億元。山東,河南,四川為農業大省[49],農業所占比重大,并且畜產品產量高,農業的發展也相對促進了畜牧業經濟的增長。第2類,較高動物生產GDP地區,河北、遼寧,2011年動物生產GDP在1500到2000億元之間。第3類,中等動物生產GDP地區,基本為沿海農業大省,2011年動物生產GDP在1000到1500億元之間。第4類,較低動物生產GDP地區,2011年動物生產GDP在500到1000億元之間。主要為陜西、云南、江西、浙江、內蒙古。第5類為低動物生產GDP地區。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動物生產所占比重少或轉化的經濟效益低。同時動物生產發展速度也與上述基本一致(圖4)。動物生產增速最快地區大部分為農業大省,這可能是由于糧食生產促進動物生產的發展。
動物生產GDP在一定程度代表了該地區動物生產的發展程度,但人均動物生產GDP更能代表真實的動物生產發展水平。東北部地區具有較高的人均動物生產GDP(圖5),既有大面積高產優質的天然草地,也有肥沃的農田,適宜通過草畜耦合、農牧耦合發展畜牧業。同樣人均動物生產GDP增速與發展程度基本一致(圖6)。
根據動物生產占農業的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動物生產的貢獻。第1類為動物生產GDP/農業GDP超過40%地區,內蒙古、吉林等6省、自治區。第2類為動物生產GDP/農業GDP20%~ 40%地區,黑龍江等22省、直轄市、自治區。第3類為動物生產GDP/農業GDP低于20%地區,甘肅、福建、寧夏(圖7)。
2.3我國動物生產對社會發展的貢獻
2.3.1我國動物生產與GDP、大農業GDP、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關系1992年至2011年,全國動物生產GDP與大農業GDP、總GDP、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相互促進,正相關極顯著,可分別用線性方程y=3.0655x+1693.8(R2=0.9883)、y=19.945x-48997(R2=0.98080)、y=0.2633x+143.71(R2=0.9761)擬合(1992年作為時間起始點)。
2.3.2我國不同地域動物生產對社會發展的貢獻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動物生產GDP作為自變量(X),分別以總GDP、大農業GDP、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糧食產量作為因變量(Y),其中總GDP、大農業GDP、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動物生產正相關均在P<0.001水平顯著,反映出動物生產與這些經濟因子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斜率反映了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敏感性,因此可以根據回歸方程的斜率可以把全國31個省市直轄市分為不同的區域類型(表2)。
總GDP與動物生產的斜率(S)分為3類(表1)。第1類,S>50,總GDP增加對動物生產發展敏感性較強,包括京、津、浙,蘇、粵,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第2類,20

圖3 動物生產GDP聚類分析結果Fig.3 Cluster analysis of animal production GDP

圖4 動物生產GDP增速聚類分析結果Fig.4 Cluster analysis of animal production speed

圖5 人均動物生產GDP聚類分析結果Fig.5 Cluster analysis of per capita animal production GDP

圖6 人均動物生產增速聚類分析結果Fig.6 Cluster analysis of per capita animal production GDP speed

圖7 動物生產GDP/農業GDP聚類分析結果Fig.7 Cluster analysis of animal productionGDP/agriculture GDP
農業GDP與動物生產GDP的斜率也分為3類。第1類,S>4 地區,大農業生產對動物生產的發展較為敏感,包括福建和甘肅等6省區、直轄市,分別是東部和西部的經濟落后地區。可能因為動物生產GDP占大農業GDP比重較低,具有發展空間,若提高該類地區動物生產比重,必將帶動整個農業部門的快速發展。第2類,2
我國農牧民收入對動物生產具有較高依賴度[1],兩者的斜率分為3類(表1)。第1類,S>25,即農牧民收入隨動物生產的發展較為敏感,包括津、藏、京等7省區、直轄市,主要是經濟發達或傳統農牧區,動物生產是農牧民收入的主要來源。第2類,10
根據糧食產量與動物生產GDP線性回歸方程,其斜率分為3類(表1)。第1類,S>0,動物生產GDP和糧食產量正相關極顯著,包括川、京、津等6省區、直轄市,以“豬糧農業”為主,動物生產對糧食生產依存度較高。第2類,動物生產GDP和糧食產量的相關性不顯著,包括蘇、重、海等9省區、直轄市。第3類,S<0,動物生產GDP和糧食產量負相關極顯著,蒙、遼、吉等15省區、直轄市,以草食家畜生產為主,對糧食的依賴度不高。可見,我國食物安全與糧食生產、動物生產的關系較為復雜,然而有一半的省區直轄市已經擺脫了對糧食生產的依賴,草地農業正在成為我國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途徑。

