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潔(南京林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江蘇南京 210037)
?
淺析推進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對策
陳天潔(南京林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 江蘇南京 210037)
摘 要:倫理是一種用來調節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各種關系、為人類所特有的法則。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及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倫理問題,在推進江蘇村域生態文明建設中也不例外。傳統的倫理學只是研究人類社會內部之間的倫理關系,隨著倫理學的發展,倫理學研究的領域不斷擴大,從人類社會內部拓展到人以外的自然界。這既是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基礎,也是一種尊重自然的倫理態度。
關鍵詞:農村;生態文明;倫理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5.010
在“五位一體”的建設格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大前提,同時又與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其他文明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對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審視不僅僅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省,而且也是對這其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一些行為、思想的合理性進行反省。以倫理的視角來考量我國村域生態文明建設,它倡導的尊重人與自然、重視人類文化與自然生存、強調的“自然價值”的理念,為我們重新認識自然界和生命系統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野與理論維度。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是世界上農業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我國,“有300多萬個村莊,56萬個行政村,農村戶籍人口達9.8億”[1]p38,農村是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環境工作是我國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戰略層面;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中,生態環境建設也首次被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這表明,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已經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在我國農村經濟不斷繁榮發展的同時,農村生態環境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并且已經嚴重地制約了我國農村、乃至我國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要把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地位。
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不可缺失的訴求。在我國,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質量。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同樣有著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要求,特別是對農村環境的維護、鄉風村貌的建設、農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養成和生產方式的形成,都有著生態文明的特色和發展要求。
最后,在我國農村的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著與生態文明要求明顯不符的行為和舉措。這說明,“在推進我國廣大農村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視不夠、生態文明發展目標不明確、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等內在基礎嚴重缺乏的突出問題”[2]p27。因此,大力推進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生態”一詞最早見于古希臘文字,指的是“住所”、“棲息地”。狹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指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的是對待自然的文明和理智態度;廣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
所謂“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其實是一種新型的文明成果。“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以生態文明為基本理念,合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在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保護和建設農村生態環境。”[3]p20
這幾年,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下,雖然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農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變,但是整體上仍然不樂觀。探究其根本,就是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指導農民過一種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堅決樹立生態文明的思想,徹底轉變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使得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得到顯著提高。這是推進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應有的題中之旨。
著名的生態倫理學家羅爾斯頓指出:“人應該有一種偉大的情懷:對動物的關心,對生命的愛護,對大自然的感激之情。這種偉大的情感有助于稀釋和沖淡人們對自我利益的過分關注,有助于把人們從對人際利益的永無休止的算計的糾紛中解救出來”。應當明確,每個人不僅僅是自然狀態意義上的人,更是道德層面的人,整個社會群體中的一員。“我們多大程度地遵循自然,取決于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改變我們的環境,取決于我們在多大程度上以一種鑒賞力將環境融入我們的生活方式,取決于我們離自然有多近。”[4]p47
人類是這個地球上唯一的道德主體,我們人類不但要從道德的角度簡單考慮人際關系問題,更應該從道德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并用道德來約束自己對自然的行為。在中國廣大農村發展的過程中,決策者在對農村自然資源進行廣泛開發利用時,既要考慮經濟利益,還要考慮農村內部生態系統的穩定。我國村民應該成為生態道德的先行者和生態良知的體現者。只有提高了廣大村民的生態覺悟,增強廣大村民的生態行為自律意識,才能更好地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積極投身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
要想構建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倫理維度,還要以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為邏輯起點,以人對自然環境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應承擔的道德義務為倫理基礎,從而找到一個維持農村生態平衡的倫理支撐點,構建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倫理保護屏障,更好地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甚囂塵上,認為人是世界的主宰。正是在這種極端價值觀的影響下,自然界被當成了人類可以征服的對象,人類可以向自然界惡意索取和掠奪,長期以往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產生了威脅人類生存的生態危機。這時候,迫使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原有的價值觀,形成了一種擺脫人類發展困境的、新的、價值觀——生態價值觀。
生態價值觀喚醒了人們的生態自覺意識,使人們逐步意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理所當然地要樹立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這不僅要求人類在生存與發展、目前與長遠之間保持一種必要的張力和動態的平衡,而且要求人類面對自然時保持一種謙遜和敬畏的態度,為今后的生存與發展永遠保留一種現實的可能性。”[5]p78
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要求人類從過去的“戰勝自然”轉變為“與自然和諧相處”;它拓寬了倫理研究的范圍,把單純的研究人與人的關系擴大到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確立了人在保護自然環境中的重要角色,并且將生態道德作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一條道德準則。
由此可見,生態價值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原則,如果為我們推進農村生態建設時加以利用,可以為實現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與倫理支撐。
參考文獻:
[1]李克強.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2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J].資源與人居環境.2013(1).
[2]張保偉.環境沖突的生態文明視角[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10(1).
[3](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趙成.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訴求——生態價值觀[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報,2008(4).
作者簡介:
陳天潔(1992--)女,江蘇鹽城人,現為南京林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