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霞內蒙古武川縣可鎮科技站
?
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根源及解決策略
張曉霞
內蒙古武川縣可鎮科技站
[摘要]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錯配等狀況對我國的農業發展造成了嚴重制約。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起因進行了研究。結果得知: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信息存在差異,地方政府的配套資金到位程度較低,嚴重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造成了純公共產品性質的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縣、鄉財政資金緊張,造成了農業基礎設施表達機制的匱乏,導致準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業基礎設施供給產生不足和錯位。對此,本文提出了對農業基礎設施供給績效評價系統的構建方法,實現對財政體制的深化改革,不斷強化需求表達機制,實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壯大。
[關鍵詞]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問題根源解決辦法
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速度發展較快,進而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保證糧食等農業產品的供給和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卻日益突出。在耕地面積縮減以及水資源匱乏的條件下,要想保證我國糧食收入的安全,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生產,實現我國走向經濟化社會的重要保證。針對農業基礎設置在實現農業現代化中的關鍵性作用,2004年我國連續發布了11項關于三農問題的文件,在隨后的2008年和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都對農業基礎設置建設實現了一定的關注。我國的財政投資在農業基礎設施上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中央政府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規模,提高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減少自然災害的數量,降低自然災害對農民收入造成的不良影響。
1.消費需求較低
私人物品屬性農業基礎設施的主要消費者是農業經營主體,消費者對某一物品進行消費決策主要來自該物品的效用。農業經營者在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施的消費主要來自農業帶來的利潤減去農業設施的價格,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取的利潤越低,效用越少,在理性消費的關鍵下,效用為零或是為負值,消費者將會停止在農業基礎設施上的消費。當前,農民從農業生產中獲取的利潤較低,且存在較大的波動性。在一般經濟學的經驗中,風險和利潤之間是正比例關系,但是農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利潤和風險是不均衡的,通常為高風險、低利潤。由于風險和利潤之間的不平衡關系,導致了農業經營主體在對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大量的投入后并沒有獲得相應的利潤,此外在經濟飛速發展,工價在不斷上升,農民通常會為農業基礎設施的相關服務投入更多。在市場化的改革中,我國對農業基礎設施方面進行的投入呈現相對減少的趨勢,集體經濟期間修建的農業基礎設施已經逐漸出現了老化、陳舊、缺乏維護等問題,農民通常要在農業生產中進行投入,導致了農業生產成本的升高,消費農業基礎設施的機會成本也相應升高。
建業農業的主要經濟收入不是農業,消費農業基礎設施的最終效用值較低或是復制,造成了對私人物品屬性農業設施的無需求狀況。線性農業經營中的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的主要經營是農業,因此有著較高的管理水平,對私人物品性質的農業設施存在一定的需求。尤其是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存在很多的制約因素,新型的農業經營者更缺少對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能力,造成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有效需求不足。分析和總結以上內容可知:農業經營主體對消費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置的投入積極性比較缺乏,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置市場不大,雖然農業經營主體是最終的消費者,但是其自身的消費需求并不大,因而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置供比較缺乏。
2.引致需求缺乏
農業經營的主體對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施是直接性需求,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主體的需求是引致需求,主要由直接性需求決定。我國農業的邊際效益比較低,農業經營主體對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施的需求在大范圍的減少,引致需求也產生了較大的減少。農業邊際效益較低的主要原因是投資主體的激勵較小,在社會資源的動員上存在各種障礙。農業利益率較低、農民從事副業現象比較普遍、進而對農業收入不重視,相應的對農業基礎設施的需求減少,引致需求減少,同時國家和政府對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不足,自然災害對農業收入造成的影響較大,造成了農民的嚴重損失,農業生產和經營中,比較利益嚴重下降,上述各個環節逐漸形成惡性循環,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基礎設施消費終點是農業經營者,但是農業經營者在農業設施中的投資較少,投資能力不足,缺乏私人物品屬性的農業設施需求,造成引致需求的降低,進一步造成了需求水平的大幅度下降,造成了我國的農業產業整體陷入低迷狀態,導致私人物品屬性的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只有扭轉這一局面,才能實現對投資主體有效的改變,實現對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正向激勵[2]。
1.政府是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中的主體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重要戰略,保證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需要的水利設施基礎建設,是我國政府的重要責任之一。糧食安全和生產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和前提,我國農業對工業實現了長時間的支持導致了農業基礎的薄弱現象,客觀上工業也需要對農業實現反哺,城市也要對農村工作進行一定的支持。在201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我國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體現了重視,并給出了一定的政策導向,其中“一主”是政府財政的投入。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金額較大,回收期較長,投資風險較大,且回報率較低,基礎設施的市場供給中企業的參與程度較低,最多的是利益主體--農戶單獨或是合作供給。同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對比,農戶的投資數額十分有限。對此政府在農田水利設施的供給中,要作為主體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其次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合理的制度下,刺激和引導其他供給體的參與和協調,實現對農田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
2.農業基礎設施供給的市場運行機制
無論是政府為供給主體還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實現多元化的供給參與,都需要遵守市場機制。此處的市場機制主要指,其他主體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都要遵循市場規則,政府供給以及多元主體參與機制中包括了供需、投入、風險、競爭、價格以及效益機制等。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供給的多元化,幫助農戶在享受更多更好服務的同時擁有一定的選擇權;政府作為主體的多元化供給,十分有利于多渠道籌集農業基礎設施,有效幫助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競爭機制主要是為了降低供給的成本,提升供給的質量,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價格機制主要保證在為農民提供設施的同時保證價格的合理性;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活躍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市場,幫助活躍農業發展。
在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的多種原因下,政府要構建多種機制充分保證對農民經營主體意見的傾聽,實現中央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效率,實現農民對農業基礎設施資金使用的監督權等等,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的長足持續發展,完善我國的經濟結構。
參考文獻:
[1]郭珍,曾福生.農業基礎設施供給不足的根源與破解[J].江淮論壇,2014(3):19-23.
[2]韓文祥.青海省民和縣設施農牧業發展成效及措施[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2,33(4):韓文祥.58-59.
[3]劉躍斌.農業基礎設施使用壽命短的原因及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4(2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