表1 我國動物生產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2.3.3我國動物生產與其他經濟指標的Granger因果關系運用Eviews 6.0對各省市的農業GDP、動物生產GDP、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總GDP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表2)。1)吉林等8省、自治區農業GDP是動物生產GDP的Granger原因的地區,可能因為:第一,該地區農業的發展,對整個地區農業的投資增加,畜牧業政策制定以及技術更新有一定的影響。第二,該地區農業與動物生產良好結合。2)山東等3省、自治區動物生產GDP是農業GDP的Granger原因的地區,可能是因為該地區的畜牧業較發達,動物生產在農業中占很重要的比重。3)吉林等6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是動物生產GDP的Granger原因,表明此地區人們的消費意愿是將收入投入到畜牧業的行業中。4)動物生產GDP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Granger原因的地區只有云南,這可能因為,該地區動物生產相對于種植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大。5)吉林、山西等總GDP是動物生產GDP的Granger原因,表明總GDP的變化影響農業GDP,GDP是整個國民經濟的指標,如果GDP增長,其他各產業也在發展。
其他省份沒有Granger因果關系不能說明各指標之間沒有影響,只能說明變量X不能作為預測變量Y的依據。

表2 動物生產與其他經濟指標因果關系
3討論
動物生產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客觀地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與經濟發達程度。要躋身于世界畜牧業強國之列,就必須實現動物生產的現代化。
3.1大力發展草地農業,推進動物生產結構調整
動物生產是一個高風險的弱勢產業,加上我國耕地資源稀缺,肉類中耗糧高的豬肉比重高達64.9%,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草食家畜的比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牛肉的比重僅占14.8%。因此,優化動物生產結構,推進節糧型動物生產生產結構的建立是動物生產發展的當務之急。草原是動物生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引草入田和引草食家畜入農業系統,使整個農業系統更加的完備,資源利用率得以大幅度提高、種植業和動物生產的產量和穩定性得以顯著增加,使目前絕大部分投入在具有市場價值的植物生產層和動物生產層的生產與管理兼顧能進行功能最大化的利用植物生產層和后生物生產層,發揮前植物生產層的景觀與生態系統服務效益和后植物生產層的精加工與分配交換效益[50-58]。
3.2注重不同區域動物生產發展模式
3.2.1農區農區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地,為發展動物生產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由于不同地域資源稟賦與飼養方式的差異,中、東、西部地區間動物生產發展極不平衡。由于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動物生產生產規模化程度比較高,但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相對緊張,應努力提高畜產品質量,率先在全國實現動物生產現代化。中部地區一直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主產區,是動物生產發展重要的飼料資源中心,但其資源利用率仍然較低。應大力發展“農牧有機結合型”動物生產方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西部農區雖然地域遼闊,但動物生產生產方式相對落后,應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動物生產模式[59]。
3.2.2牧區我國牧區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限制,動物生產發展極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波動較大,嚴重影響動物生產的穩定發展。同時,大部分牧區生產方式落后,相對制約了動物生產發展[59]。發展草地農業對于保障食物安全,生態安全是重要的措施保障。例如多年生土地固土保水能力強,減少水土流失,并且家畜飼料谷物秸稈等可以轉化為肥料,減少廢物的丟棄。重要的循環經濟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草原生態保護是實現動物生產現代發展的重要方面。按照“保護草原生態、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草畜平衡、推動轉移就業”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政策體系,構建草原生態保護建設長效機制。
References:
[1]Hou F J, Xu L. Role of animal production in pastoral agriculture ecosystem. Pratacultural Science, 2010, 27(11): 121-126.
[2]Zhang M, Qi A P, Qu X Y. China animal husbandry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China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Abstract, 2014, (5): 2.
[3]Hou L, Gan G F.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trends. Chinese Abstracts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2012, (10): 6-7.
[4]Fisher. Conflict Security and Progress[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1997: 76.
[5]Clark C.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 London: Macmillan & Co. 1987: 45.
[6]Liu W L.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Financial Times, 2006, 12: 23.
[7]Zhao C 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relations-Analysis of Panel Data Model.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2008, (3): 487-492.
[8]Zhang Y, He Y L.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factor reallocation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Survey, 2010, (3): 27-31.
[9]An J. Role of Agriculture in the Developing Economies of China and SSA Countries, one by one Comparative Study[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7.
[10]Peneder M.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 14(4): 427-448.
[11]Bun M J G, Makhloufi A E. Dynamic externalities,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anel data evidence for Morocco.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6): 823-837.
[12]Jia X D. Decline in the Propor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armers’ Income Growth Relationship-Based on Empirical Data Analysis China 1990-2010[D]. Xi’an: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12.
[13]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2[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14]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1.
[15]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0[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0.
[16]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9[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
[17]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8.
[18]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7.
[19]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6[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6.
[20]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5.
[21]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4.
[2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3[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3.
[23]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2[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2.
[24]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1[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1.
[25]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0[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0.
[26]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9[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9.
[27]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8[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8.
[28]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7.
[29]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6[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6.
[30]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5[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5.
[31]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4[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4.
[32]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3[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3.
[33]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1992[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1992.
