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育超(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陜西西安 710130)
淺析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問題
何育超(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陜西西安 710130)
企業債務問題會從側面表現企業經營狀況本文詳細地說明了國有企業債務重組的作用和意義。一些國有企業有著大量的不良債務也影響了自身的發展。本文淺析了我國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在資產以及資金運用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也說明了國有企業要實行債務重組的重要原因也探討了債務重組產生的背景及影響以及現階段我們對債務重組的理解和看法發現公司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債務重組便可以使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發生改變這樣也就提高了公司資產質量公司業績也會隨之提升自然有就化解了在市場上的危害使企業的整體結構得到優化從而使公司得到更好的發展。
債務重組;國有企業;負債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為了使自身更快的發展,自身立于不敗之地,就需要充足的資金。而這些資金包括兩部分:自己的錢和別人的錢。這些別人的錢便會使企業產生負債,過多便會使企業很難向前發展,嚴重時將面臨破產。債務重組就是隨這一問題應運而生,成為了負債企業的一劑良藥。它會通過種種方法來調整企業的資產結構,從而降低企業的負債風險,把企業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企業在自身經營時可以通過債務狀況展現自身發展情況,它反應了企業的可信度,金融秩序和經濟秩序也會由此而得到反應。國有企業存在的債務不良的問題已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不良的債務問題產生的原因如下:(一)客觀原因:我國的經濟體制在不斷地改革就使得一些企業在發展上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為了自身的發展在自身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便會向外部截取一頂的資金缺的越多借的越多這樣造成了自身的高負債。而且我國的專業銀行在我國現行的經濟體制下不能很好地注意貸款的質量及風險這樣不良債務就會越變越多。(二)歷史原因:銀行是我國國有企業最大的債權人。在現行的經濟體制下,政府的直接控制和計劃,例如采購、生產之類,讓企業喪失了自我積累的一個過程。而現在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主旋律。這些都屬于國有企業債務重組所產生的背景。
債務重組從本質而言是一項法律活動,它隸屬于政府機構。因同屬國有資產,在產權不明晰的情況下,銀行不會改變債權人與目標公司(債務人)之間債務合同關系。債權人與債務人實行債務重組其實就是對債權、債務確認。為了不使債務人破產也為了債權人自身利益于是就有了債務重組。
1.國有企業負債狀況以及債務重組的現狀
我國國有企業負債狀況。
高負債率。根據國家統計局所統計的數據來看2013年在40.2萬戶國有企業中負債率基本上都徘徊在69.3%左右其中資產總額為674721億元負債總額則達到了465557.49億元所有者權益僅為209163.51億元。然而這些只是企業的賬面資產負債情況如果考慮到了待處理財產的因素則負債率就可以超過75%。
負債的數額大。極高的負債率導致了負債數額的急劇增多。
資產運營效率低下。根據統計與計算目前我國的國有企業平均資產盈利率僅為4-5%其中南方沿海地區的稍微高一點而內陸地區的就變得更低僅僅只有2-3%根據國有資產盈利額計算公式: 國有資產盈利額=國有資產×(資產盈利率-資產負債率×貸款利息率)我們可以簡單得出國有資產的盈利為負值。國有資產越多虧損越大由于這個原因相當多的國有企業已經失去了償債能力。
負債結構不合理。從國有企業負債用途上來看的話非經營性的負債占了很大的比重。一個是企業利用債務辦了大量的福利設施而用在自身建設上面的卻很少。第二個方面就是企業的大部分負債都是來自于各種稅費以及各種攤銷。這樣也使得自身的負債加大。
由于以上所說的問題的困擾一些國有企業已經變得不堪重負所以自身也在積極的進行著債務重組。
2.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存在的問題
基于目前我國國有企業的債務重組的現狀我們會發現企業債務重組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四點:
(1)債務重組為企業的管理層貪污腐敗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在企業重組過程中,由于該過程都是由經辦人員一手操作,有時會發生一些賄賂問題;或者將抵債的資產賣掉,用以換取不正當的開支。有的債權人企業會將債權,按債務重組處理,從中賺取回扣。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2)錯誤地認識債務重組的作用
在我國有許多企業都錯誤地把債務重組與解決企業所有的債務問題掛上了鉤 ,最終導致了很多負債企業都進行了債務重組。原因是通過債務重組債務人可以擺脫自身的經濟負擔并且可以獲取利潤,并未按照自身情況來決定是否適合債務重組。
(3)與債務重組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
我國現今還沒有一套適合于債務重組行為的法律法規體系,這使得許多企業鉆了法律空子,利用債務重組逃脫大量債務。還有些國有企業借助債務重組,協議約定以非現金資產抵償債務,但是在重組的過程中,雙方便相互勾結,低估企業資產的價值,從而達到轉移國有資產的不良目的,也因此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另外,產權交易市場也不健全,重組地過程中信息傳送不夠流暢。
3.解決國有企業債務重組問題的對策
