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安導演電影作品的成功可以說得益于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教育背景。生在臺灣的書香門第,之后留學美國并經歷了長時間的蟄伏,這些經歷成就了李安的藝術品位和導演風格——在他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不同程度的碰撞和沖突,這些矛盾與沖突使得他的影片呈現出多層次的文化內涵而發人深省。文章將從影片中無處不見的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以及理智與情感的沖突三個方面,來解讀李安電影的多元文化主題。
[關鍵詞]李安;電影;主題;多元化
導演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是制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在影視作品中以演員的表演來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情感思想與處世態度,導演的人生經歷與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電影的品位和質量。能夠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深刻足跡的導演必須擁有深厚的藝術素養和敏銳的觀察視角——李安便是其中的一個。從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作品《推手》,到享譽無數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截至目前,李安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五次獲得英國電影學院獎、四次獲得金球獎、兩次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以及兩次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他本人更獲評2006年《時代周刊》“影響世界的一百人”,入選2009年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的“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1]。在無數鮮花和掌聲中,李安無疑被視為為數不多的好萊塢亞裔導演中最成功的一位。誠然,獎項不能代表一切,但李安作品的質量及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李安導演電影作品的成功可以說得益于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教育背景。李安1954年出生于臺灣屏東,父親是中學校長,在書香門第長大的李安深受其父嚴格家風的影響;1975年從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學院畢業的李安前往美國留學,先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戲劇學碩士學位,又在紐約大學獲得電影碩士學位,隨后作為一名全職“煮夫”在美國家中蟄伏了六年。人生中的每一段經歷都是他文化底蘊和個人價值體系形成的決定因素,可以說,是這些獨特的經歷成就了這位華人導演的藝術品位和風格——在他的影片中,我們能看到多元文化不同程度的碰撞和沖突,這些矛盾與沖突使得他的影片呈現出多層次的文化內涵而發人深省。文章將從影片中無處不見的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以及理智與情感的沖突三個方面,來解讀李安電影的多元文化主題。
一、東西方文化的碰撞
基于李安導演本人的生活經歷,在他的電影作品中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情境隨處可見。古風猶存的啟蒙教育與東方傳統的家庭熏陶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在李安的思想里悄然萌芽并根深蒂固。而二十多年的旅美生活,又使得西方現代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對世界的看法。特殊的文化身份讓他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化之間游走,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視野在他的內心深處不斷地接觸、碰撞,甚至搏斗。[2]李安導演把這些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影視作品中。
