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zhàn)爭初期,日軍攻勢兇猛,幾十個日軍即可攻占一座縣城。但在1938年6月的安國縣戰(zhàn)斗中,日軍“鏖戰(zhàn)”一個星期,最終棄城而走。
進攻安國的日軍是日軍第27師團吉田大隊。6月15日晚,日軍部隊從定縣出發(fā),向安國發(fā)起長途奇襲。占據(jù)安國的中國守將呂正操將部隊布置于定縣、安國之間,打算在敵人行進中途截擊。結果,日軍舍棄沿大道直撲安國的計劃,繞過了呂正操布下的伏擊圈,于凌晨突然出現(xiàn)在安國城下,打了八路軍一個冷不防。不過日軍也沒占到便宜,他們攻擊的是一座空城——為伏擊日軍,前一天呂正操已把安國城中的守軍調出。
戰(zhàn)斗打了一天,第二天凌晨兩點鐘,八路軍撤退了。第二天入夜,八路軍的夜襲打響,聲勢浩大。日軍第五中隊長內匠俊后來回憶:“敵軍十分勇敢,一直逼近到城墻外的民房中,一邊射擊一邊用各種話語大罵日軍……我們忽然覺得有些奇怪——敵軍的射擊似乎十分激烈,飛來的子彈卻沒有那樣多。仔細聽對方的射擊聲,慢慢覺得這聲音怎么有些像爆竹呢?第二天天亮出城調查,果然發(fā)現(xiàn)一個很大的鞭炮作坊。”晚上,八路軍再次來襲。這一回,日本兵也紛紛點燃爆竹迎戰(zhàn)。激烈的爆竹大戰(zhàn)便在每天夜間上演。
很快,集結在安國城下的八路軍改為集中兵力對保定和吉田大隊的老巢定縣發(fā)動進攻。日軍迅速決定撤離安國。日軍想到的脫身之計竟也和爆竹有關。當時日軍準備從西門突圍,卻在南門放置了一支大蠟燭,上面隔一段便拴上一條導火索,連接一大串爆竹。按照設計,點燃之后的蠟燭每隔五分鐘會引爆一組爆竹。
6月20日深夜,日軍開始悄然從西門撤出。此時,南門城樓上爆竹轟鳴,與機關槍的發(fā)射幾無二致。八路軍在0時20分才攻占南城城墻,被日軍的爆竹耽誤了將近一個半小時。
不過日軍的突圍仍然沒有完全成功,被八路軍截獲大車53輛,繳獲步槍三四十支,子彈甚多。
(秦湖摘自《華夏關注》2015年第18期,圖/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