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萍(天津職業大學 天津市 300410)
《馬蒂斯故事》女性形象解讀
趙維萍(天津職業大學 天津市 300410)
拜厄特是英國當代著名的小說家。《馬蒂斯故事》是她具有代表性的小說集之一,是三個由馬蒂斯的作品直接或間接引發的故事。本文擬從三個故事中的女性人物的分析來探討女性為反對男權社會的壓制所做出的努力,同時分析作者拜厄特對女性藝術家或知識分子所持有的肯定與同情的態度。
拜厄特;《馬蒂斯故事》;女性人物
A.S拜厄特是英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后現代短篇小說家,學院派代表之一。她的長篇小說《占有》是她的一部精心制作,榮獲英語小說世界最高榮譽—布克獎。除此之外,她的短篇小說也極富文學造詣,因此她被譽為“最有魄力的后現代短篇小說家之一”,短篇小說集《馬蒂斯故事》就是最好的佐證。
《馬蒂斯故事》是由馬蒂斯的作品—《粉紅色裸女》、《寂靜室內》和《奢華、寧靜和享樂》直接或間接引發的三個故事—《美杜莎的腳踝》(Medusa’s Ankles)、《藝術作品》(Art Work)、《中國龍蝦》(The Chinese Lobster)。故事的背景設置為美發廳、現代化的公寓或者中餐館。作為學院派代表,拜厄特在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特別關注知識分子的生活。她以女性的敏銳與細致去觀察思考知識分子,特別是女性知識分子的生活, 去書寫她們的家庭關系、師生關系、同事關系。故事的反諷意味非常強烈,對日常生活的細微的觀察更是一針見血,不折不扣。這些故事都具有典型的拜厄特小說的特點,女性主人公所處的境遇都被描繪成完全沒有激情、浪漫的家庭世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三篇小說中的三個女性人物來分析拜厄特的女性觀及女性為反對男權壓制所做出的努力。
《美杜莎的腳踝》(Medusa’s Ankles)描寫中年女知識分子蘇珊娜因美發店掛著馬蒂斯《粉紅色的裸體》而覺得它很有品位,而再去時發現這幅畫被取下了,代替它的是一些時尚女孩的照片,蘇珊娜的心境也隨之大變。蘇珊娜因不滿發型師所做的造作發型歇斯底里大鬧理發店,這種歇斯底里源自對自己人到中年,青春已逝的憂心忡忡和對男權社會畸形的女性審美標準憤憤不平。拜厄特在她的小說里一直在探索兩性的關系,尤其是女性的境遇和命運。歇斯底里的蘇珊娜最終卻發現自己的反抗徒勞無益,更加諷刺的是讓她歇斯底里的發型卻讓與她關系冷淡的丈夫大加贊賞。整篇小說以尖銳的反諷描繪了生活中青年與中年、激情與常規、學術與瑣事兩個世界的沖突。蘇珊娜是人到中年的大學女教師,有著獨特的藝術感悟力和品位,但她的婚姻生活乏味沒有激情,甚至因為青春已逝而遭到丈夫的輕視。她之所以能和美發店的老板呂西安聊得來,是因為馬蒂斯的畫作和美發店最初的馬蒂斯式的裝修。而呂西安與她傾訴的自己的婚外戀及對妻子的不滿,難免使蘇珊娜反觀自己,加之美發店重新裝修后風格大變,最終導致蘇珊娜情緒爆發,砸毀了美發店,使得長期壓抑的感情得以宣泄和釋放。這種飽受男性壓制的當代女性的暴力反抗未嘗不是拜厄特女性觀最好的表達和詮釋。
《藝術作品》(Art Work)中的布朗太太原本只是一個女傭,但她擁有非凡的藝術天賦,無論是在色彩搭配還是藝術作品創作方面。她的男主人羅賓是位新現實主義派作家,他對布朗太太的藝術眼光不屑一顧,但這并沒有阻礙她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藝術才華,更為諷刺的是,故事的結局是羅賓沒能辦成展覽,而布朗太太的作品卻登上了雜志,得到了社會的公認。很明顯,作者拜厄特在這篇小說中表現出女性藝術家的肯定,對女性藝術才華的張揚更為突出,
從故事的結局可看出,在拜厄特筆下,女性藝術才華甚至超過了男性。這種超越是幾層對比關系碰撞的結果:高貴與卑微,學院派與草根,傳統與創新。羅賓是學院派畫家,但局于傳統,保守古板,墨守成規,因此他的畫作始終得不到外界的認可。而布朗太太是典型的平民藝術家,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恰巧因此也不會受到任何學院派理論的束縛,她善于藝術創新并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悟力,這也是她能夠一夜成名的原因所在。作者除對布朗太太的藝術天賦做了高度渲染外,她的女性特質也得到了高度肯定。雖然長期處于長期家庭暴力的迫害之下,雖然寄人籬下淪為女傭,雖然被男主人冷嘲熱諷,這些并沒有影響到布朗太太,她仍舊是對生活和藝術創作充滿了熱情。
《中國龍蝦》(The Chinese Lobster)講的是女學員的教務長希美布勞博士和藝術系女生佩姬的導師迪斯教授在中餐館相約,處理患有厭食癥心理失控的佩姬對后者的性騷擾投訴。雖然故事表面只是兩個人的談話,佩姬被塑造成一個“他者”,但實際上作者想表現的是佩姬的藝術觀點得不到認同,藝術才華被男性權威所壓制的事實。佩姬的境遇得到了作者的同情與理解。對于畫家馬蒂斯和他的作品,佩姬和她的導師迪斯教授有不同的見解。迪斯認為馬蒂斯對女人充滿愛和欲望,而佩姬則認為馬蒂斯對女人充滿了敵意和仇視。佩姬不同的藝術見解說明她想要發展自己的藝術才華,而這種挑戰被她的導師看作是對他權威的侵犯,甚至讓他產生了危機感。因此,迪斯在與希美布勞博士的談話中對佩姬本人和她的畫作大加詆毀與否定。他用“可憐的小母狗”來形容佩姬,并說到,“誰要是說她有藝術天分的話,那個人真該被槍斃。 ……我確實尋找過這堆穢物里是否含有巧妙的構思。 ……可是就是找不到。全是信手亂涂的。 真叫人惡心。”這充分表現出他想要保持自己的藝術權威,壓制佩姬的藝術才華。面對來自男權社會的壓制,佩姬也做出了抵抗,不過由于長期的心理失控而導致厭食癥甚至出現自殺的傾向,這也表現出女性的無奈。
透過《馬蒂斯故事》中的女性人物,我們看到了女性身上隱藏的藝術才華,即使在男權社會也不能抹殺掉這個事實。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她們想要發揮才華做出的努力。這種努力包括勇敢地突破男權社會的壓制與束縛,爭取自己發展的機會。拜厄特也對《馬蒂斯故事》中的女性人物表達了肯定與同情,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進步,為女性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
[1]A.S.Byatt.《馬蒂斯故事》吳洪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女藝術家該何去何從—拜厄特的《馬蒂斯故事》之女性主義解讀,劉鑫,《安徽文學》 2011
[3]對話馬蒂斯—評拜厄特《馬蒂斯的故事》,賈宇萍,苗勇剛,《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13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0.107
趙維萍,天津職業大學基礎課部講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