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摘要 至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中共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及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對三農問題進行了不斷地探索,農民階級是可靠的革命同盟者,是工農聯盟的有生力量;農村是中國革命戰爭的可靠依托,是根據地堅實的據點;農業是支援人民生活及補給戰爭的經濟基礎來源。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革命戰爭時期制定了關于三農問題的不同制度與政策,對鞏固革命的勝利成果與推動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驚人的貢獻。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農民;農業;農村;革命戰爭;土地改革;土地革命
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樣也是一個有著幾千年耕作歷史的農業大國,農業是國家社稷的重中之重,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新民主主義時期作為中國社會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過渡時期,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日起,對于三農即農村、農業、農民政策的不斷調整與探究的征程與腳步就從未停止過。
一、 對鴉片戰爭后,中國三農問題的簡略分析
中國曾是一個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封建制國家,封建地主占有基本的生活資料—土地,以地租的形式對農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在整個封建制的社會經濟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即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占了統治的地位。直到1840年,英國作為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其為了改變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并掩蓋其經濟危機的現狀,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中國的領土與主權遭到了空前的破壞并喪失了政治的獨立性。又由于外國經濟的侵略,使中國本土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對農業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民作為當時社會人數最多的基層力量,不僅承受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同時也間接地承受了帝國主義的壓迫。
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對于三農問題的初步摸索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宣布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俄國的十月革命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救國圖存的必然結果。我們的黨在第二年的中共二大上指出:“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要深入到廣人民群眾里面去。” 于是中國共產黨在開始從事來源于農民的工人的運動的同時,也發動了農民的工作,重視了三農的的重要性。 1921年9月,經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浙江蕭山縣衙前村成立中國第一個農民協會。1922年6月,彭湃來到家鄉廣東海陸豐縣的赤山約,成立了農會。次年元旦,召開海豐全縣農民代表大會,海豐總農會宣告成立,全縣范圍的農民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了。此后,為反對國內軍閥混戰的局面及對人民壓迫的惡劣形式,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了第一次的國共合作,兩黨于1926年在工人與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援下,在不足半年的時間里勝利地摧毀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使以農民為主的廣大人民群眾得到了空前的解放。1927年3月,共產黨人毛澤東同志曾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到:“作為全國農民運動核心的湖南農民運動中,農民組織起來以成立農會,農民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旁及各種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貪官污吏,鄉村的惡劣習慣。在政治上打擊地主,通過清算、罰款、捐款、小質問、大示威、戴高帽子游鄉、關進縣監獄、驅逐的手段將地主權力打下去。同時通過不準加租加押,宣傳減租減息,不準退佃等辦法從經濟上打壓地主階級。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在普及政治宣傳,倡導文化運動的同時,積極開展清匪、廢苛捐開展合作社運動及為農村修道路,修塘壩以促進農民階級的解放,農村經濟的發展。”同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叛變了革命,他與汪精衛于第二年先后發動了“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這就標志著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大革命最終宣告失敗。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時提到,當時的中國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以及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革命階級必須牢牢地團結在一起,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在中國民主革命中,農民問題是革命的根本問題,廣大的農民群眾必須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建立起鞏固及廣泛的工農聯盟,才能保證革命迎來勝利的曙光。
三、 十年的土地革命時期,中共以三農為依托,進行了農村土地革命、農村根據地建設及武裝斗爭
大革命失敗以后,我們的黨逐步地總結經驗,將工作重點逐漸從城市轉移到了農村,在那里中國共產黨發動農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和創建了工農政權的斗爭。192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的文章中指出:“中國的民主革命的內容,依國際及中央的指示,包括推翻帝國主義及其工具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實行土地革命,消滅豪紳階級對農民的封建的剝削。”;這體現了中共重視以農村為依托,以農民為主要生產與革命力量,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主體進行革命的重要措施。他還科學地闡述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為無產階級(經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民取得中國民主革命勝利奠定了初步的基礎。1928年12月,毛澤東在井岡山主持制定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此土地法規定了沒收一切土地歸政府所有的內容,這是農民通過參與革命而取得的勝利成果。由于我黨當時缺乏經驗,這個土地法并不適合中國農村的具體實情,因而是錯誤的。