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 張忠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陜西楊凌 712100)
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
張嵐 張忠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 陜西楊凌 712100)
新環保法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賦予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在權衡現實因素的基礎上,并未確立個人、檢察機關、國家行政機關的主體資格。但不可否認隨著該制度的完善,我國環境公益訴訟主體也會越來越寬泛。
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社會組織
修訂環保法時對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爭議一度成為為關注焦點,最終確立特定社會組織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無疑是對當下各種現實因素綜合權衡的權宜結果。本文以新環保法58條為切入點,旨在探討我國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問題。
公益訴訟指任何組織、個人根據法律授權,對違反法律、侵犯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由法院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活動[1]。環境公益訴訟屬于公益訴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由法律授權的公民、社會團體、國家機關或其他組織就妨害環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訴訟,請求法院給予司法救濟的活動[2]。
近年來,環境污染與破壞問題日益嚴重,公眾關于在舒適、健康的環境中生活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環境權的提出無疑賦予公眾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確立,也成為對環境權進行救濟不可或缺的方式。與傳統訴訟相比,環境公益訴訟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其是為了保護環境公共利益,具有公益性。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環境公共利益的行為,或為預防尚未發生的環境損害,都可提起訴訟;其次并不要求原告具有“直接利害關系”,這使公益訴訟主體具有廣泛性,訴訟發起人只要認為環境權被侵害,或基于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目的,就可起訴,而不要求與案件存在法律或實體上的利害關系;最后環境公益訴訟的提起是為解決環境侵害問題,維護公眾環境權,這決定了訴訟主體不得通過訴訟謀取經濟利益。
環境權這一概念曾在理論界引起極大爭議,不同學者看法不同。但不可否認環境權是維護公眾環境權益的法律基礎,環境公益訴訟是對受侵犯的環境權進行救濟的重要途徑。
現行環境保護法自首次審議以來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修訂該法時關于環境權問題、環境公益訴訟問題爭議較大。雖然最終只明確了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并沒有在綜合性的環境法律中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環境權,但環境權仍是討論環境公益訴訟的基礎。
環境權分為個人、單位、國家和人類環境權等多種類型,是指權利主體享用清潔、健康環境的權利。環境權的實現離不開兩條途徑:一是將環境權的一般性規定進一步具體化,即環境權法律條文的具體化;二是在法治實踐中將維護、保障環境權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守法、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行為[3]。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為環境權的實現提供了制度機制,有利于在法治實踐中切實維護環境權,保護環境利益。
1.社會組織
環境公益訴訟入法始于新《民事訴訟法》[4]。該法55條規定對污染環境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該規定太籠統,對主體資格規定太寬泛,且缺乏司法解釋的細化規定,導致操作性差,無法有效拓寬環境維權途徑,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功能受到極大制約,在此背景下新環保法應運而生。
新環保法58條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的社會組織可向法院起訴,法院應依法受理,且起訴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該規定賦予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此條文是各方力量博弈的結果,考慮到環境公益訴訟的功能要求,即監督環境違法行為、保障公益訴訟制度適度開展、適應我國現行管理體制、防止濫訴現象,才將原告資格限定在較窄范圍,這種有限開放是對當下現實因素綜合權衡的權宜之計。隨著國家環境治理模式的不斷發展,主體資格門檻會逐漸降低,這更利于有效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維護公眾環境權益。
社會組織具有獨立性、專業性和公益性的價值觀等優點,使其能更好維護社會公眾的環境權益;其次其獨立于政府,不使用公共財政資源,更為中立;最后環境侵權、環境污染等領域的環境公益訴訟具有特殊性,較復雜,需專門技術支持,而環保組織的專業性在面臨專業問題時能更好支持訴訟活動,負擔訴訟成本。環保團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是帶有普遍性的做法[5]。我國采取國家認可的方式,將經注冊且成立有一定年限、具備豐富經驗的環保組織作為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無疑是立法的一大進步。
2.個人
為拓寬公民環境維權途徑,有必要將個人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首先公民是國家主人,有權當家做主,管理國家事務。公共環境權益受侵害時,公民有權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以切實維護公共環境權益,這是公民當家做主、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途徑;其次公民個人遍布社會各階層,對環境違法行為有更強的發現力和監督能力;最后公民是公共環境利益最終受益者,允許其提起訴訟能更好保護個體環境權,達到保護環境目的。每個人都有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生存的權利,個體環境權益遭到侵害,有權獲得救濟。而允許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滿足了環境權益之訴求,利于環境保護。
3.檢察機關
檢察機關能否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我國并無明確規定。檢察機關是實務界、理論界多數人認為的最合適的主體。考慮到環境公益訴訟的特殊性,本文認為檢察機關可作為環境公益訴訟主體。首先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是國家、社會利益的代表機構,對侵害環境行為有監察職能,可代表國家和社會公眾提起公益訴訟;其次環境公益訴訟涉及利益沖突、技術認定等復雜問題,需一定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和破壞環境的行為相對抗,檢察機關有這樣的實力;最后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起監督領導作用。而目前我國并未確認其主體資格,相關法律有待進一步完善。
4.國家行政機關
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該規定雖未明確提到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但明確授予環境監督管理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的權利。
國家環境行政機關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其他分管部門,是國家環境事務的管理者和監督者,是環境公益的代表者,由其作為原告能更有效的遏制破壞環境行為,更好維護公眾環境權益。根據現有機構設置體制,國家環境行政機關在各級行政區劃都有設置,其具有豐富資源,能及時發現環境侵害行為,有足夠能力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應通過立法盡快確定國家行政機關的原告主體資格。
我國現行法律制度雖然只賦予了特定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但不可否認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是多元的。基于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國法治的不斷健全,個人、檢察機關、國家行政機構等主體,也會逐漸成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只有這樣國家、集體、個人的環境權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環境問題才會早日有效解決,我們每個人才能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更好的生活。
[1]蘇家成、明軍.“公益訴訟制度初探”,《法律適用》,2000年第l0期,第38—39頁
[2]張明華.“環境公益訴訟制度芻議”,《法學論壇》,2002年第6期,第91頁
[3]蔡守秋.“從環境權到國家環境保護義務和環境公益訴訟”,《現代法學》,2013年第6期,第5頁
[4]王燦發、程多威.“新《環境保護法》規范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環境保護》,2014年第10期,第35頁
[5]李摯萍.“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優劣分析和順序選擇”,《河北法學》,2010年第1期,第23頁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049
張嵐(1991--)女,陜西渭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理論。
張忠潮(1963--)男,陜西蒲城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