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馭(中共蕪湖市委黨校 安徽蕪湖 241000)
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童馭(中共蕪湖市委黨校 安徽蕪湖 241000)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開放、發展的體系。在我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通過對所處階段、市場經濟和經濟發展的全新認識,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市場經濟;經濟發展
馬克思主義三大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是個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方法論指導。馬克思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揭示資本主義難以克服其自身的矛盾,共產主義必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性,并對未來社會特征作了如下描述。
1.生產資料社會占有
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實行的是自由人聯合體的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里所說的自由人聯合體是一個已經消滅階級和國家、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
2.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復存在
馬克思指出:“在集體生產的基礎上,勞動在交換以前已經被確定為一般勞動,也就是說,交換產品根本不是促使單個人參加一般生產的媒介?!痹谶@里,個人勞動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不需要經過迂回曲折的方式通過貨幣為中介,商品和貨幣已經廢除。
3.使用勞動券直接分配消費資料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歐文的勞動貨幣同戲票一樣,不是貨幣。歐文以直接社會化勞動為前提,就是說以一種與商品生產截然相反的的生產形式為前提。勞動券只是證明生產者個人參與共同勞動的份額以及他個人在供消費的那部分共同產品中應得的份額。” 在這里馬克思闡述的實際上是按勞分配的思想。
馬、恩曾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上述這些理論只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起點,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才能彰顯其生命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主要體現在幾個全新認識上。
1.對社會主義所處階段的全新認識
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把共產主義劃分為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即我們通常理解的社會主義,但并沒有劃分社會主義有哪幾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一度對社會主義理解充滿理想主義色彩,以為通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可以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結果走了彎路,社會生產力遭受破壞。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結合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社會狀況重新理解社會主義,定位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階段。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了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只有正確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才能正確制定切合實際的方針、路線、政策。
2.對市場經濟的全新認識
馬克思、恩格斯原先設想社會主義在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實現,但十月革命勝利使經濟并不發達的俄國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在新中國建立前夕,中國共產黨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經濟綱領,保護了民族工商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五種經濟成分各就其位,繁榮了市場,發展了生產力。這些都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相應的就要改革計劃經濟體制。長期以來形成固有觀念,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標志,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標志,小平同志首先打破這一觀念。1979年在會見外賓時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
1984 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商品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商品經濟,鄧小平評價這個決定“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有些是我們老祖宗沒有說過的話,有些新話?!?經過14年改革開放的經濟實踐,鄧小平92年南方講話進一步明確指出: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痹诋斈暾匍_的十四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3.對經濟發展的全新認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粗放型增長方式,環境不堪重負,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如果說改革開放前30年著重解決的是經濟總量的增加即經濟增長問題,現階段要關注的是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以及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即經濟發展問題。所以在十七大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十八大以來,在速度換檔、結構優化、創新驅動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進一步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發展和升華,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的方法和路徑。
發展首先要解決動力問題,由于人口、環境等方面制約,依靠傳統的要素驅動已難以為繼,未來引領發展只有靠創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創新在提高效率方面的論述俯拾皆是。例如在價值規律的論述中,提到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如果因為技術進步個別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能獲得更高的利潤。還有相對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資本周轉等理論中,都強調了創新在生產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協調事關我國經濟能否健康發展、事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能否協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協調發展的思想是十分豐富的,馬克思提出,擴大再生產順利進行必須使兩大部類保持一定比例關系,必須有計劃調節社會生產和按比例分配社會總勞動。綠色是對環境、生態以及人民生活質量問題的回應,其實質是解決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恩格斯早就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當今世界各國聯系交往日益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開放使中國更好地融入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要增強自己制度性話語權。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開放發展主要是處理好中國和外部世界之間關系。共享和共同富裕是一脈相承的,體現發展的目的所在。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盡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惫蚕戆l展是補民生之短板,更好地解決人與人之間關系。
五大發展理念是個有機整體,體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和發展。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4]張宇.五大理念如何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網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