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滌新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淺談《邊城》中的湘西地域文化
尚滌新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 大連 116081)
一提到沈從文,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筆下的那個純美和諧的湘西世界,在那里人與人之間的淳樸交往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本文將結合《邊城》這部作品對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湘西地域文化做出獨到的解讀。
地域文化;人性美;湘西世界
《邊城》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是一部唯美朦朧的愛情小說,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翠翠與儺送之間真心相愛的美好,卻又為兩人那不得而知的結局而感到遺憾。整部作品以湘西秀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為背景,天寶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善良美麗的翠翠,兩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向翠翠表達心意。主人公翠翠,一個充滿靈氣的少女形象,作品中這樣描寫她:“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嘿嘿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怪獸。”在翠翠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人與自然融為了一體,也許這就是翠翠身上吸引大佬二佬的地方:也就是那棄絕世俗塵埃的純真與清新,在自然山川的浸透下,透露出來的安信自約,淳樸朦朧之美。在端午節賽龍舟會上,翠翠邂逅儺送,從此心中便對這個意氣風發的少年產生了好感,然而,儺送的哥哥天寶也喜歡翠翠,當他得知翠翠喜歡的是儺送的時候,他選擇成全這對有情人,在外出闖灘的途中,意外身亡。儺送覺得哥哥的死,自己有推脫不了的責任,于是選擇獨自一人,遠走他鄉。在儺送出走不久后,爺爺也在風雨之夜去世,翠翠一人孤獨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她的儺送。作者這樣的設置會讓讀者覺得,這部作品永遠不會結束,這是一部沒有結局的作品。在我們讀者心中,如果儺送回來,不顧一切和翠翠在一起,我們未必會覺得這樣的結局是我們所期待的,因為,這種愛情建立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上,如果作者讓翠翠與二佬在一起,我們會認為這樣的設置是不道德的,這與我們心中的沈從文,一個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作家形象也不符。高爾基曾經說過“文學即是人學。”一個人的作品可以反映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我們心中,沈從文對自己所生活的湘西世界是有信仰的,這種信仰是不自私,天人合一,人與人之間充滿著友善的關愛,因此,我認為,儺送不會回來,因為這與他本人的價值觀不符。但是翠翠依然會等,因為,她是愛與美的理想化身,雖然現實給予她無情的打擊,她最愛的兩個人都離她而去,但她心中的希望不會被熄滅,她會依然等下去,正如文章所說:“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通讀《邊城》,整部作品透露給我們一種含蓄的詩意美。是的,讀者通過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作家沈從文對自己所生活的湘西世界濃濃的愛。我們印象中的湘西人民是熱愛生活、能歌善舞的,男子若是碰到心儀的女子會用唱山歌的方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這點,在作品中也有所體現。這種習俗所反映出的湘西文化就是:不做作、健康自然、熱情而且還有一種溫柔矯健的東方古典的美感。“這種自由戀愛的傳統和習俗及其背后較為開放明朗的社會狀態所培養出來人們的精神與氣格,顯然窘異于傳統文化壓制和現代文明腐蝕下或哀怨絕望或麻木不仁的精神氣格。又比如歌唱是苗民樂天堅強性格及熱愛生活和人生的一種自然表達方式。一個不會唱歌的民族是很悲哀的,這往往代表的是情感世界的灰暗和生命力量的微弱。而苗族人民時時喜愛唱歌、事事皆可做歌的熱情和智慧,就是這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傳達和表現。”[1]因此,可以說,以苗族為代表的湘西人民具有頑強且旺盛的生命力,這種孕育在他們血液中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不是輕易可以被摧毀的。作品中的人物也具有這種品質,這種湘西文化使人自由,作品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沒有爾虞我詐,包括在最后,當順順看到翠翠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也不計前嫌,挺身而出去幫她。這種品質是值得贊頌的。這部作品在文化方面給我們的反思還有一個層面,那就是,我們要保護這種傳統習俗,我們要讓這種文化有它的獨立性,它不能被同化,我們不能失去這種寶貴的文化。作品中,不論是人與自然或是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一份和諧,這份和諧是我們精神家園的一部分,它需要我們不遺余力地去堅守。
《邊城》這部作品深深扎根于人們心中,我想是因為,人們心中對和諧社會精神家園的深深向往。確實,在物質化的社會中人很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我們更需要堅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二佬回不回來又能怎么樣呢?翠翠已經活在他的心里了。這也正是沈從文的高明之處,他把湘西世界的淳樸,湘西人的純真展現在讀者面前,把翠翠與二佬之間美好而又遺憾的愛情展現在讀者面前,剩下的由讀者自己去定奪。在這當中既有空間美,也有人性美,這種美是以樸素堅韌的湘西文化為根基的,同時,也反映出作家對家鄉真實質樸的依戀之情以及他那充滿人道主義的世界觀。
[1]楊熹.沈從文與湘西文化[J].文化萬象,2008,(11):360.
I24
A
1007-0125(2016)12-02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