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春
[論文摘要] 專科技師學院要堅持以學生“特長發展”為本,允許學生張揚個性,承認差異。學生日常行為考核與評價,學生基礎理論考核與評價,學生職業技能考核與評價,學生才藝特長加分評價,學生自選補償規則,這些都記載著學生成長的過程。我們有責任為義務教育階段所謂的“失敗者”創造一種被人尊重、被人關注的氛圍,同時也就創造了一種教育人、發現人的機遇。
[關鍵詞] 提高素質 留得住 學得會 職業道德
近年來,我們學校順應國家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要求,不斷調整辦學思路,加大了普通中專和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規模。面對生源質量的下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等諸多不利因素,我們經歷了迷茫與困惑,體驗了掙扎與探索,感受了希望與收獲。時至今日,我們雖然闖出了一條聯合辦學的路子,但仍未完全擺脫困境,離真正的成功尚有較大距離。
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感到辦學應深化教學改革思路,確保學生“留得住,學得會,送得出”。
首先要“留得住”學苗。
近幾年,中專學校生源素質不高是大家的共識。雖然這幾年國家加大了對職業學校的政策資金扶持力度,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傳統認識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普高熱”勢頭未減。經普通高中選拔之后,所剩學生不僅數量少,而且分數低,許多學生之所以選擇職業學校實屬無奈。
升學是普高的延續,是輔路,就業教育才是我們的主業和根本。我們應當更多地關注那些中考失敗,升學無望的孩子,使他們有一技之長,立身之本。這是我們中專職業教育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現實的問題是大部分學生基礎知識差,厭學情緒濃;自控能力低,不良習慣多。傳統的職業教學模式,教材、教法、手段滯后,教育管理粗放,學生輟學率高。
因此,是否“留得住”學生就成為我們教學改革成敗與否的首要原則。
圍繞“留得住”我們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首先是“洗腦”,引導教育者轉變兩種觀念:人才觀,中專生也能成才;學生觀,中專生也可愛、可教。文化課成績好壞不能作為評判一個中專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化工分析專業有一名學生,基礎課成績較差,上課不是睡覺就是溜號,字寫得歪歪揣揣。但他喜歡上實驗課,學操作技術上手快。專業教師常夸他,外出實習,師傅說他有前途。其次我們樹立了大教育的思想,堅持科學全面的學生評價體系。教師要善待每一名學生,學校要為每一名學生展示自我提供舞臺。學生文化課差,可能專業課棒;學生守紀性差,可能愛勞動有禮貌。學校堅持以學生“特長發展”為本,允許學生張揚個性,承認差異。學生日常行為考核與評價,學生基礎理論考核與評價,學生職業技能考核與評價,學生才藝特長加分評價,學生自選補償規則,這些都記載著學生成長的過程。我們有責任為義務教育階段所謂的“失敗者”創造一種被人尊重、被人關注的氛圍,同時也就創造了一種教育人、發現人的機遇。
真正“留得住”學生的還要靠專業的成長,使學生“愿學、會學、學的會”。
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得會”呢?
學生為什么上課睡覺,厭學甚至棄學?除了學生方面的問題,還有個學什么,怎么學的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關鍵還是靠教師。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都要靠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具體實施,因此提高教師素質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提高教師素質一是從教師自身抓起,二是改革教材,二者必須同步進行。
提高教師素質還是要堅持理念先行。譬如對于“夠用、實用”原則的認識。任何一個專業都對應著一個或幾個崗位,每一個崗位都有一套完整而和諧的本崗位的知識結構。如果具備了這樣的知識體系,就意味著較強的可塑性,而且能適應操作對象和加工對象的變化,靈活自如的去工作,比如一位合格的機修工,不僅需要本專業的知識,還需要機械制圖、極限測量技術、機械加工工藝、熱處理和機械基礎等一系列知識。
一方面專業知識要求完整性、系統性,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著事實上的諸多障礙,怎么辦?我們還是要以學生為本,考慮學生發展的需要,使學生“愿學、會學、學的會”。
我們可以探討采用的具體措施有:
1、學校可以長期聘用用人協作單位的工程師、技師到校任教。
2、合理消減教學內容,提高教學目標的針對性。
3,倡導“做中學,學做結合”的教學模式。
4、大力推廣 “分層教學法”,“項目教學法”。
5、加大實訓基地建設,引廠入校,校企合作、產教結合。
尤其是實驗實訓條件的改善可以為化工機械專業、分析專業和應用制藥專業等教學改革帶來良好的效果。“做中學,學做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創新意識。引廠入校,專業教室,實行講練一體化,營造了職業氛圍,實現教室即車間,學位即工位,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促進學生與員工角色的轉變。
學校的聲譽與信譽關鍵在能否把學生如期送到有用的崗位上。要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才,就是學校教學如何與企業實現無縫對接。
我們曾嘗試著與我市一家較大的化工企業開展聯合辦學,實施訂單培養。廠長開出三門化工基礎課,其他課不管也不問,一年后進廠只考三門化工基礎課,及格就要,差一分也不要。學校負責理論教學,技術將來由他管。這批學生學習有目標,進廠有壓力,學的很苦。可是一年后,這批學生有近一半學生不及格,進廠受阻。雖然后來大部分學生通過各種渠道進了廠,但也留下了許多遺留問題。據說這批學生工作崗位來之不易,倍加珍惜,工作出色。
我們的困惑是,企業的標準是什么?
據調查,我們開辦的精細化工專業,學生畢業大都經推薦入廠。但三個月不到,走了將近三分之一。是廠子待遇不高,不守合同?正好相反,是學生怕吃苦,不講信譽,炒了工廠的魷魚;某微機專業學生畢業后在上班時間打游戲,引發電腦中毒系統癱瘓;電氣專業學生流水線上看報紙被辭退;如此等等。因此,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守時守紀意識,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也是我們教學改革的應有之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