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貴州 都勻 558000)
關于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與改革的研究
楊春霞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貴州 都勻 558000)
最近幾年,鋼琴教學逐漸擺脫以往小班授課的形式,轉為集體課教學。面對鋼琴集體課中對個體關注不足、師生互動減少以及教材建設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需要在教學組織中進行有效改革與轉變,以促進高校鋼琴教學的發(fā)展,建立穩(wěn)定的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為日后鋼琴教學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鋼琴集體課;高校鋼琴教學;教學改革
近年來,高校鋼琴教學都采取了集體課的教學模式。在當前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中,教師需要進行策略性思考,對現(xiàn)有體制進行調整,進一步實現(xiàn)鋼琴集體課教學的改革,這是新時期高校音樂教學發(fā)展需要,也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對當前實施高校鋼琴集體課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探索了鋼琴集體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以期對高校鋼琴教學的發(fā)展做出啟示。
在當前高校逐漸展開鋼琴集體課教學,這與我國傳統(tǒng)的鋼琴等教學一對一或者一對幾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區(qū)別。造成這種情況的直接原因就是擴招。高校擴招使得大量生源的出現(xiàn),任何形式的教學都要有所轉變,以往那種小班授課、單一教學模式早已不適應,尤其是在先進綜合性大學,小班授課成為一種奢侈。另一個原因是,隨著教學改革的發(fā)展,高校鋼琴教學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教材體系,對于鋼琴教學的展開能夠發(fā)揮指導作用,因此也就成為當前高職院校鋼琴教學的選擇。事實上,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對高校教學工作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利有弊,筆者對其整理為如下幾個方面:
大班集體授課,給了更多人學習鋼琴的機會。事實上,每年高校招生,總會有大部分人是因為喜歡而選擇的聲樂藝術等的學習,對于這部分學生,進行鋼琴的學習是心之所向,是興趣與熱愛所在。招生的增加,可以使更多的學生投入到自己喜愛的老師身邊進行學習。除此之外,在集體課模式下,學生能夠有人交流、共同進步。在學習過程中,身邊有人可以作為參照、請教對象等,這些都是學生進步的重要促進因素,對于學生鋼琴技術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但反觀不利的一面,鋼琴集體課也為許多人帶來了困擾。就學生而言,很少能夠得到教師的指導,長期發(fā)展,會陷入一種苦練,卻不得要領的境地。對于鋼琴藝術而言,每位彈奏者由于生理特征、心理狀態(tài)等不同會演奏出不同的樂曲,而演奏者也正是依仗著這種不同彰顯個性,尋找自己的發(fā)展道路。但在集體授課下,教師很難關注到學生的學習情況,更不可能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對學生成長不利。還有一點就是鋼琴集體課中采用的是電子鋼琴,這與真正的鋼琴存在著差距,最為明顯的就是電子鋼琴普遍較輕,在彈奏的力度上與普通鋼琴不同,以電子鋼琴授課的情況很可能會使學生在彈奏真正鋼琴的時候不適應。
(一)構建系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在當前狀態(tài)下,鋼琴集體課的現(xiàn)狀在短時間內并不能被打破,基于這種狀況,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大班上課、小班指導、個人獨立訓練和個別輔導”,這一系列教學組織形式相結合,能夠將整個鋼琴教學籠在一個大網中。在大班授課下,教師先將一到兩個班的學生集中,進行授課,將鋼琴學習基本的指法、彈奏技巧等教給學生;小班指導是指在教師進行基本技能的傳授后,將學生分為一個個的小班(或者說是小組),每個小組都選擇一到兩個業(yè)務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班長(組長),然后帶領大家進行分別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就由小班內部進行集中討論,如果不能解決就保留下來。個人獨立訓練是指個人在課下或者是自修課上可以進行自主地練習,針對自身的特色摸索適合自己的演奏方式,或者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還有哪些困惑等。
最后的個別輔導,仍然是針對小組的,但這回是教師進行輔導,針對每個小組的練習情況提出建設性意見,對于其中還未解決的問題進行解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隨機指導幾名學生。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進行課程的設置,對于每一節(jié)課程的設置,也需要教師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因為這種大班授課模式就意味著教師無法獨自撐起一節(jié)課程,需要幾位教師的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以及對學生的彈奏狀況進行分析。