(1)對“財務困難”、“讓步”做出界定
在我國“財務困難”、“讓步”中存在著很大的回旋余地所以有些上市公司便會在實務中借助債務重組來粉飾利潤。對“財務困難”、“讓步”給出進一步的更加詳細規定使它不再成為一些公司鉆空子的“工具”已經迫在眉睫不能任由債務公司在這些“灰色地帶”中賺取不良利潤。
(2)在重組時應該合理地確定債務重組的對象和范圍
在使用SWOT分析時可以把債務企業的內部環境優勢與劣勢跟外部環境的優勢和劣勢放在同一張圖中加以比較。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明星企業(高行業增長率高市場份額);問號企業(高行業增長率低市場份額);
金牛企業(低行業增長率高市場份額);瘦狗企業(低行業增長率低市場份額)。
根據上述分析,最后應該選擇那些具有未來發展能力的增值型現金短缺的明星企業作為債務重組的主要對象。制定相關債務指標體系對債務人的債務進行評定,及時對債務重組的對象和范圍做出合理的規定。
(3)完善公允價值的確認和計量
公允價值使用的提前條件是活躍的市場或者存在合理的估值技術,所以在沒有獲得充分的市場信息時公允價值是很難使用的。從目前來看公允價值的公允性在市場體制中并不完善、價格市場不健全和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因素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對使用公允價值的環境進行進一步的優化,建立完善的市場監督體制以及可靠的公司內部監督體制,這樣才能使公允價值計量有一個可行的綠色環境。其次,在使用公允價值實行債務重組的過程中,應該對公允價值的確定提出相關限制條件,不能隨意更改,而且應當做出具體的解釋和說明。另一個就是如果當以非貨幣性資產換入資產或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時,那就只能按照賬面價值入賬。
(4)完善會計管理體制
加強會計監督功能。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對一個公司很重要,因為它可以直接決定企業的經營狀況。財務信息來自于會計監督,完善的監督機制可以保障企業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會計監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還要加強法制建設,財會人員的監督職責以及基本任務,對于違法違紀的人員要給予嚴肅處理,從而提高監督力度。
(5)債務重組利得應分期計入當期損益
債務重組收益不同于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的利得,所以不能將它與日常收益混為一談。但是將債務重組的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一次性記入當期損益的話也不顯合理。它不符合謹慎性的要求,也不符合權責發生制原則。債務重組減少了債務人的負債,債務人從債務重組中獲取了很大的收益,但這并不能說明企業償債能力增強的原因就是債務重組。除此之外,債務重組是為了讓債務人擺脫財務困境恢復到正常的經營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應當采用一些適當的方法進行分攤。若在計入當期損益時也把這些一次性計入,將會導致收入與費用比例失調,所以應將在遞延收益里面將債務重組利得展示出來。
(6)債務重組的損失應該確認為管理費用并且記入管理費用里面
如果債務重組發生了損失,首先應當看以前有沒有計提過壞賬準備。如果有計提,就應當先沖減已計提的壞賬準備,并把損失記入管理費用。債務重組損失應屬于壞賬損失,是企業銷售產品以及提供勞務而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所以應當把它記入管理費用。
本論文從國有企業負債現狀入手,然后談到了國有企業的高負債所產生的原因,對其根源與背景進行了剖析,最后對國有企業債務重組所存在的問題做出了較深的探討,同時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對國有企業債務重組的所面臨的問題感觸頗深,國有企業應當努力加強自身建設使自身的資產結構日趨完善,財務問題慢慢減少,不良負債緩慢下調,同時企業本身也應當以適當的方法去面對和解決債務重組問題,這樣企業才能更好更快的發展。總之一句話:國有企業債務重組之路任重而道遠。
[1]侯建杭.金融不良資產管理處置典型案例解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韋軍寧.新債務重組準則的應用及影響分析,會計師,2009 年第01 期
[3]丁玉芳.新債務重組會計準則引用公允價值的思考商業時代,2009 年第04期
[4]張云亭.國有企業債務重組[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
[5]許文靜.債務重組準則變更經濟后果研究[M] 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6]張文婷.債務重組新準則運行效果分析經濟研究導刊2009(24):93-94;
[7]胡建忠.不良資產經營處置方法探究:基于價值重估和分類管理的視角[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
[8][阿]羅德里格斯奧利瓦雷斯卡梅納.債權人視角下的主權債務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9]李平.新會計準則下債務重組損益問題的研究[J]商業會計,2008(5):9-10;
[10][ 美 ]Paul W.Macavoy and Ira M.Millstein.公司治理的循環性危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Kothair s.and j.Zimmerman,price and model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5(5):155-192
[12]R.Bell,P.Brown.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6)159-178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