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楓
摘要:為探索建立失業保險費率動態調整機制,適當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減輕企業負擔,將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繳費比例,這必將影響失業保險制度的未來發展方向。
關鍵字:降低失業保險費,優化設計,差異性
從連云港市人社部門了解到,為探索建立失業保險費率動態調整機制,適當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減輕企業負擔,根據省人社廳、省財政廳下發的《關于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范圍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將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繳費比例,調整時間從2013年11月1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
按照連云港市區制定出臺的失業保險繳費比例調整方案,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為1%,均由單位繳納;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為2%,其中單位為1.5%、個人為0.5%。據了解,之前全省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統一為3%,其中用人單位應繳納的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為2%,個人應繳納的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為1%。“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分階段降低的目的是考慮為企業減負,探索建立失業保險費率的動態調整機制。”
失業保險繳費比例雖然只降低了一兩個百分點,但為企業減負的效果卻十分明顯。據了解,如果是職工人數較多的大型企業,失業保險繳費比例降低兩年就可讓企業省下不少人工成本,已保存的擴大生產,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人才招聘等的款項的余款,將產生更為可觀的好處。如果換算成勞動成本,可以解決就業多的人的問題。此外,如果保存在崗培訓工人的錢,讓企業職工接受技能培訓更多的就業機會。即使是雇主,而不是大型民營企業,已連續兩年下降的收費政策也使公司能夠感覺很多負擔較輕。
據市人社部門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失業保險參保單位數為5992家,全市每個月失業保險正常收繳2400萬元左右,降低繳費比例一個百分點后每月將減少800萬元收入,全年大概為企業減負9600萬元。其中,市區每月失業保險收入大概為1900萬元,降低繳費比例一個百分點,每月減少630余萬元,一年可為企業減負7600萬元。
據悉,企業可以將節省下來的這筆費用專門用來安置就業困難人員,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在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的同時,還將積極實施失業保險擴大支出試點工作,加大對職業培訓補貼、職業介紹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基金、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的扶持力度。從以上舉措可以看出以下幾個方面:
1.改善失業保險的設計
此方法是在改善,改革失業保險設計的前提下,依據失業保險的時間,縮小失業保險的差額,來進行賠付的。數額期間較高,世界范圍內部分國家在次領域的改革是非常先進的,而且甚至有的國家還在法律層面上做了規定,這樣使得失業保險有法可依,有規可循。這種對失業保險的改革不僅合理,而且較為完善。如果失業人士尋找工作,失業人員可以得到未付保險費的一部分。還有些國家失業保障制度的投入是非常高的,比如日本和英國。當國民失業時,他們會享受高額的失業保險和求職津貼。實行統一管理緊密結合。
2.政策向預防失業方面傾斜
許多國家不僅提高了在預防失業上的財政補貼,還在政策上給予不同程度上的照顧,并且培養部分專業工作人員,來探究該如何預防和降低失業人群的數量。所以在這種政策的指導下,相關職能部門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保險費率,最多的工人的工資,日本,韓國穩定就業的10%,為經濟衰退而被迫浮動利率比例尺的行業和企業,予以資助,并提供長期的低息貸款的情況下不裁員,世界每個國家都在最大限度提高就業比率,減少失業人群的壓力,所以在對國民的技能和專業培訓上都下了很大功夫,并且作為政府職能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加強了對失業人員的個人能力的培養,使其生產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
3.把就業數量和質量作為重中之重
在就業困難嚴重的地區,政府應給與額外補助,以提高就業,減少和緩解失業人群,取得適當延長失業保險待遇,,保險福利60 % , 40%作為就業保證金,失業保險繳費比例雖然只降低了一兩個百分點,但為企業減負的效果卻十分明顯。據了解,如果是職工人數較多的大型企業,失業保險繳費比例降低兩年就可讓企業省下不少人工成本,已保存的擴大生產,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人才招聘等的款項的余款,將產生更為可觀的好處。如果換算成勞動成本,可以解決就業多的人的問題。此外,如果保存在崗培訓工人的錢,讓企業職工接受技能培訓更多的就業機會。即使是雇主,而不是大型民營企業,已連續兩年下降的收費政策也使公司能夠感覺很多負擔較輕。
4.在我國失業保險制度不盡相同
地方財政比重結構不相同,管理制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在失業保險的投入上也各有不同,應該達到的標準是:其中用人單位應繳納的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為2%,個人應繳納的失業保險繳費比例為1%。“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分階段降低的目的是考慮為企業減負,探索建立失業保險費率的動態調整機制。”
因此,為探索建立失業保險費率動態調整機制,適當降低失業保險費率,減輕企業負擔,將階段性降低失業保險繳費比例,必將影響失業保險制度的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思斌 社會工作概論[2]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郭偉和 邁向社會構建性的專業化方向[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3] 王思斌 轉型期我國社會工作專業的地位[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