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東旭朝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
淺析朝陽縣農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田東旭
朝陽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摘要]文章對朝陽縣農業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分析了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農業發展現狀問題建議
朝陽縣地處遼寧省西部半干旱低山丘陵地區,總面積375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40萬畝,全縣戶籍總人口56.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3.1萬人,占總人口的94.2%,是傳統農業大縣。近年來,朝陽縣不斷加大投入力度,不斷引導優化農業結構,初步形成了適合縣情農情的優勢主導產業,培育了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受自然條件、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水平的限制,朝陽縣農業仍存在生產與環境不協調、數量與效益不對等、總量與結構欠合理、投入與產出不匹配等方面的問題,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尚未充分發揮,農業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依然沒有破題。
近年來,朝陽縣加大投入,不斷引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形成了種植業、畜牧業、林業三大主導產業格局,培育了一批優勢特色農產品,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4年農業總產值84.37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分別為38.55億元、5.97億元、37億元、0.12億元、2.7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589元。
1.種植業
自2011年啟動節水灌溉工程后,全縣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臺階,2011~2013年總產超過50萬噸,連續3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稱號。2014年雖遭受夏秋連旱影響,糧食總產仍接近31萬噸。設施農業面積達到4.93萬畝,產量27.75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21%,初步形成了“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優勢區域布局,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2.畜牧業
至2014年底,建成標準化畜禽養殖場(小區)735個,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78%。出欄生豬116.43萬頭、肉牛9.15萬頭,肉羊57.37萬頭、肉雞1250萬只,存欄奶牛0.65萬頭、蛋雞778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6.4萬噸、12.46萬噸和2.69萬噸,朝陽縣被評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和全省優質肉羊基地縣。
3.林果業
朝陽縣有“中國鮮食棗產業第一縣”和“中國大平頂棗之鄉”美譽。2014年林果總面積124萬畝,其中“兩杏一棗”為主的干果類108萬畝,蘋果、梨、桃和葡萄為主的鮮果類16萬畝。全縣已建成15萬畝無公害大棗和5萬畝有機大棗生產基地,“朝陽大棗”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認證。
雖然朝陽縣農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經營理念整體落后,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緩慢。在產業發展方面,突出存在種植結構不合理,種養業銜接配套不夠,農產品加工水平和轉化增值率較低等突出問題。
1.種植結構與資源條件不夠協調
朝陽縣年均降水少且時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平均的三分之一,有“十年九旱”之稱。地處低山丘陵區,平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28%。農田水利建設欠賬較多,全縣具備灌溉條件的耕地僅占耕地總面積的12.9%,抗旱減災能力較弱。玉米種植一家獨大,年均播種120萬畝,分別占糧食播種面積、耕地總面積的94%和86%,遠超過平地和水澆地面積。玉米生產豐歉由天,年際產量波動較大,2009年和2014年的旱情造成大幅減產,嚴重影響種植農戶收入。
2.種植業與畜牧業銜接不夠緊密
近年來,朝陽縣按照“穩定豬雞、發展牛羊”的思路不斷優化養殖結構,肉牛、肉羊養殖量不斷增加,2014年肉牛、肉羊出欄量分別比2010年增加49.6% 和32.6%。但另一方面,種植業與草食畜牧業沒有建立配套銜接機制,全縣尚未發展專用青貯玉米,牧草種植僅1萬畝,肉牛、肉羊育肥階段優質飼草缺口很大,限制了養殖效益和產業進一步發展。
3.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嚴重滯后
全縣市級以上加工企業分散在雜糧、小菜、食用菌、大棗、蜂蜜等小宗農產品領域,且以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條短、資源消耗大、產品附加值低,玉米、畜禽、蔬果等大宗農產品沒有規模以上加工企業。2014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16.2億元,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僅為0.19∶1,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10。農產品價值未能得到深度開發,農業比較效益低。
要破解朝陽縣農業發展的難題,首先要克服地少水缺的資源約束,遵循農業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產業規律,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根本目標,進一步優化糧經飼生產布局,進一步加強種養業配套銜接,進一步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其次要發揮朝陽縣特有的光熱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以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品牌農業為主攻方向,進一步拓展農業生態生活功能,努力構建與自然資源相匹配、與生態承載相協調、與環境保護相促進的農業發展新格局,探索走出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產品優質、產出高效、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