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姍 劉秀爽 李一鳴(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國際休閑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韓姍 劉秀爽 李一鳴(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應運而生。然而,我國休閑農業發展并不成熟,在大數據的背景下,總結國內休閑農業的現狀問題,借鑒國外休閑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制定正確的產業政策,從而打造和推廣屬于國人自己的休閑農業模式。
休閑農業;中國休閑農業;農業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業結構面臨調整的需要。同時伴隨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城市生活環境惡化,農村交通條件改善等條件,市民回歸自然的愿望十分強烈。此時以農業為基礎,依托農村自然環境、生產設施、民俗文化等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功能整合進行產業開發,為社會提供休閑觀光、風情感受、農事體驗等服務與相關產品的新型農業產業——休閑農業應運而生。
休閑農業在我國興起較晚,但發展非常迅速,且成績顯著,為今后農業旅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不容忽視的是,隨著休閑農業的發展,一些問題也逐步呈現,主要包括:
1.同質化現象嚴重
國內現有休閑農業多缺乏整體規劃和科學論證,為降低成本,急于獲利,許多人省略前期可行性研究,從而造成布局規劃不合理,后期經營管理困難等問題;同時缺少對當地旅游資源和鄉土文化的深入挖掘,導致產品特色缺乏,產業鏈條殘缺,經營項目單一,項目功能雷同,各旅游點間被替代性高,旅游特色競爭力和吸引力不足。
2.經營管理不規范
我國很多休閑農業園區都是在原有農業基礎上自發形成,經營管理人員文化水平較低,接待程序和服務素質不標準,衛生條件和經營行為不規范,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休閑農業發展總體水平較低。同時,經營者之間以各家各戶為陣,缺乏組織協調,形成惡性競爭,使整個產業處于無序經營狀態,發展前景堪憂。
3.可持續發展意識缺乏
我國休閑農業基本上以鄉村企業、農民自主開發為主。部分地區由于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缺少長期的科學統籌協調,往往是單純模仿別人的模式,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過分依賴非自然的技術手段,大興土木,人工化傾向嚴重,嚴重破壞了固有生態系統的平衡,違背了可持續發展道路,導致生態效益低下,深度開發困難。
4.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夠
國內政府對休閑農業的宏觀調控有待加強。在政策方面,雖然有些地方提出要大力發展農業旅游,但缺少相應的優惠政策,資金、稅收、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尚不規范;在管理方面,國內政府直到近年來才采取了有計劃的步驟促進農業旅游的發展,長期無政府監管,無行業自律,致使國內休閑農業管理較為混亂。
縱觀國際休閑農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具有四個特征:1.強調特色鮮明。旅游食宿服務型產品和旅游采購品的生產經營必須立足于本國或本地,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如法國政府對農場銷售給游客的旅游采購品有嚴格規定:銷售的主要農產品必須是自己生產的,以本農場種植、養殖的動植物為主,主要原材料不可向外采購,從而保證了每個農場都有自己獨特的產品,避免了產品缺乏特色;2.注重規范化管理。利用互聯網管理模式對農業用地、服務設施、衛生安全等行業標準進行管理,如意大利嚴格限定開辦農業旅游的條件。首先,對農業基礎設施設定標準,并進行實時監管;其次,對出售的當地農產品的質量和特性要進行數據評估;第三,農場要到相關政府旅游部門進行登記注冊,相關注冊信息儲備在云端;3.注重生態保護。如北美的鄉村旅游在開發旅游景點方面,避免大興土木,保持原汁原味,達到自然、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在交通方面,旅游交通以步行為主,接待設施小巧,盡一些可能將旅游對自然景觀的影響降至最低;在管理方面,旅游目的設置環保的宣傳標語,使游客在旅游中增強環保意識;4.政府大力支持。如日本政府在政策方面,1990年通過開發硬件配套設施、制定土地和水資源管理計劃等方式給予農園扶持,大大解決了休閑農業建園的資金成本;在法律法規方面,于1990年制定《市民農園整備促進法》、1991年修訂《生產綠地法》等。
1.堅持特色創新,推進休閑農業發展的本土建設
休閑農業的發展要因地制宜,具有地域特征。經營項目選擇、經營產品定位都要以市場為導向,建設具有當地特色的休閑農業基地,降低可替代性;保持獨特的田園風光和原汁原味的風土文化,從土字出發,從新字著眼,注重人工創造與自然景觀相協調;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和民俗文化,提升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走農業旅游、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統一的道路,使具有本土特色的休閑農園別具一格。
2.堅持管理規范,提升休閑農業發展的經營水平
在大數據背景下,國內政府及主管部門可以利用云管理系統,應用網絡、移動互聯技術實現對經營用地、基礎設施、服務標準和衛生安全等行業條件的科學監管,實現對各休閑農業主體間的統籌分工協調和資源配置最優化;同時各經營者主體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絡技術連接到一起,實現信息在網絡上的共享,這就可以突破產業邊界和地域限制,通過網絡來使農場間加強交流與合作,各自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功能互補的群體特色,提高農園的管理水平。
3.堅持可持續性,保證休閑農業發展的生態文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證農園的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必須注重生態建設,保持生態平衡。把文化創意與當地農業資源優勢統籌協調,杜絕開發性生態環境的破壞,加強旅游農區的環境管理,建立不同層次、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全面協作的產業模式,從而實現農村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堅持政府引導,加強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
發展休閑農業離不開政府在政策支持、規范管理以及營造環境等方面的統籌協調和引導扶持。設立休閑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優先扶持農園區的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讓經營者享受低息信貸和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充分調動個人和各類經濟實體參與休閑農業開發建設的積極性,推動休閑農業的發展步伐。
[1]嚴賢春.休閑農業.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2]鄭文堂,華玉武,馬寧等.休閑農業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3]史亞軍,秦遠好.休閑農業概論.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4]張勝利.中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農業與技術》2013年第1期
10.19312/j.cnki.61-1499/c.2016.02.006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編號:201503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