首先,李安導演把東西方文化碰撞的文化主題直接地反映在電影的畫面、聲音等表現形式上。影片《推手》是對東西方文化沖突碰撞主題反應最為直接和激烈的作品,也是李安導演的電影處女作,其中有很多可以看作是李安本人真實生活的變相反映和寫照。影片中東方文化的“衛道士”公公老朱與西方文化的擁護者兒媳瑪莎,由于各自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而矛盾頻出:公公的主要活動項目是不緊不慢地打太極,兒媳的工作是坐在電腦前敲字寫作;公公的飲食是米飯和炒菜,用餐工具是筷子,兒媳的午餐是水果沙拉和餅干,用餐工具是叉子;公公的業余活動是蹲馬步、寫毛筆字,兒媳的業余活動是邊跑步邊揮舞西洋拳。公公躺在床上午睡,跑步回來的兒媳開門、走路都很大聲,吵醒了熟睡中的公公;瑪莎寫作的時候,公公看電視,聲音太大影響了兒媳寫作,兒媳走過把耳機遞給公公,公公皺著眉頭無奈地接受。所有這些生活習慣的差異都完整地表現在電影畫面中。鏡頭一放,大場面中,公公所在的客廳與兒媳寫作的書房之間立著一堵墻,將兩個人的生活空間部分地隔離開來,但又不是完全封閉的,公公氣定神閑地打坐或者練毛筆字,兒媳則獨自坐在電腦前因為被影響不能進入狀態而生悶氣。畫面中的這堵墻雖然使二人各自隔離,卻仍然相互影響、相互不滿——從更深的層面來說,這是他們各自所代表的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矛盾隔閡和相互影響。
直接的畫面和語音形式之外,必然隱含著相應的內在情感表達。通過無數個表現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生活場景交織呈現,影片總會隨著情節的推動和發展去引導人們對各自的文化以及各自文化間的碰撞進行反思。《推手》中貫穿影片始終的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而太極中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式處世哲學,它以迷離恍惚來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無為而無不為”,要求自身活動順應自然規律,符合大道至德,最終達到寧靜和諧的精神境界。影片前段午飯時,端著米飯炒菜的公公本想坐到木桌上去,但思慮一下又轉身坐在吃著沙拉和餅干的兒媳對面;兒媳出院后公公主動端去一杯熱茶,雖然兒媳并未愉快飲下,還是可以看出這位中國公公雖然明知與美國兒媳有隔閡,依然在試圖有限度地妥協,與兒媳和睦相處——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都認可的處世態度。然而,在老朱這個傳統的北京人身上同時又流淌著中國男人執拗倔強的血液,在語言不通的現實情況下,代表著東方文化的公公與代表著西方文化的兒媳最終也沒能達成一致,公公還是選擇了離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美國??梢姴煌幕谂鲎仓幸胱罱K融合和諧,著實不易。
二、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李安成長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父權制的典型傳統家庭,從小受到濃厚的傳統禮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他曾在自傳中陳述:“我的誕生,讓爸爸興奮得整晚都睡不著覺,他百感交集地說:‘李家終于有后了!爺爺臨終的遺囑,要爸爸在臺灣‘另起爐灶,我這個長子讓爸爸充滿了期盼,他給我取名‘李安,一來是老家在江西德安,二是爸爸來臺灣時搭乘的輪船就叫‘永安號?!盵3]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李安在留學美國接受美國式的現代化教育后,在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自己更為包容的處世觀念。表現在他的電影中,則常常體現出新舊文化的對抗和交融,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兩件人生大事上:結婚與生子。
影片《喜宴》中就塑造了這樣一位生活在中國傳統文化環境下、思想卻已經完全現代化的主人公高偉同。傳統中國人講究安土重遷,希冀和美團圓,自然對待婚姻嚴肅謹慎。李安將影片《喜宴》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個與美國男子Simon相戀的同性戀者,以此激化主人公與思維傳統的家長對于婚姻觀念的矛盾,可以說,這部影片中影射出李安對于婚姻的態度。影片中的高偉同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與戀人Simon生活得很幸福,但同性婚姻在傳統觀念里是違背道德的,并且是無法被接受的,尤其是在“無后為大”的中國人眼中更無法接受。于是這個觀念現代化了的美籍華人為了敷衍父母,做出了假結婚的鬧劇,又要迫于父母的傳統思想和面子,大肆宴請親朋好友,籌辦一場聲勢浩大的喜宴。影片形象地反映出兩代人對于婚姻問題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深刻的代溝——在世界范圍內,20世紀以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觀念的更新速度比較緩慢,更新周期比較漫長。因此,父輩與子女之間的觀念差距不在,代溝的情況不太嚴重。進入20世紀以后,人類文明加速發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可謂日新月異。于是,父輩與子女之間的觀念差距日漸增大,代溝的現象日益嚴重,傳統觀念與現代觀念之間的沖突也步步升級。雖然李安在他的自傳中曾說:“我一直覺得喜宴很荒謬、很假,它是一種社會表態的儀式,其實跟婚姻沒有什么關系”,但他仍然在這個他認為荒謬的喜宴中體現出人間真情:父母千里迢迢趕來操辦婚宴,兒子善意的欺騙,都源自一份真切的親情。
