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一
2015年10月12日14時46分,武昌區積玉橋街道網格中心指揮中樞接到居民反映,沙湖社區一住宅小區內有人進行熟食加工,存在擾民現象,并在天然氣用氣方面有安全隱患。
指揮中樞迅速反應。15時07分,工作人員將建立好的任務明細派發給相應網格員。網格員通過手持終端接收到任務信息后,上門查看?!敖洿_認情況屬實,當事人未能提供有效證件,特向街道上報該情況,希望街道能協調處理,還居民一個安全寧靜的生活空間。”很快,指揮中樞收到網格員的反饋信息,并依此作為“食品安全事件”建檔立案,定性為“五級”事件,將由網格員牽頭在網格內處理。
隨后,沙湖社區網格服務團隊正式介入事件處理。10月16日,工商管理干部郭漢安、食藥監干部宋春迎、城管干部劉強,以及天然氣部門工作人員均到該處進行執勤檢查,排查安全隱患,并協同下發整改通知單,要求于10月26日之前整改完成,并對當事人明確表示,如若逾期,相關部門將追究其責任,天然氣部門有權對該處進行停氣處置,并處以相應處罰。
多部門協同處理,隱患迎刃而解。當事人表示,將積極配合整改,還居民以安寧。與此同時,社區網格員將對整改情況實時跟蹤。處理問題“快、準、狠”,居民們對此拍手稱快。
這是積玉橋街道探索建立“發現、處置、考評”鏈條式服務機制的一個典型案例。通過將智能網絡和管理網格融合,從群眾訴求的接收,到核實、處理,每個環節責任明確到人,信息互通迅速,處理推進有合力,無不體現著合作與高效。
二
“網格員的行程,運動軌跡,工作量,在電子地圖上一目了然?!敝袠泄ぷ魅藛T告訴記者,根據網格員手中的GPS定位,可以清楚地在地理信息平臺上看到網格員的去向和所處位置,這樣既便于實施調度,解決網格員“忙閑不均”的問題,也對網格員工作考核具有參考價值。而且,系統根據工作日志,每個月自動生成每個網格員處理事件的統計清單,大大節省了人工評判和統計所需的時間。
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從事件投訴反映的數量曲線圖來看,上半年數量迅速上升,在6月份達到一個峰值,隨之很快下降,如今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層面?!彼f,經過對投訴反映事件的內容進行分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開始,群眾反映的事件以投訴為主,當訴求得到回應和解決后,大家覺得投訴“管用”,因此遇到矛盾和困難,群眾便紛紛來投訴求助。隨著問題被一個個化解,如今群眾來電反映的問題,視角投向了公共利益的自發監督,而不僅僅再是個人利益的申訴,折射出了群眾主動參與社會治理的意識。
這一可喜轉變,得益于信息上報和及時反饋,更得益于服務管理的力量下沉,事件處理力度空前壯大,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積玉橋街道黨工委書記陶宇介紹,目前全街劃分135個網格,每個網格大約為350戶,建立黨支部,派駐第一書記(街道駐網格干部),選聘網格管理員,派駐街道干部。經過工作力量的重組分配,由網格員和駐點干部、民警、城管、工商、食藥監、安保、保潔、家庭醫生、志愿者等組建“1+N”服務團隊,涵蓋了網格居民服務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
在武昌區,各街道除了建立網格化管理指揮中心,還成立了行政事務服務中心。與之同步的,是對街道、社區職能大刀闊斧的改革。
積玉橋社區黨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街道的經濟考核指標大幅弱化,區食藥監、工商、稅務等職能下沉到街道,區局工作人員到行政服務事務服務中心窗口辦公,社區服務事項回收到街道,街道一級由單一管理轉化為綜合管理。
“在資金的使用上,街道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權。打個比方,街道要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拿了方案之后,區城建局、住建局等部門負責可行性研究,在技術層面指導。資金到位之后,如何使用,則由街道主導。”武昌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志軍介紹,人權、物權、財權集中到街道,由此帶來的效應是,倒逼區一級的工作更加積極主動,下沉服務的幅度更大。同時有效防止社區進一步空心化,社區的服務職能更加明確,社區專干成為了專職網格員,不再坐班。
在積玉橋街道行政事務服務中心,工商、稅務等辦事窗口一字排開,工作人員穿戴齊整,有條不紊地接待辦事群眾。當記者走到該街道下屬的社區時,只有一兩名工作人員正在接待群眾咨詢,原先辦事的窗口已經沒有人坐班,原先標著辦事窗口的牌子已經被“第一網格員”“第二網格員”等臺卡取代。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原本坐在這些位子上辦事的專干們,如今全以“網格員”的身份,到網格走訪去了。
正如孫志軍所言,社區工作者實現了從店主到推銷員、銀行職員到保險推銷員,被動等待到主動上門的轉變,成為一支和群眾摸爬滾打在一起的工作隊伍。
“一開始,我們家孫子攔著不讓網格員進門。現在一見到她,就高興地喊‘王阿姨來了!’。”66歲的居民謝長才感慨網格員工作的細致耐心,“我家住幾樓,家里有哪些人,連我孫子喜歡什么玩具,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網格員們每天在小區巡視,讓居民們很有安全感。我們書畫愛好者想辦書畫展,社區無條件提供場所,還幫我們聯系名家來講課指導。小朋友想學習音樂、舞蹈,社區免費提供場所和聯系老師……”說起社區服務,謝長才一口氣羅列了好幾條,“我雖然剛搬到這個社區才兩年,但是真心覺得這里的服務好,網格員真正把居民當自家人,甚至把會議室都借給我們用?!?/p>
一系列的改革舉動,為社區“松了綁”。網格員們可以從窗口事務中抽身出來,把精力投入到走訪居民,化解一線矛盾,協調群眾訴求上。
武昌區同時為網格員提升了待遇,并且明確了考核標準。
記者在積玉橋街道了解到,對網格的熟悉度(15分)、信任度(15分)、落實度(50分)、滿意度(20分)等“四度”考核,通過隨機入戶走訪、查看日志、回訪群眾、抽查居民等形式進行打分,由此納入網格員績效考核,和待遇掛鉤,一改“干多干少都一樣”的僵局。
記者采訪時還發現,居民們談得最多的,是社區工作者的辛苦,呼吁進一步改善網格員工資待遇。作為最直接和群眾打交道的人,網格員責任大、壓力大、工作量大,面對的情況復雜。通過完善考核機制,不僅在工資待遇上提高網格員的收入水平、社會地位和榮譽感,更能探索拓寬網格員職業發展晉升的渠道,讓網格員看得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