(二)尊重學生表達,教師給予指導
在鋼琴教學中,集體授課模式下教師很難對學生進行單獨指導,但作為鋼琴藝術,不僅僅是手指的芭蕾,需要技術的支撐,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個人特征的體現(xiàn),以及最為重要的創(chuàng)造力。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會指導著學生進行鋼琴彈奏方向的確定等,但隨著大班授課的興起,教師很難能夠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學生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分析,然后將分析的結果告知教師,得到教師的指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我分析的結果,對學生進行評估,通過對學生日常表現(xiàn)的搜集與觀察,考慮學生是否適合這樣,以及學生這樣的過程中有哪些不適應之處等。鋼琴集體課教學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師生交流的減少,對于學生未來發(fā)展會產生較大的阻力。想辦法克服這一點,多關注學生,是教師能夠為這種集體課造成的缺失做出的努力。
(三)建立“彈、唱、聽、鑒、導”的學習模式
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建立“彈、唱、聽、鑒、導”五位一體的學習模式,能夠極大提高鋼琴學習效率,是高
校教師應該推廣的。“彈”是指最基本的鋼琴基本功,包括鋼琴彈奏的最基本的指法,這是鋼琴學習最基礎的部分,如果“彈”這一關掌握不住,學生就無法進入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唱”是指“唱指法”,學生對照自己彈奏的曲子唱出指法,唱出指法能夠使學生更為牢固地記住相應的指法,也能使學生更為清晰地感覺到曲子的一些變化,對感情的激發(fā)以及學習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聽”,就是聽講,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認真聽教師的講解,以及同組學生的建議,并將這些建議及經驗等進行整理,以備日后反思所用。
“鑒”是指鑒賞,就是指隨著教師的授課進度進行音樂的賞析。在賞析過程中,我們盡量選擇哪些大家作品,進行有針對性地欣賞。在大師作品的欣賞過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通過音樂傳遞出的情感,能夠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種種不足,為進一步發(fā)展打下基礎。在傳統(tǒng)教學中,許多教師也是在聽與練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的,相對比較而言,進行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賞析,既能領略基本的教學經驗,又能在彈奏中有所啟發(fā),是聲樂自修的重要方法。“導”則又進了一步,即在彈奏時能有自己的思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發(fā)展,甚至于自己創(chuàng)作曲子。經過這幾步的學習,學生應該可以基本上適應鋼琴集體課的大班授課模式,并且在這樣的模式下能夠有所學、有所思。實際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鋼琴集體課的授課過程,是能夠將優(yōu)秀的資源集合在一起的,這較于以往的教學是可取的,學生只有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把握,才能實現(xiàn)切實的進步。
在當前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中,我們既要看到其優(yōu)勢,也要看到其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教學過程,并且鼓勵學生對自己進行自我定位、自我教育等,這些都是教師在鋼琴集體課中需要做的教學工作。
[1]滿紅.高校運用鋼琴集體課進行和聲教學的探索[J].教書育人(高校論壇),2010,11(8):971-972.
[2]呂琳.關于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與改革的思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7):214-215.
[3]馮曉琪.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探討[J].跨世紀(學術版),2008,16(8):614-615.
[4]宣立華.論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的改革[J].教育與職業(yè),2007,26(5):479.
[5]趙鑫.淺論高師鋼琴集體課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6(2):544-545.
[6]張欣.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及對策[J].新西部(理論版),2012,17(8):67-69.
G642.0
A
1007-0125(2016)12-0217-02
楊春霞(1976-),女,貴州三穗人,副教授,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鋼琴教育與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