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娜
摘要:通過大量的生產實踐和對比試驗,對艾納香的生物生態特性進行了觀察分析,并總結了艾納香人工栽培技術,以便于相關生產實踐者相互交流與學習。
關鍵詞:艾納香;栽培
艾納香(Blumea balsamifera DC)又名冰片艾、大艾、大風艾、紫再楓等,艾納香屬菊科多年生木質草本植物,呈灌木狀,全株被銀白色絨毛覆蓋,具有香氣,產于我國貴州、廣西、云南等地。羅甸艾納香是貴州省羅甸縣特有的中藥材植物和貴州十大苗藥之一,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以羅甸艾納香葉片提取的“羅甸冰片”被列人中醫藥典名錄,成為我國唯一的天然左旋龍腦產品,有著良好的藥用價值和市場價值。
1 艾納香適宜生長的氣候條件
羅甸艾納香是熱帶和亞熱帶植物,喜溫暖、向陽的環境,耐旱不耐寒。野生羅甸艾納香主要分布在羅甸縣南部熱帶河谷區域,常見于海拔lOOOm以下的河谷兩岸、疏林、林緣、田邊、路旁、房前屋后、地坎、山地灌叢中。人工栽培多在海拔300~600 m處,適宜生長在肥沃適中、疏松、陽光充足、排水良好、pH值5.5~6.5的沙質土壤、二荒地及熟地。適宜生長的年平均溫度18~21℃,最冷月平均氣溫8~11℃,≥10℃年積溫5500~7000℃年極端最低氣溫≥一5℃,日均溫≤0cc的輕霜凍期≤4d、日均溫≤-2℃的重霜凍期≤3d,無霜期≥310d。年日照時數1200~1600h,年降雨量1000~1300mm。
2 艾納香的種植技術
2.1 選地
艾納香根系發達,橫向水平根是重要的無性繁殖器官,延伸可達1.5m,因此應選擇向陽、地勢高燥、易排水的地塊;土壤以土層深厚、含沙(礫石)酸性或中性壤土為好,忌重茬連作。
2.2 整地 種前1個月,翻耕前撒施農家肥,再將土地深翻30~50cm;如是旱平地或稻田旱作,應開深邊溝和縱、橫破溝,溝深40~60cm、寬60cm。每Sm作畦,畦溝深30~40cm,寬50cm。將畦面碎垡整平,清除殘茬和雜草根芽。坡地墾殖應視坡度按坡向每10~20m為1條墾殖帶,留lm自然植被保護帶,向水平方向延伸,以利水土保持。
3 繁殖方法和苗源
3.1 繁殖方法
艾納香種苗主要采用無性繁殖,由于種子有性繁殖的育性、休眠性、發芽率以及種子采收和種子對環境的抗適性還存在諸多問題,一般不采用種子有性繁殖。
3.2 苗質的選擇
艾納香生長過程中地下根、莖都可以發生芽點,長出分生苗,4~5月中旬選擇根生春苗移栽。
3.3 苗源地選擇
選擇種植2~3年生,植株生長茂盛、整齊、病蟲少、群體純化率高的大葉艾園取苗,苗源地與新栽地面積比為1:5~6。
4 栽植
4.1 移栽時間
小面積種植,3月下旬就可采少量已達移栽規格的小苗移栽。大面積種植最好在4月下旬~5月有大量成苗和進入雨季時移栽。
4.2 苗規格
5~10片葉,株高5~20cm,根嫩白,帶lOcm母根,無病害分生苗。
4.3 取苗
用鋤或鏟在分生苗與母株連結方向,分生苗兩側距離lOcm處深挖,切斷水平母根,挖取分生苗,減少對母根的翻動。
4.4 苗的處理
按苗的大小分級。遠距調苗應扎把(20~50株/把),泥漿沾根,起苗后48h內栽下。
4.5 種植規格
行距Im,窩距0.5~1m,坡瘦地用小窩距,平壩肥地用大窩距,窩距小于行距時在坡地上應橫坡行向。每穴定植1株,667~1333株/667m2。
4.6 常規栽植
窩深10~15cm,窩底淺回松土。植苗時,苗莖直立居中,根系伸展,覆土壓實4cm,上蓋松土,澆定根水。
4.7 抗旱栽植