1929年4月,毛澤東在贛南發布第二個土地法即《興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這個土地法的及時修正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中農的利益。 1931年2月,毛澤東進一步總結了土地以革命的經驗,明確規定已經分得的土地歸農民個人所擁有,農民對土地有著自由的買賣權,他人不得侵犯;生產的產品,除了繳納給政府一定的土地稅外,均歸農民自由買賣。這就確立了廢除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實現農民土地私有制的目標。中國共產黨重視農民的個人所得利益,注重農民的自由與農村經濟的合理發展,同時共產黨人毛澤東和鄧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階級路線和土地分配方法,在土地政策上對貧農,雇農,中農,富農,中小工商業者以及地主階級給予了不同的對待措施;并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減瘦。至此,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悠遠歷史上制定了可以付諸實際的比較完整的土地革命綱領和路線。當中國共產黨將戰略重點轉向農村時,在廣大農村土地上建立了贛南閩西、湘鄂西。鄂豫皖、閔浙贛、湘鄂贛等重要根據地,這些農村根據地成為了以農民為主的紅軍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1934年1月23日,毛澤東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中指出了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中共在農村以發展農業經濟來滋養戰爭的需要,并立足于農村,在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并領導農民進行土地斗爭,解決農民最實際的問題,以增加農民和革命的熱情。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對于三農的探索,雖然曾出現過提出堅決打擊富農及“地主不分田,富農分壞田”的左傾錯誤,但是對于三農問題的積極探索于研究還是呈現進步趨勢的。endprint
四、抗日救國,危難圖存,中國共產黨對于三農問題的新視角。
1937年7月7日爆發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同時也宣布了中華民族拉開了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為求得中華民族的獨立與人民的徹底解放,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積極地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并在1937年2月,中共中央在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的內容中,曾提到:“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這就初步地改變了農村土地問題的措施與政策。”2中國共產黨深刻地認識到了,欲想求得三農的徹底發展,必須最先求得民族的真正獨立與人民的自由、民主與解放。于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指導下,組織以農民為主的強大武裝力量在廣大的農村建立抗日根據地,并以此為依托,主動、靈活、有計劃地進行游擊戰爭,陣地戰爭,最后努力發展為速戰速決的運動戰以達到殲滅敵人,保存自己的目的。農民作為當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進步力量,積極配合抗日戰爭,使黨與軍隊的隊伍得以迅速壯大。為了克服抗日戰爭的困難,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在根據地內開展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實行減租減息的政策。此政策的目的一方面減租減息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一方面交租交息是為了照顧富農及地主的利益,最終目的是拉動人民的積極性使大家積極抗日,以三農為重要基礎,最終實現抗日戰爭的勝利。
五、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求得全民族的真正自由與解放,中國共產黨對于三農問題的徹底性的政策與措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向盟國的投降書,至此,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此時國際戰爭逐步轉入國內,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蔣介石集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為實現其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發動了以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及解放區的全國性的內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為全國人民的解放以及全國人民的自由、民主、獨立做著最后的努力。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發展的同時,中共領導農民在解放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毛澤東曾指出:“土地制度的徹底改革,是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如果我們能夠普遍地徹底地解決土地問題,我們就獲得了足以戰勝一切敵人最基本的條件。”194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舉行了全國的土地會議,這個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其內容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這樣,土地法大綱就不但肯定了1946年《五四指示》所提出的“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原則,而且改正了《五四指示》中對某些地主照顧過多的不徹底性。此土地法大綱是一個徹底的土地改革的綱領性文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指引著在封建制度壓迫下的億萬農民群眾加入解放戰爭的革命洪流之中。盡管在土改運動廣泛開展與實施之后,曾經侵犯了部分中農及民族工商業的利益,但中共中央一經發現這些問題,毛澤東總結了關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提出了完整的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即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并立即采取了堅決的措施加以糾正,農村的土地改革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在經過這次土地改革運動后,將近一億的人口的解放區消滅了封建的土地制度,使農民得到了徹底的翻身,農村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工農聯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鞏固,同時,農民給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力與人力的資源,使中國共產黨與農民建立了豐厚的感情基礎,為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黨在自身成立之日起,認真地關注三農問題的發展與解決,繼承了孫中山先生關于民生問題的觀點,并使之在農民群眾中得以徹底地實施與開展,中國共產黨依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的觀點,領導農民階級逐步探索關于三農問題的發展,為中國近代史上三農的發展與改革做出了永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選集》(第一、二、三、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中國近代史綱》.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