[34]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istics Division.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s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Statistics Yearbook 2012[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12.
[35]Yao Q, Guo Y H, Wang Y P,etal.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easants’ income level & relevant affecting factor.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 2002, (10): 48-53.
[36]Zhang S Y.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2009, 28(2): 244-251.
[37]Chen X B, Zhang Z C. Re-examination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8, (1): 154-160.
[38]Xia L. Agricultural Policies Affecting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D].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2.
[39]Wang W. Primary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agriculture in Chinese national economy.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37(7): 3289-3290.
[40]Liu Z, Li X. On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share declining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2008, 31(4): 30-33.
[41]Houthakker H. Engel’s law.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 2: 143-144.
[42]Chen Y. Talking of animal status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hinese Abstracts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2008, (1): 3-14.
[43]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Livestock Development Twelfth Five-Year Plan (2011-2015)[R]. 2011.
[44]Li S. Analysis on China livestock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rend forecast.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10, 46(12): 25-31.
[45]Kong X Z, Tu S W, Zhong Z,etal.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agricultural policy changes and basic experience. Academic frontie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order and value-to commemorat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ceedings (Ed.)[C]. Beiji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8.
[46]Li N.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and rural policies in China (1978-2004). Agricultural Economic Question, 2006, (5): 39-41.
[47]FAO.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9[M]. Roman: FAO Press, 2009.
[48]Han X P, Xu J Y. China’s interest in a 60 adjustments in agricultural policy analysis. Theory Investigation, 2009, (5): 7-10.
[49]Chen W K.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Jianghan Forum, 2008, (3): 5-13.
[50]Li Y F, Xue Z D, Yang H P. New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problems. Sha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 2007, (4): 119.
[51]Li G P, Li J L, Xu R G. Northern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preliminary report grassland ecolog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3, 44(4): 435-439.
[52]Li P, Sun X L, Liu T M,etal. Discussion of several issues on development in pastoral area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rassland, 2013, 35(5): 133-137.
[53]Wang T. 2009 economic and policy developments in animal husbandry. Pig Today, 2009, 1: 5-7.
[54]Hou X Y. China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Strategic Studies[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Press, 2005.
[55]Zhou K, Zhang W J, Lei Z Y,etal. Advantage several key issues and policy support in developing a livestock husbandry province from large to strong in Hen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2011, 32(1): 23-27.
[56]Ren J Z, Hou F J, Zhang Z H. Developing grassland agriculture and adv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Advanc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0, 15(1): 19-24.
[57]Wang C M, Yang L J, Chang S H,etal. Pric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ajor livestock and forage products.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4, 23(1): 300-311.
[58]FAO. Pro-Poor Livestock Policy Initiative (PPLPI)[EB/OL]. (2011-09-11)[2014-05-06]. http://www.fao.org/ag/againfo/programmes/zh/pplpi.html.
[59]Hao L L.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China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Digest, 2012, 2(2): 6-7.
參考文獻:
[1]侯扶江, 徐磊. 動物生產層在草業系統的涵義. 草業科學, 2010, 27(11): 121-126.
[2]張梅, 綦愛平, 曲香云.中國畜牧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2014, (5): 2.
[3]侯磊, 甘國夫.我國畜牧業發展現狀、趨勢的分析.畜牧獸醫科技信息, 2012, (10): 6-7.
[4]費希爾.安全與進步的沖突[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7: 76.
[6]劉文利. 我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初探. 時代金融, 2006, 12: 23.
[7]趙春艷.我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演進關系的研究——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數理統計與管理, 2008, (3): 487-492.
[8]張翼, 何有良.產業結構變遷、要素重置與中國經濟增長.經濟經緯, 2010, (3): 27-31.
[9]安吉.農業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中國和SSA國家的對比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學, 2007.
[12]賈曉棟.農業比重下降與農民收入增長關系研究——基于1990-2010年中國經驗數據分析[D].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 2012.
[13]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2[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14]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1[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1.
[15]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10[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0.
[16]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9[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9.
[17]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8[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8.
[18]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7[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7.
[19]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6[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6.
[20]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5[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5.
[21]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4[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4.
[22]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3[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3.
[23]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2[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2.