艾納香種植地區均是南部低熱地區,春夏旱嚴重,還伴隨亢陽高溫,且多遠土坡地上種植,無水澆條件。采用抗旱移栽措施可減少死苗,即:不施基肥,特別是不施化肥作基肥,或基肥撒施,不用窩施;搶陰雨天移栽;將幼苗下部葉片去除,留頂上3~4片葉,以減少蒸騰失水;深窩半坑蓋,讓根系深入下層潮土,穴上方留有凹面,有利于保蓄天然降水;苗源充足時,每穴植2株,確保成活定植1株。
5 間作
艾納香種植,第1年株體較小,坡瘦地上當年不能封行,肥水條件好的到8~9月才封行。可利用行間間種生育期短的矮稈作物,如大豆、小豆、花生等。
6 田間管理
6.1 當年種植艾園的田間管理
當年種植的艾納香植株小,根系擴展不發達,管理方法與多年生艾園不同。
6.1.1 查苗、補苗。移栽后7~lOd,檢查幼苗成活情況,未成活植株全株和心、葉枯萎,成活植株上部心、葉擴展。如苗源近,6月上旬前都適合起苗補植。6月下旬前即使已成活的艾苗還會因根瘤病或地下金針葉蟲危害發生死苗。在無水澆條件下,6~7月高溫,補植效果不好,進入6月中旬不必異地起苗補植,可于10月氣溫下降或次年用成活植株發生的分生苗,就地起苗補植更為經濟。
6.1.2 中耕除草。艾苗成活后(5月中旬~6月上旬),結合追肥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近株松窩,距植株10~15cm外深中耕,以利根系擴展。6月下旬~7月上旬進入旺盛生長期前,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此時水平根已串根,應淺松淺鋤,保留已發生的根生苗,視雜草發生情況,隨時除草。
6.1.3 施肥。艾納香由于抗旱移栽或山地種植農家肥源較遠,運輸困難,一般不施底肥。成活后合理追肥,能大幅度提高生物產量和改善有效成分含量。按前輕、中重、后補的原則,全年可結合中耕追2~3次肥。第1次為促使早生快發,速效N的比例應提高,可用復合肥+尿素或餅肥+尿素按4:1混合,667m2追施1215kg;第2次已進入旺長期,追肥宜重,為不影響有效成分含量,N素比例降低,一般667m2可窩追復合肥或餅肥15~25kg;第3次根據長勢看苗施肥,補充后勁,因已進入生長后期,應以速效N為主,少量補追,即8月下旬~9月中旬,667Ⅱi2施尿素3~5kg。施肥方法應掌握離植株8~lOcm點施或環施,結合中耕,覆土翻入土層。還可進行葉面追肥。有條件的其他農肥如圈肥、火土灰、油枯、土雜肥可結合生產經驗施用。
6.2 多年齡艾園的田間管理
2年生以上的艾園為多年齡艾園,植株和群體的生長發育較新植第1年不同,管理方式也有異。
6.2.1 第1次管理。2月下旬~3月中旬,主樁側生幼芽萌發時,進行1次全田以除草為主的淺中耕,不可深松耕,以免傷及已成網狀的水平根,保留已出土的根生苗。對主樁追肥1次,用肥種類和比例與第1年同,施肥量可增加1/3~2/3。
6.2.2 第2次管理。5月下旬~6月中旬,植株和群體生長量加快,田間分生苗分布很多,在進行以除草為主的淺中耕時,可對分生苗進行1次留壯去弱、留疏去密的間苗,讓分生苗的分布疏密有致。施肥量較第1年增加1/2,對主樁進行重點窩施,對分生苗輔助散施,中耕混入土層。
6.2.3 第3次管理。因多年生艾園生長時間早且長,生長量也大,又因前2次管理都提前,應該重視第3次管理。于8月下旬~9月上旬進行,管理方法同第2次,鏟除后發小分生苗,視苗情確定補追肥量,一般都較第1年加量。
6.3 艾園的更新換植
艾納香種植3年產量達到高峰期之后逐年衰退,5~6年需要更新換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