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靜 趙陽

摘要:主要探討法桐在青島地區的生長適應性以及栽培歷史,對青島市內四區的多條道路及區域進行抽樣調查,從耐寒力、耐水力、耐旱力和耐鹽堿性等多個角度分析了法桐在青島的生長適應性,以期為法桐在青島的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島;法桐;適應性
法桐是青島市主要行道樹之一,具有樹冠大、生長快、壽命長、耐修剪、遮蔭性好等多個優點。法桐于19世紀末德國侵占青島時期由德國人從歐洲引入青島,成為了青島市最早的行道樹,與當時建造的歐式建筑一起,記載著青島發展的歷史,承載著這座城市的記憶。
有數據顯示,1924年的青島就已經形成了8條獨具特色的“法桐一條街”,它們是湖南路、江蘇路、中山路、館陶路(南段)、安徽路、曲阜路、沂水路和大學路。但伴隨著城市園林綠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新品種的行道樹引入島城。行道樹的多樣化配置使得一些道路上的法桐被其它樹種所置換,青島的“法桐一條街”越來越少。貴州路、閩江路、山東路、汕頭路等10余條道路將法桐遷移,補植了其他樹種,德國風情街在改造時,也移走了不少法桐。據統計,目前青島市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梧桐共有25棵,全部為國家三級保護古樹。25棵法桐中,有19棵位于海大魚山校區,2棵位于蚱山路,2棵位于牟平路,2棵位于延安一路。從這些古樹中,依然可以看出法桐曾作為青島市主要行道樹的光輝歷史。雖然法桐這樣的“老面孔”曾一度淡出青島行道樹選擇的名單中,但由于它的樹冠大、生長快、壽命長等多個優點以及島城人民對法桐的歷史情感,近年來法桐也重新被列入行道樹種庫。本文通過對青島市主要街道與地區內法桐長勢及耐性進行了長期調研分析,探索了法桐在青島當地的生長適應性,為法桐在青島地區的栽植提供了參考依據。
1 調研方法
根據青島市綠化現狀,以市內四區(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內的街道與公園為主要調查地點,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區域內所栽植的法桐進行調查,記錄其分布區域、栽植方式,分析其生長勢、適應性(耐寒力、耐水力、耐鹽堿、耐旱力、耐高溫力、耐風沙、耐瘠薄力、耐蔭性和病蟲危害程度)等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長區域與栽植方式
在經過實地踏查并結合抽樣調查與分析后,對市內四區的20處街道與公園的法桐生長情況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法桐在青島市區內的主要栽植方式為列植,少數為孤植。其中以列植為主要栽植方式的生長地區主要為街道,以孤植為主要栽培方式的生長地區主要是城市公園。由此可以看出法桐在青島市園林綠化中主要的用途便是作為行道樹,較少用于城市綠地及公園景觀的配置。列植的方式更能體現法桐樹形高大挺拔、樹冠濃郁茂盛的特點,成片的樹蔭能夠為行人帶來更好的出行感受,不負其“行道樹之王”的美譽。
2.2 生長勢與適應性
本次研究在實地踏勘中對隨機取樣的法桐進行了生長勢與適應性的觀測。生長勢的觀測主要是對其生長發育旺盛程度的觀測,包含新梢生長的長度、粗度和葉片的大小等因素。生長量越大、越壯、越快的,生長勢越強;生長量越小、越弱的,生長勢越弱。并設定上、中、下3種評價標準。根據表1統計的信息顯示,隨機抽取的樣品中,生長勢為上的占40%,生長勢為中的占50%,生長勢為下的占10%。由此可見樣本整體生長勢較好,即法桐在青島生長發育程度普遍較為旺盛。
在探究法桐在青島地區的生長適應性方面,本次調查從耐寒力、耐水力、耐鹽堿、耐旱力、耐高溫力、耐風沙、耐瘠薄力、耐蔭性和病蟲危害程度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觀測,結果如表1。從表中可見,法桐在青島地區的栽培適應性表現中其耐寒能力、耐水力、耐旱能力以及耐高溫能力普遍較強并且較為穩定。耐風沙和耐瘠薄力均為中等,喜光,耐鹽堿力較弱。病蟲危害程度表現中無危害的占樣本總量的70%,危害較輕占25%,較重占5%。由此可見,在生長適應性方面,法桐在青島地區有著較好且穩定的表現。但樣本中部分法桐出現了刺蛾、天牛、蚧殼蟲等常見的病蟲害,需及時噴藥防治。
3 結論
法桐在青島地區主要作為行道樹進行栽培,在耐寒、耐水、耐旱以及耐高溫等方面均有著出眾的表現,總體來說其在青島生長適應性較好且穩定。青島兼備季風氣候與海洋氣候特點,空氣溫潤,降水適中,光照充足,如此適宜的氣候條件使屬于陽性速生樹種的法桐生長勢普遍較好。但其耐鹽堿力較弱,生長于堿性土壤中的法桐夏天會出現黃葉病,樹體生長不良,葉片邊緣出現焦、黃現象。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遭受刺蛾、天牛、蚧殼蟲等常見病蟲害的法桐,可見法桐易遭受病蟲害,但情況普遍較輕,需及時防治。對于一直以來在春夏換季時法桐果實引起的城市“球果飛絮”問題,此次調研中發現許多新補植的法桐選用了經過改良的球果數目大大減少的新品種,減輕了飛絮給人們帶來的過敏等不適情況,提升了法桐作為園林樹木的品質。綜上所述,法桐在青島當地的生長適應性良好,可作為一種適宜粗放管理的園林樹種應用到青島的園林綠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