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鵬莒(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9)
新常態下我國采礦業的機遇與挑戰
孔鵬莒(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9)
在中國的能源開發產業中,隨著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礦產資源的開采和生產率逐年上升。但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由于礦產品價格大幅度下滑,采礦業面臨嚴重薄利或虧損趨勢,這也成為采礦業的“新常態”。本文剖析了我國傳統礦業的發展特點、目前面臨的發展困難、面臨的時代挑戰,進一步闡述了轉型發展的機遇和突圍發展的方向。
采礦業;時代難題;發展機遇;轉型方向
采礦業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礦業擔負著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為人類的文明和科技的發展聽歌了巨大的動力。礦業具有不可再生的特點,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資源進行的過度的開發使得資源的數量迅速減少,開采范圍幾乎涉及到了全部能夠進行開采的資源。在世界中的已知礦產資源有著較大的數量,但在開采的過程中需要對已知的礦上進行擴大和新礦產資源的勘測。在世界范圍內的大型礦產資源數量正在逐漸減少,目前勘測的一些礦產資源中,一些礦山并不具有開采的價值。
在中國的能源產業中,隨著開采技術的不斷進步,煤礦資源的開采和生產率逐年上升,但獨立核算的工業和企業的比重卻逐年下降,低于石油的產值比重。這就充分表明在中國自然資源的開采和儲存量正在下降,價值正在逐漸增大,一些儲量和產量豐富的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產量將逐漸上升。我國礦業企業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更多。首先,國內礦產資源普遍為品位低,中小型,開采難度大,而且環保審批、礦權獲取、林地、土地、及地方協調難度較大,代價也高;礦業行業體制總體較為僵化,市場化程度不高,企業多而小,個別大而不強;大部分企業負擔重,成本高企,債務比例高,面對突如其來的礦業寒冬,缺少應對的有效措施。其次,中國的礦業經濟是典型的“諸侯經濟”,以行政區劃色彩濃厚,給兼并重組帶來困難,不易抱團成長、做大做強。在未來的發展中,礦產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采礦工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可利用的資源和能源,將不同的礦產資源的開發進行有效結合,能夠有效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采礦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保證多元化的社會經濟系統得以穩定的發展。采礦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有著重要的聯系,同時也說明了礦業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這種觀點其實是錯誤的理解了采礦業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礦產資源的準確定位這一概念,因此就需要。
我國主要礦產資源需求也正由全面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差異增長轉變,資源供應方式也將發生重要變化,使得需求結構正在發生顯著變化,資源利用的空間結構發生轉移。目前,約有2/3的礦山都出現了虧損,礦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礦主沉浮”的產業格局在不少地方沒有根本改觀,采礦區當地經濟發展對資源性行業依賴依然較強。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差;接續產業占比小、貢獻低;服務業發展較慢,支撐經濟發展力度較弱。
由于礦產品價格大幅度下滑,采礦業面臨嚴重薄利或虧損趨勢,探礦投入也隨之下降。從2012年開始,我國的礦產勘查投入在維持了連續14年穩步增長的態勢后首次出現回落。2013年全國地質勘查投入資金為463億元,較2012年減少了47億元,同比減少9%,其中社會資金投資下降最為明顯,接近30%。2013年鉆探工作量比2012年減少530萬米。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礦產勘查市場延續2013年的下行態勢,非油氣礦產勘查投入同比減少13.7%,鉆探工作量減少21.7%。
采礦業轉型發展難,采礦區城市轉型資金需求缺口大。采礦區作為資源型城市經濟,在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接續產業培育壯大方面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而且轉型過程跨度較長,僅憑自身有限財力難以保證,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取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在轉型過程中為了切實維護社會穩定,緩解和消除經濟結構調整對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陣痛”,需要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在群眾住房、就業、醫療等方面做好保障。同時,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采礦區地方往往存在基礎設施滯后、環境有待改善等問題,也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加以提升。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水平的迅速提升,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在我國的煤礦開采工程中,卻也面臨著諸多的環境問題,如土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水資源受到破壞以及大氣受到嚴重的污染等,礦業在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也讓人類付出了昂貴的生態代價。