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金內蒙古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鎮政府
?
通遼地區玉米“一增四改”技術要點
陳寶金
內蒙古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遼河鎮政府
玉米“一增四改”核心內容是合理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型品種、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通過多項技術的優化組合,提高玉米產量水平,集成玉米高產群體結構與質量控制技術、優化施肥等研究成果,緊緊圍繞玉米豐產的關鍵技術,進一步挖掘玉米在農業生產中的增產潛力。
1.耕作及機械化配套問題
缺少大型深耕深松機具,耕層普遍較淺。農戶對深耕深翻的作用認識不夠,多年不進行深翻作業,保水、保肥能力差。因此應加深耕作層,每3~4年深翻一次,深度要達到25厘米以上,逐步提高水肥利用率,推行大型機械化作業,采用農藝農機配套技術。
2.玉米品種多而混雜
在玉米生產上,品種使用普遍存在著多亂雜等現象,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率低,制約著玉米單產的提高。因此,應選用耐密緊湊型、葉片上沖型品種是推廣密植栽培技術最經濟有效的手段,推廣應用通透密植栽培技術。
3.土地利用率低,養分投入不平衡
改變玉米生產上單純依靠化肥的習慣,增施有機肥,大力推廣配方施肥和秸稈還田技術,培肥地力。
4.種植及田間管理水平差
在玉米種植過程中,施肥灌水,耕作方式較傳統,不重視施用有機肥,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投入低,玉米病蟲害發生流行,導致減產達20%以上。
一增:在合理密植范圍內,適當增加種植株數,達到穗多、穗重,高產的目的。一般中等肥力可增加500株左右,高肥力可增加1000株左右。增加密植首要問題是和品種特性相配套,其次是要和產量指標相適應。而保證足夠密度是實現高產的基本前提,所有高產紀錄都是在該品種密度上限獲得的,高產地塊都是在密植條件下實現高產的。
一改:改大穗平展型玉米品種為緊湊耐密型玉米品種。大穗平展型玉米品種葉片寬大且平展,密度一般要求低,葉片相互重疊,光和效率低;穗大品種授粉、灌漿時間較長,易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利于產量提高。耐密植品種除了株型緊湊、葉片上沖外,還應具備、堅莖稈、開葉距、低穗位和發達根系等形態特征。通過增加密度,單位面積穗數增多,使玉米產量大幅度提高。提高播種質量。選用高產品種、增加密度、增施肥料后,倒伏問題就會突出出來。要采取綜合措施解決好防倒問題。
二改: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采用大小垅種植可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合理的提高光能利用率。機械精量播種大小垅種植模式,每畝用種2.5~3.0千克。4.0米標準畦田種植六條垅,大垅垅距90厘米,小垅垅距43厘米,株距20~21厘米;3.6米標準畦田種植六條垅,大垅垅距80厘米,小垅垅距40厘米,株距23~24厘米,畝保苗4800株/畝;播后覆土4~5厘米,黑土、黑五花土適當淺播。種肥要隔離5~6厘米,播后適時鎮壓。采用寬窄行栽培主要優點:做到了稀中有密,密中有稀,形成垅垅是邊行,棵棵是地頭,邊際效應明顯,寬窄行栽培密度比清種密度增加10%~15%,協調了個體與群體關系,通過增加群體密度提高產量。寬窄行栽培減少了田間作業量,有利于集中施肥.發揮更大肥效。
三改:改粗放用肥為配方施肥。玉米粗放施肥養分流失嚴重。結合施肥機械的改進,逐步實現化肥深施和長效緩釋專用肥的應用。針對當前玉米施肥現狀,要特別注意增施磷、鉀肥和微肥,在肥料運籌上,輕施苗肥、重施穗肥、補追花粒肥。底肥以玉米配方肥(15-23-10)為主,用量為35千克/畝,在播種時種與肥隔離5~6厘米,有效避免種子與肥料直接接觸,以免傷害幼苗。追肥:玉米追肥用速效氮肥(含量46%),追肥一次,在玉米拔節期,時間在6月25日用機械施肥,追肥時間盡量延后,以不傷害玉米植株為宜,在7月初結束。一般追施尿素30~35千克/畝;肥料要深施到作物根側5~10厘米、深12~15厘米的土壤中,玉米生長后期,根據植株的長勢,可用0.3%~ 0.5%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根外噴施,對減輕缺磷鉀癥狀有較好效果。
四改: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玉米種植方式要適應機械作業,同時各環節所購買機械的種植要求要符合統一標準,以利于播種、施肥、除草、收獲等各個農事環節實施機械化作業。通過機械深施肥可以有效的提高了化肥的利用率,延長了肥效。近幾年,玉米生產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發展總趨勢是,規模化種植緩慢推進,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標準化生產開始起步,玉米種植戶急需簡化、省工、省力的栽培方法和機械化的作業方式。機械化作業將成為今后玉米生產的主要模式。采用聯合收獲機收獲,既提高收獲進度,又可進行秸稈還田。
推廣玉米“一增四改”技術,合理密植。高產創建示范區,要適當增加密度。萬畝輻射田,畝保苗要在4500株以上;千畝展示田,畝保苗在5000株;百畝核心區,畝保苗在5500株。示范區要進行秋季深翻、秸稈還田、適時早播、深松、深耕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測土的基礎上增施有機肥,施足基肥施好配方肥。推廣玉米螟綜合防治技術,化肥深施技術。推廣玉米機械化播種中耕施肥技術,全面推廣玉米生產機械化。推廣大小壟種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