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朋飛 牛志民 吳瓊石(錦州醫科大學 遼寧錦州 121000)
遼寧科技人才缺失的原因及建議
呂朋飛 牛志民 吳瓊石(錦州醫科大學 遼寧錦州 121000)
遼寧省科技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市場化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市場意識、政策機制缺乏靈活性、科研經費投入不足等。由此引發的科技人才外流已經嚴重阻礙遼寧經濟發展,所以,遼寧應增強市場創新意識、出臺更加靈活的吸引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團隊引進力度、增加科研經費投入并擴大項目主持人的資金自主權,為吸引高新人才創造外部環境,以為新一輪振興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人才;遼寧;對策
作為東北老重工業基地,不僅經濟下行壓力大增,其人口增長壓力也大增。有人比較第六次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信息,得出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人口滑坡論”,東北三省“后繼無人”“雪崩式流失”等各種言論鋪天蓋地而來。雖然這種人口唱衰論后來被國家相關部門糾正了,但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地區人員長期以來缺乏甚至外流是不爭的事實:2016年3月國家公布第十二批“千人計劃”創業人才名單,57人中遼寧僅1人,并且此前遼寧已經連續四批無人入選。改革開放后,伴隨遼寧經濟的相對緩慢和沿海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遼寧科技人員轉戰沿海發展,被稱為“孔雀東南飛”。
1.政策機制僵化
遼寧作為東北乃至全國的重工業基地,曾在國家稅收和經濟發展中創造過輝煌的業績,而同時期科技發展和人才戰略都得到國家和其他省份的大力幫助。這種行政性科技人才調配在當下的市場經濟中已經難以繼續。科技人才外流不僅僅是社保單位關注的企業養老保險撫養比不高的問題,更在于科技專業人才大量外流,延緩了當地經濟發展,其中缺乏留住人才的土壤——政策機制,正使得這一問題日趨嚴峻。我們對比遼寧與其臨近的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相關規定可以看出:遼寧省在政策方面的僵化。2015年12月2日發布的《河北省促進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規定:“省內高校、院所科技人員要求離崗創業的,3年內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職稱,檔案工資正常晉升,符合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條件的可正常申報晉升相應專業技術職務。”2015年12月30日的《河北省促進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離崗3-5年內,保留人事關系,由原單位繼續為其繳納單位部分的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檔案工資正常晉升,創業所得收入歸個人所有,可在原單位正常申報相應專業技術職務……從批準回原單位的次月起按規定落實工資待遇。”反觀遼寧:2016年4月29日《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工作的通知》才規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員……離崗在本省創業從事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在原則上不超過3年時間內保留人事關系。”該規定僅是對國務院2016年2月26日《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的簡單重復,毫無突破。對比可以發現,遼寧不僅沒有靈活的政策機制,在國家政策出臺后亦僅是單純復制國家政策規定,毫無創新可言,這種政策機制僵化也導致部分科技人才逐漸離開遼寧而去,因為“待遇政策促進了科技人力資源的流動”。[1]
2.市場意識缺乏
在我國進入市場經濟后,全國經濟都取得輝煌業績,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憑借其地域優勢和人才吸引優勢,如虎添翼快速發展起來。但遼沈地區的發展仍舊沒有走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模式,特別是思想觀念中,過分依賴計劃經濟。時至今日,仍有大部分父母希望子女能學與自己行業相關的專業后回到自己所在單位,所以子承父業就成為主要就業途徑,缺乏市場的開拓性,并且就業的最好出路是進國企或者政府部門。甚至部分遼寧國企因需解決家屬就業而無法招聘專業技術人員,導致研發人員匱乏。市場意識缺乏不僅僅反映在就業方面,也體現在創新方面,社會整體創新包括科技創新也較少。這種創新的缺乏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創新意識缺乏,即不找市場找市長的老化固有思維模式,在市場經濟中這種落后的思維已成為開拓市場的絆腳石。在人才引進方面就表現為高科技人才引進力度不大,對待科技人的態度:大家都是公家人,吃公家飯,誰來就來,誰走就走。沒有吸引高科技人才的獎勵性和支持性政策及其相互配套的管理思路方法,從而導致遼寧培養的人才大量輸出東南沿海的狀況。
3.研發經費投入不足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任何時候,社會發展都離不開經濟發展規律的支配。研發經費多寡直接決定高科技人才走向。我國正在實施的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工程,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視,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國家對該部分人才予以大量的研發經費資助。2015年11月2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數據可以看出,2014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3015.6億元,比上年增加1169.0億元,增長9.9%;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05%,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而2014年遼寧省研發經費支出僅435.2億元,排在全國第10位,與2011年(第10位)相比下降2位。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為1.52%,排在全國第12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53個百分點,在全國乃至全球加大研發經費支持力度的情況下,遼寧省的研發經費不升反降,比2011年的1.64%下降了0.12個百分點。遼寧省雖然也有自然科學基金、博士科研啟動基金甚至創新專項等培育科技創新人才的資助項目,但總體上資助強度低,項目缺乏穩定性和持續性,項目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不明顯,在戰略新興產業還缺乏固定的人才專項資助。