[24]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1[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1.
[25]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2000[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0.
[26]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9[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9.
[27]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8[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8.
[28]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7[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7.
[29]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6[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6.
[30]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5[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5.
[31]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4[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4.
[32]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3[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3.
[33]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1992[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2.
[34]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 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2[M].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
[35]姚瓊, 郭猶煥, 王雅鵬, 等. 農民收入水平的區域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 上海經濟研究, 2002, (10): 48-53.
[36]張書云. Granger因果檢驗用法探討. 數理統計與管理, 2009, 28(2): 244-251.
[37]陳雄兵, 張宗成. 再議Granger 因果檢驗.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8, (1): 154-160.
[38]夏蘭. 農業政策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機制與路徑研究[D]. 武漢: 武漢理工大學, 2012.
[39]王微. 淺析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影響程度. 安徽農業科學, 2009, 37(7): 3289-3290.
[40]劉錚, 李先. 農業比重下降對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31(4): 30-33.
[42]陳影. 淺談畜牧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及其經濟特點.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 2008, (1): 3-14.
[43]農業部. 《全國畜牧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R]. 2011.
[44]李順. 中國畜牧業發展歷程分析及趨勢預測. 畜牧經濟, 2010, 46(12): 25-31.
[45]孔祥智, 涂圣偉, 鐘真, 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政策變遷及基本經驗. 2008. 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展: 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 30 年論文集 (下卷)[C].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46]李娜. 農民收入: 增長與政策 (1978-2004年). 農業經濟問題, 2006, (5): 39-41.
[47]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09年糧食及農業狀況[M]. 羅馬: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09.
[48]韓喜平, 徐景一. 60 年我國農業政策調整中的利益關系分析. 理論探討, 2009, (5): 7-10.
[49]陳文科. 論農業大省. 江漢論壇, 2008, (3): 5-13.
[50]李云甫, 薛增迪, 楊慧萍. 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新特點及存在問題. 陜西農業科學, 2007, (4): 119.
[51]李光鵬, 李俊龍, 旭日干. 北方草原牧業發展現狀與草原生態畜牧業發展研究初報. 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 44(4): 435-439.
[52]李平, 孫小龍, 劉天明, 等. 草原牧區發展中問題淺析. 中國草地學報, 2013, 35(5): 133-137.
[53]王恬. 2009年畜牧業發展的經濟及政策形勢. 今日養豬業, 2009, 1: 5-7.
[54]侯向陽.中國草地生態環境建設戰略研究[M]. 北京: 中國農業出版社, 2005.
[55]周凱, 張文杰, 雷澤勇, 等. 河南省由畜牧業大省向畜牧業強省跨越的優勢和關鍵問題及政策支持.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1, 32(1):23-27.
[56]任繼周, 侯扶江, 張自和. 發展草地農業推進我國西部可持續發展. 地球科學進展, 2000, 15(1): 19-24.
[57]王春梅, 楊林杰, 常生華, 等. 國內外主要畜產品與飼料價格分析. 草業學報, 2014, 23(1): 300-311.
[59]郝亮亮. 對現代畜牧業發展狀況的思考. 中國畜牧獸醫文摘, 2012, 2(2): 6-7.
*Economic analysis of animal production in China
LI Lan, HOU Fu-Jiang*
StateKeyLaboratoryofGrasslandAgro-ecosystem,CollegeofPastoral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LanzhouUniversity,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contributes significantly to GDP. Grassland agri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agriculture, connects the grassland with livestock, and maximizes plant productivity and animal product yield while minimizing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Grassland agro-ecosystems incorporate four production components, and the animal production component is one of these and also an important criterion in determin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Based on data for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2 to 2011, this issue was analyzed and conclusions drawn. Firstly, according to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ata, animal produc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to GDP have increased. The data basicall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1992 to 2005, 2005 to 2006, and 2007 to 2011 which align with successive agricultural policies. Second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merging trends for animal production, the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s have a higher contribution to GDP from animal production. For other cities, due to either a small contribu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r low animal product returns, contribution of animal production to GDP is relatively small. Thirdly, the fastest-growing areas for animal production are also in most cases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s. This may be due production of stock feed required to develop animal production. Fourthly, animal production GDP and other economic indicator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Because of different endowment of resources and different policies, the situation differs in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This suggests China’s grassland agriculture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consultatively review policy, and vigorously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griculture.
Key words:animal production; GDP; grassland agriculture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cyhoufj@lzu.edu.cn
作者簡介:李嵐(1989-),女,河南三門峽人,在讀碩士。E-mail:lli13@lzu.edu.cn
基金項目: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IRT13019),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2BAD13B05,2011BAD17B02-03)和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201403071-6)資助。
*收稿日期:2015-02-20;改回日期:2015-05-29
DOI:10.11686/cyxb2015099
http://cyxb.lzu.edu.cn
李嵐,侯扶江. 我國動物生產的經濟分析. 草業學報, 2016, 25(1): 230-239.
LI Lan, HOU Fu-Jiang. Economic analysis of animal production in China.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 2016, 25(1): 23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