前幾年,在礦產能源價格高漲時,我國礦山每年排放的固體廢棄物353.3億噸,僅選礦每年產生的尾礦廢棄物就超過5億噸。全國32個省均有金屬非金屬礦山,其中河北、山西、遼寧3省的尾礦庫數量在1000座以上。我國礦山平均每年排放廢水超過47億噸。以煤炭大省山西為例,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區面積近5000平方千米(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其中沉陷區面積約3000平方千米(占采空區面積60%),受災人口約230萬人。基于此,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些環境問題,許多專家提出了綠色開采技術的概念。這樣才能深入的發展我國綠色開采的技術體系,同時有效的解決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人類對礦產資源的依靠及需求越來越高,其中的煤礦資源也是礦產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目前來看,我國的礦產資源越來越稀少,在這種資源相對缺乏的巨大壓力下,我國的采礦工程應該要及時的創新,更要依現在的國情加快對采礦方法的更新。采礦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人們的生活及生產提供必要的礦產資源,隨著當代的新技術及新工藝和設備層出不窮,采礦的方法及方式也有了很多的變化和進步。采礦的方法的創新,倡導科學采礦,這些是對采礦工業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促進煤礦采礦工業健康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近年來環境保護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就給采礦工程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我國的礦產開采工程之中,面臨著十分多的問題,采礦工程之中使用綠色開采技術,可以有效的實現采礦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礦藏是不可再生資源,采礦業發展到今天,面臨著低品位礦床越來越多、難采礦床越來越多、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深井礦山越來越多以及高地壓、高地溫及巖爆等多項不利條件。
我國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勢必帶動鋼鐵、水泥、煤炭、石油工程機械等重工業的發展。這些都需要能源礦產和礦物原材料作為支撐,因此來說,我國采礦業前景仍然十分廣闊。轉型發展是當前礦業經濟發展的主線。過去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不加快結構調整,不轉變發展方式,不實行轉型發展,礦產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就難以為繼。近年來,隨著轉型綜改區建設不斷推進,礦業地區轉型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但面臨的壓力也很大,特別是伴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煤炭市場需求減弱、價格下行的巨大沖擊;經濟結構轉換加速,傳統支柱產業收縮,新興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有力支撐短期內難以形成;財政收入、企業效益、就業等多重壓力增大等,礦業地區的轉型發展更為迫切、更加艱難。積極應對新常態,大力推進轉型發展,必須以思想轉型為先導,以企業轉型為基礎,以產業轉型為重點,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總體轉型。
積極改進設備,降低生產成本是采礦業發展的趨勢。在采礦大型化發展中,除了一些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外,以新的設計理念,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設備,大規模開采大型和巨型低品位礦石是礦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礦業的投資和產品產量比重也越來越趨向那些儲量大、易于形成大規模生產、開采成本低的礦山。采礦設備的大型化是礦業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超過300噸載重汽車成為超大型露天礦的通用設備,全球范圍,露天礦用鉆機孔徑大于等于229毫米的占60%,P&H公司最近推出的250XPC鉆機的孔徑為349毫米,孔深可達73米;BUCYRUS公司的MD6750鉆機孔徑達445毫米。礦用電鏟的斗容越來越大,椐統計,在用電鏟的斗容大于等于15立方米的占65%,美國P&H4800XPC電鏟,鏟斗容積為45立方米。積極引進和采用這些先進的礦山設備,將給我國礦業發展帶來時代機遇。
一方面,立足國內,改進設備,積極探尋礦產資源。我國的地質找礦潛力的確很大,礦山設備正逐步實現遙控化、智能化。近幾年來,地下礦山已有遙控鏟運機和鑿巖機,國外還開發出了鑿巖機器人、裝載機器人和采煤機器人等礦山設備。引進和研發先進的礦山設備,是改進采礦業的重要方向。據國土資源部等部委通報的情況,我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前三年累計投入找礦資金約3500億元,而新發現中型及以上礦產地451個,其中大型162個。發現了一批世界級的特大的天然氣、鈾、鉬、鎢礦床。
另一方面,化解過剩產能,開展礦業循環經濟。這是我國經濟由粗放型走到轉型升級關鍵節點必須直面與解決的問題。我國礦業循環經濟當前的任務就是要開發利用長期擱置的大量尾礦。通過技術的革新和工藝的改進,充分利用好大量的中礦、尾礦,使中礦、尾礦創造出其應有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發揮其巨大的潛在利用價值。緊抓機遇,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新興市場,擴大能源礦產的進口,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逐步復蘇,對礦產原料的需求也會有一定增長,積極擴大出口。
孔鵬莒(1994--)男,山西省忻州市人,目前就讀與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采礦工程采單1201班學生
10.19312/j.cnki.61-1499/c.2016.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