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理環境對于人類的意義不言而喻。人類依靠地理環境進行生活和生產,也是以地理環境為依托,文化才能形成和發展起來。當然,中國文化也不例外。在地理環境的影響下,中國文化形成了延續性、多樣性、封閉性和獨立性的特點。除此之外,它對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關鍵詞: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 影響
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中國文化就是在這片特殊的地理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地勢走向的總趨勢是西高東低,依次遞降,形成地形上“三大臺階”。中國地形復雜,幅員遼闊,大部分領土處于北溫帶,氣候溫和,季風氣候發達。這都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由于中國的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中國較早形成了農業社會,這也使得中化文化發展得又早又快??傮w來說中國的氣候特征是是雨熱同季,也就是說降水與氣溫同步升降,這就十分有利于農業的發展。盡管在中國的歷史上農業文化也曾有過與游牧文化的沖突和融會,但由于農業人口一直在文化和數量上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直是農業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地區就成了最適宜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地方,也是在這一帶最早形成了大片的農業區。由于中國地域十分遼闊,因此局部自然環境的改變,是不足以對農業的總體生產水平產生較大影響的。由于早期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夠,中西方的文明中心又距離很遙遠,正是因為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所以中國文化才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延續性的影響
正如上文所說,中國遼闊的地理環境對中華文化的延續性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國文化搖籃的黃河流域,地理環境良好,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底。除此之外,長江乃至遼河流域,西南崇山峻嶺間,也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也同樣孕育了中華文明。
眾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國除了古中國最后都滅絕了。從地理環境上來看,它們的疆域遠不如中國遼闊。所以一旦當它們被外族入侵時,根本沒有回旋的余地。這樣一來,文明便難以逃脫中斷的厄運。與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不同,中國有十分遼闊的疆域,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回旋空間。我們不難看出,當少數民族入住中原時,中原王朝即使失去了黃河流域,仍可以在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延續自己的文化。如果中國沒有廣闊的的疆域,中國文化要想數千年來流傳下來就絕非易事了。正是因為中國有充足的回旋余地,因此中國文化沒有像其他文明古國的文化那樣滅絕,而是得以延續了下來。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除了中國文化的延續性,地理環境還促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中國的地理環境是無疑復雜多樣的。中國是幅員遼闊,內部也形成了各種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而這些區域具有各不相同的地理特征,在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上都有差別,這種自然特點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
具體來說,中國文化可以分為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而農業文化又分為中原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等等。事實上中華文化的區域差異早在先秦就形成了。不同區域里形成的文化也各具特色,中國的56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都大有不同。正如古語所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多種多樣的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由于它們之間更具有統一,因此沒有導致中國文化走向分裂的局面。
四、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相對封閉性和獨立性的影響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中國文化的獨立相對性和相對封閉性。得益于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相對而言比較獨自地完成了文明發生期。中國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方便:東面是大海,西北面是戈壁和沙漠,西南面是青藏高原以及云貴高原。這就導致中國與外部世界半隔絕,即使有外來文化的傳入也無法對中國文化產生很大影響,反而被中國文化改變。這就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千百年來一直延續了下來。
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等都自成體系。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德文、印度文等都是來自于其他文字,而中國特有的“方塊字”漢字,是由中國人獨立創造出來的,和其他文字的產生有很大區別。意境高遠的中國書畫,也是中國人獨立創造出來的,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也是由中國人獨立創造的。當然也有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外來文化,比如最典型的佛教。但中國化的佛教經過中國人的引申和發揮已經和印度本土的佛教有了很大區別。
中國的地理條件過于優越也是造成中國長期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更是了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中國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導致中國人沉醉于自己發達發達的農業文明,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因此不愿意與其他國家交往。到了明清時期,更是閉關守國,拒絕接受和了解外來文化。
五、地理環境對中國民族倫理道德的影響。
中國地處北溫帶,因此季風氣候明顯,促使中華民族的性格向溫和的方向發展,崇尚“中庸”的思想。中國的東部,河流眾多,水熱配合良好,季風能定期帶來豐沛的雨水。中國地大物博,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中國人一向喜愛和平,討厭戰爭及其帶來的與動亂,把太平盛世作為君主政治上的最高成就。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中國人喜歡和平相處,不喜歡與人爭執,認為“中庸”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標準。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曾多次入主中原。漢族在面對少數民族的入侵時,一向奉行退讓的政策,甚至于服從少數民族的統治。這些無疑是因為中華民族,特別是漢人溫和的性格導致他們難以采取進行正面沖突的方式。更典型的例子是,在落后挨打的舊中國晚期,資本主義國家多次侵略中國,但中國人卻一直退讓,與侵略者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
因此,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的巨大而深遠的。我們應當充分了解中國的地理環境,因地制宜,使中國文化能源遠流長地延續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 王恩涌,《中國文化地理》,科學出版社,2008
2、 胡兆量,《中國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婷(1993.10- )女,漢族,籍貫江蘇鎮江,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本科在讀,專業:對外漢語
快遞地址: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新壩鎮老大全集團
電話:13861361870
郵編:212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