受家庭環境和男權教育影響,李安電影中有很多片段都對傳統中國人“無后為大”“延續香火”的觀念進行了刻畫。影片《喜宴》中同性戀主人公高偉同與戀人Simon生活原本很幸福,但保持著傳統思想習慣的父母不可能容忍兒子的同性婚姻,二者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思想方式現代化了的兒子只能欺騙父母,與房客顧葳葳假結婚,以求父母安心。誰知熱鬧的喜宴過后,被灌得半醉的高偉同與顧葳葳竟然假戲真做,并且假新娘顧葳葳懷了孕。孩子的到來顯然破壞了高偉同與戀人Simon的計劃,但在老人強烈的傳宗接代愿望下,最終三人達成和解,決定生下孩子,讓Simon來做孩子的另一個爸爸。從影片的結局中可以看出,導演李安雖然深受現代文化影響,但在舊的傳統觀念與現代文明發生沖突時,潛藏在他內心深處的傳統觀念并沒有完全瓦解消融。
三、理智與情感的沖突
壓抑是李安電影作品中最常見的情緒基調,正如李安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中國人的文化有很多壓抑,尤其是宋朝以后,倫理愈來愈重,我也是這樣,覺得許多事不能做?!彼^“壓抑”,指的是一種能夠被意識覺察到并困擾著意識感受的心理過程,是每個人用來控制某些愿望和欲求的方法,而這些欲求并不是像潛抑過程所作用到的那些那樣具有和意識嚴重的沖突,它們較弱,但仍然有力。可以說,壓抑絕大多數來自于理智與情感的沖突和斗爭。在李安的電影作品中,這種理智與情感相互沖突斗爭產生的壓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家庭關系的壓抑和性的壓抑。
家庭文化觀念一直是李安電影的一個比較重要的主題。[4]無論是早期的《推手》《喜宴》《飲食男女》,還是后來的《斷背山》,對家庭的審視和思考都是貫穿其中的主要論題。中國人常說“家是講情不講理的地方”,可是只講情不講理也并不符合現實,于是理智與情感的沖突常常體現在李安電影的家庭關系中。以《推手》為例,對于朱曉生來說,一邊是辛苦養育自己長大的親生父親,一邊是相愛一生為自己生兒育女的妻子,從理智上思考,誰都沒有犯錯,只不過是各自生活習慣和文化觀念不同。但無法相融的事實擺在眼前,他只能選擇與其中一個分開生活。從情感上來講,他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妻子,很難在二者之間做抉擇。在這種痛苦的煎熬當中,壓抑郁悶的朱曉生數次發火崩潰。
對性壓抑的表現根源于李安的多重文化背景。傳統與現代的沖撞、東方與西方的搏擊,是其電影中性壓抑產生的重要因素。在這一點上,《喜宴》和《斷背山》同是反映同性戀者婚姻問題的影片,有相通之處?!断惭纭分械母邆ネ緦εcSimon的同性戀生活心滿意足,但在父母的高壓政策下,他不得不與房客顧葳葳進行一場荒唐的婚姻。此時的Simon,也壓抑了自己的情感,配合戀人高偉同,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高偉同身邊,親眼看著自己的戀人舉辦婚禮,迎娶新娘。更要命的是,戀人還與他的妻子假戲真做并懷上孩子?!稊啾成健分械慕芸撕投髂崴够ド殂?,陷入不被世人接受的同性戀情中,在世俗的高壓下被迫分手,卻依然對彼此割舍不斷。他們雖然各自娶妻生子,承擔著各自對家庭的責任,但他們都不快樂——恩尼斯會因為兩個流浪漢的挑釁而大打出手;杰克被壓抑的孤獨得不到釋放,有時也會和別的男子發生一夜情。他們同時忍受著對彼此思念的煎熬,壓抑著內心的欲望而無法釋放。他們在情感上呼喚著自由的同性之戀,但這種強烈的情感最終也沒有沖破理智的束縛,無法實現心中所愿。
從以上對李安導演作品的簡要解讀可以看出:作為一個貫通東西方精神文化的電影人,李安的成功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到的藝術視角,他的影片中沒有宏大的敘事模式,而是專注于講述反映真實人性的家庭故事,反映現實人物的真實情感。李安的成功雖難復制,但對于迫切要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的中國電影人而言,其經驗仍是極具借鑒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孫曉斯.李安電影與跨文化傳播[D].廣州:暨南大學,2014.
[2] 張溦.構筑多元文化認同的影像世界——評李安電影的文化特性[J].當代電影,2006(05).
[3] 張靚蓓.李安傳——十年一覺電影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4] 孫慰川.試論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敘事主題及美學特征[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作者簡介] 潘樂(1982—),女,河南漯河人,碩士,河南經貿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