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琦
(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88)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賞析
嚴 琦
(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88)
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繼《辛德勒名單》后唯一一部囊括奧斯卡獎、金球獎、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劇作的影片。本文將從社會背景、現實主義、敘述技巧及意象隱喻等方面對這部影片進行賞析。
現實主義;敘述方式;隱喻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2008年由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執導的一部影片,該片講述了來自印度貧民窟的少年賈馬爾·馬利克為尋找女朋友拉緹卡參加熱門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賈馬爾非常幸運地答對了涉及歌曲、宗教、政治等多方面的問題,然而幾乎在每個答案的背后,都有著令人心酸的往事,讓觀眾們慨嘆主人公的不幸。該片以現實主義手法,無情地揭露出印度社會黑暗、虛偽與殘酷的一面,一經放映便引起巨大轟動,并在2009年榮獲4項美國金球獎、7項英國電影學院獎和7項奧斯卡金像獎,成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一)社會背景
印度是一個社會等級分明而又貧富分化嚴重的國家。該影片以貧民窟為主要拍攝場景之一,主要反映印度下層社會的真實生活狀況。印度的達哈維貧民窟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其環境惡劣,房屋低矮,間隙陜小,垃圾成堆,平均一千人以上共用一個公共廁所。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居民們用木條搭成簡易廁所,孩子們在垃圾堆里尋找食物,在擁擠的教室里上課,他們處于赤貧的狀態,一日三餐都難以為繼。而印度的貧富差距也是驚人的,新貴們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像影片中的黑社會老大一樣掌握著社會的主要財富,他們住著帶花園、泳池的別墅,出入乘坐頂級豪車或直升飛機。《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給觀眾們展現出印度社會真實的一面,也是黑暗、沉重的一面。
(二)宗教背景
印度是一個宗教盛行且多種宗教并存的國家,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和錫克教是印度的五大主要宗教,都有大量的擁躉者。各教派的服飾、道德標準、教義、主神等各不相同,為了爭奪圣地、吸引教民,彼此之間沖突不斷。2002年,為阿約提亞市的羅摩廟址,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教民發生了一系列大規模沖突。狂熱的印度教教徒摧毀了伊斯蘭教的巴卑爾清真寺,伊斯蘭教徒為了他們的圣殿進行了血腥的報復。盡管當時的印度政府做出各種努力,兩個教派之間的沖突像野火一般在全國各地蔓延,全國因此而死亡的人數在3000人以上。賈馬爾也正是在這場沖突浪潮中失去了母親,失去了他們生活中唯一的支柱。
成為孤兒的賈馬爾兄弟倆在火車上艱難地謀生,為防止在睡夢中從火車頂上摔下來,兄弟倆各拴在繩子的一端。他們的無助與困境,在催人淚下的同時也發人深省:宗教信仰的意義到底是什么?當人們舉著神圣的旗幟視人命為草芥時,沾滿了鮮血的信仰是否還能保持神圣的初衷呢?
這部影片無疑是現實主義的杰作,它以近乎紀實的鏡頭,把印度貧民生活的臟、亂、差展現在觀眾面前。在濁黃的池塘里,孩童們嬉鬧,女人們漿洗,卻都覺得幸福、快樂。泰姬陵里,導游們信口開河,游客的財產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為了聚斂錢財,街頭流氓尋找孤兒,或弄殘四肢,或燒瞎雙眼,操控他們進行乞討。城市建設被黑社會控制,他們豢養了大批打手,為他們掃清各種阻礙。