當然,遼寧高科技人才的流動特別是外流的原因除了上述主要原因之外,還受經濟發展、地域交通、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
1.制定靈活的激勵政策
“20 世紀末,世界各國越來越感覺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為了在人才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紛紛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留住本國人才和吸引外來人才的政策。”[2]國家為了激勵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實現我國2050創造,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小組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即“千人計劃”后,各省區市都出臺了本地方的引進人才計劃,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蘇“雙創計劃”、浙江“省級千人計劃”等,與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等部委引才計劃一起,形成不同層次、多渠道、相互銜接的引才途徑。2015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2016年出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都對科技人才的培養流動提出了諸多具體有效的措施,遼寧應充分政策引才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機制方面下功夫,發揮引人政策、激勵機制的作用,在新一輪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
2.增強市場服務意識
遼寧作為老重工業基地,有豐富的技術基礎和資源優勢,但現在市場上著名的輕工業產品很少有遼寧的品牌,與大部分遼寧人特別是管理者的市場意識缺乏不無關系。市場服務意識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前提,只有增強科技人員的市場服務意識,才能提高市場發展和社會進步。特別是科技人員走出單位固有空間領域,打破精神固守,才能真正為市場提供更好的服務。遼寧所具有的豐富人力資源才能在市場中實現其應有價值。市場服務意識增強,不僅能為人才提供更好的社會化保障,也能為科技人才提供更適合的社會環境。也只有這樣,鼓勵科研人員到社會兼職的政策才能達成其預期,將身份和職稱保留不變的激勵政策才能實現,從而可以吸引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落戶遼寧。
3.增加人才的團隊引進力度
人才引進的力度是影響甚至決定人才儲備多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各個省區市都加大對高新人才的引進力度。遼寧作為老工業區,過去儲備了大量的科研人才和技術人才,但伴隨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和人才引進,部分科技人才東南飛,嚴重影響遼寧科技發展。所以,遼寧應學習北京、上海、廣東甚至合肥、東莞等地區的引進人才方法,加大引進人才的支持力度,包括在科研環境建設、生活條件配備、戶籍入托等問題都給予解決,甚至直接扶持創業,對創業失敗的給予一定額度的補償。同時,還需要加大人才團隊的引進,以往人才引進過程中,出現單一人才引進,一旦引進的人才流走,則整個項目就沒有能承接的人才,而團隊人才引進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引進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可以確保項目持續穩定的發展。
4.加大科研經費投入
科研經費是保障科研進行的必要條件,對項目資助力度直接決定項目進展甚至存亡。遼寧省現有的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在加大金額資助力度的基礎上,還應對項目的持續性和方向性進行必要檢查。項目資助的高層次性與持續性、效益性密切相關,缺乏長遠規劃的項目資助,很容易導致淺嘗輒止,難以完成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內容。所以,遼寧在加大科研經費資助的基礎上,還應對項目所包含的科技發展進行必要審查。此外,還應加大科研項目負責任的科研經費自主權。這就需要改變現有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消除“科研人員不在報賬就在報賬的路上”的浪費人力財力的現象,實現人才對資助資金的自主化使用管理,提高科研項目的人員經費比例,特別是經費數額不高的社會科學類項目,其主持人的自主分配權應更大,確保科研人員將更多的精力花費在科研項目上,而不是報銷賬目方面。
總之,“科技人才是創新要素中最具能動性的核心要素”[3],作為東北重工業基地的遼寧,如何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力度,提高科技不斷創新水平,是擺在遼寧人面前的重要話題,也是影響甚至決定遼寧能否再次輝煌的重要因素之一。
[1]顧皓、王孫禺.科技人才的全球化競爭與流動——淺談國際學生、技術移民以及經合組織勞動力市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8
[2]張瑾.美國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科技人才國際流動的對比分析.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3
[3]胡長生;王雄和.中國科技人才的地位、現狀與對策.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6.8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41
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專題調研項目:“遼寧科普人才現狀及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LNKX2015109;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課題:“遼寧科技人才流失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6lslktziglx-18;遼寧省教育廳科研管理智庫項目:“遼寧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研究”,項目編號:ZK2015035;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課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與擴大現代中華文化影響力研究”,項目編號:L13BG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