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文化是整個高校命脈的象征,它是學風、教風、校風、作風的直接體現。良好優質的校園文化能帶動整個學校運作的高速發展,同時它激發學生的各種思維活動和興趣,增加學生對整個世界的求知欲。當下,如何營造一個優質的校園文化成了眾多高校領導者所關心的問題,同時也提出了許多新穎有效的方案。本人作為一名高校管理者,對如何構建校園文化進行探討。
關鍵字:校園文化 教學
文化作為精神層面的一項指標,它的優良差直接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追求,在高校中,文化更是潛意識的影響著全體師生。作為一種無形的精神食糧,作為高校管理者更是把構建校園文化擺在整個教學與管理環節的重要位置。作為高校的主體,他們有了相對于高中生比較成熟的思想和為人處理的方式,高校作為他們從學校進入社會的過渡帶,也是能影響、最能影響他們的觀念的地方,是幫助他們確立人生價值的地方,如何能成功的影響他們,其中校園文化是重要因素之一。現對如何構建校園文化做如下探討。
首先,把握整體文化。
有人說剛踏進一所學校的瞬間就能感受到整個校園的風氣,這里的風氣便是一個學校的文化,怎樣讓校外人員一下子便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整個校園的文化,這就需要從宏觀上建立起優質的文化。整個校園從整體環境上就要營造一種和諧、充滿文化氣息的大環境,在這個物欲橫流、嘈雜浮躁的社會,能讓人們從這里感受到最后的一片凈土,什么也沒有,同時又有著屬于學生的一切。能瞬間讓人們的心靈得到凈化,讓他們可以停下腳步回味,享受一下文化的氣息。校園板報、環境的優化與維護、校園廣播等符合文化氣息同時又有著屬于學生們的特色文化因素都屬于整改的對象。
其次,加強無形文化建設。
大學會在潛意識里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可能學生自己感受不到,但當他們進入社會的時候變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比如,經常聽說某個學生宿舍的人際關系怎樣怎樣了,又或者是某個班級里又有打群架的現象了等等,本人看來這就是整個宿舍或者班級的文化所致。當輔導員一味的指責學生而又找不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的時候,又不禁疑惑為什么問題宿舍、問題班級總是在各項評選指標中屢屢落后呢。其實根源在于整個整體的文化所致,一個擁有著良好文化的班級里,學生會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他們就像一家人一樣,所謂俗氣的“團結就是力量”話語變得那么耐人尋味。同時,這也屬于學校的一種無形的財產。
第三,加強特色的校園制度建設。
有著條條框框極強約束性的規章制度的同時,更要關注于屬于學生本身的特色制度。大學生有著整個時代最前衛的思想和個性,雖然作為大學生的他們已經過了那個叛逆的年代,但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標志性的詞語始終沒有脫離他們,“獨生子女的一代”、“自私的一代”等等,在他們“享受”這些的同時,學校也不可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是要對他們負責,無論積極地一面還是消極的一面。作為管理他們的老師來說,有效的管理方案便是他們的約束,這種方案的不僅有著固有的傳統式的屬性,更加不可忽視的是它的個性,屬于學生一代的個性。所以在學校做制度建設的時候,這是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制度建設作為校園文化的一種,它首先將學生定位在一個不偏離正常軌道的起步點上,然后再有意識的釋放他們的個性。這種制度范圍及其廣泛,大到學校的建設小至學校廁所的文化,如何把握全面把握個性是真個高校管理層所要關心的問題。
第四,讓文化“活”起來。
從本質上想做好校園文化的課程,就需要完全拋開形式主義,再優質的校園文化建設如果大部分是以犧牲學生的興趣為代價,那么寧可不搞。是的,我們是可以通過搞一些活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是好的,因為激發、培養、發現學生的興趣這本身就是活動的目的之一,但是如果為了評估、加上利益等一切目的,那么活動本身就失去了意義。不可否認,很多高校舉行的各種各樣的活動積極因素大于消極因素,但當單一的活動搞多了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舉辦活動的時候學校在給以各種幫助的同時,應該對活動的性質和目的等進行綜合考慮,然后再確定是否可以舉辦,防止活動的“泛濫”,失去應有的效果。
在強調精神食糧的今天,或許這種東西已經被匆忙的腳步“踏”死在土地的深層了,在大學校園里如何讓這種精神食糧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讓它們的保質期更長,需要學校管理者和學生共同思考。大學,這個提起來總是跟“天堂”成雙結對出現的詞語,那么美好那么神圣,其中的文化因素更是無法取代的,這種文化的建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各種高雅文化的匯合。如何構建優質的校園文化,如何讓它成為一種文化主題,期待更完善的方案。
參考文獻:
[1]秦力.學校文化是“做”的學問.中國教育報,2006-9-26(6).
[2]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36-245.
[3]白同平.高校校園文化論.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77-82.
[4]許嘉璐.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漫議.求是,2004,5:21-24
作者簡介:楊忠(1969-),男,副院長,副教授,副主任醫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