現實生活的展現讓觀眾心里無比沉重,然而,影片同時還帶給了觀眾希望。幼年時的短暫相處使賈馬爾和拉緹卡念念不忘,數次的離合使他們堅定了對彼此的愛戀。再貧困的生活,有愛情的渴望也會變得美好。薩利姆視錢如命,可是最終還是放走了拉緹卡,與黑社會老大同歸于盡后,徹底解除了兩個相戀之人的后顧之憂。賈馬爾參加節目,得到了兩千萬盧比的最大獎勵,從此告別了貧困的生活。這些都是理想主義的表現,表達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理想與追求。
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并存,使得人們在觀看影片時不至于過于沉重,又不會盲信生活只有真、善、美。讓人們直面近乎殘酷的現實,才能有勇氣有動力,把社會變成更好。
影片中,故事的敘述順序被完全打亂,各種敘述手法頻繁交替使用。以警察審訊賈馬爾的過程為主線,使用插敘的手法將賈馬爾的遭遇一一道來,這其中,即有倒敘,又有插敘,由審訊而帶出賈馬爾參加節目的過程,由每個問答自然地引入賈馬爾的辛酸過往,而審訊過程本身也使用了倒敘。整個故事的敘述在影片開頭給觀眾造成混亂感,但導演卻能在如此錯亂的鏡頭中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為什么參加真人秀節目會被抓起來接受嚴酷的審訊?如果不是運用各種敘述手段而使用時間順序來講述這個故事,反而會變得乏味,失去對觀眾的吸引力。
(一)三個火槍手
作為英屬殖民地,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在各種重要場合被使用。印度人從小就要學習英語,影片中有賈馬爾兄弟倆小時上課,老師帶讀《三個火槍手》的場景。賈馬
爾沖擊最高獎勵的問題正與這本書有關。然而,筆者認為,作為貧民區的初始教育,學校不會選擇一本原著為法語的小說進行講授。那么,編劇選擇這本書,且在影片中多次提到“三個火槍手”自然大有深意。書中,三個火槍手友誼深厚,而在本片開端,賈馬爾懇求哥哥薩利姆收留拉緹卡,這樣“她就是第三個火槍手了”,編劇暗示了薩利姆最終會為了他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兄弟情誼最終會打敗金錢至上的準則。
(二)黃色服飾
拉緹卡兩次出現在站臺與賈馬爾相會時,都穿有黃色的服飾。第一次是一件黃色的上衣,第二次是一件黃色的頭巾。黃色在周圍衣白的人群映襯下,顯得格外艷麗奪目。黃色也是印度人最愛的一種顏色,因為它是金子的顏色。印度人無論貧富,都喜歡佩戴各種沉重的金飾。金飾是財富的象征,是人們的追求目標。對于賈馬爾來說,拉緹卡一直就是他心目中最珍貴的“黃金”。為了尋找拉緹卡,賈馬爾冒著生命危險重回孟買,再一次失去她后,賈馬爾又參加了拉緹卡一定會看的選秀節目。拉緹卡出現在站臺時,臉上洋溢出來的笑容如此明媚,特寫鏡頭和慢推鏡頭將衣著簡樸的拉緹卡展現得比黃金還要美麗貴重無數倍。
在片尾,當賈馬爾與拉緹卡共舞時,黃色的頭巾歡快地跳躍,也讓筆者想起了另一部著名電影《黃手帕》。該電影改編自一支歌曲,講述一名犯人出獄前寫信給妻子,告訴她如果她還在等他、還愿意接受他,就在家門口的樹枝上系一條黃手帕。結果,當他到家時,他看到樹上系滿了黃色的手帕,在風中飄揚。故事很簡單,然而黃手帕的意象卻深入人心。本片中,賈馬爾與拉緹卡的愛情何嘗不是經歷了漫長的、幾乎是無望的等待。當兩個深深相愛的人能夠沖破層層阻撓,能夠把過去徹底放下重新開始,這黃色的頭巾是對他們幸福的祝福與見證。
整部影片以直升機中的明星和糞坑中的兒童凸顯貧富懸殊的社會現狀;以賈馬爾的喪母之痛來表現宗教派別主義給社會帶來的動蕩;以拉緹卡的性奴遭遇反映印度的女性生存狀況;以阿文被弄瞎雙眼只能終生乞討的慘狀來揭露“大善人”的虛偽與殘暴;以主持人設陷阱誤導賈馬爾失敗來諷刺社會名流的虛浮;以警察提審的過程來抨擊政府的無能與不作為;以萬人空巷收看比賽的盛況反映平民們希望擺脫貧困改變現狀的熱切。在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該影片反映出如此復雜卻又無比真實的社會現狀,是眾多電影中一顆耀眼的明星,無愧于它所獲得的諸多獎項。
[1]塵雪.印度——陌生而又熟悉的鄰國[M].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
[2]龍昌黃.印度文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劉姍.大屏幕上文學的小電影——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看印度當代社會[J].文學界(理論版),2012(5).
[4]劉婷婷.評論《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成功之處[J].電影文學,2008(11).
J905
A
1007-0125(2016)12-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