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19號,是社區每月一度的組織生活會。每逢這天,黨員們都格外積極,一大早就到會議室來報到了。”武昌區黃鶴樓街道讀書社區64歲的居民方素珍,這位已有40年黨齡的老黨員,每次開會都帶上小本子做筆記。
生活會,就是一次豐盛的黨建大餐,包括政策文件解讀、專家講座、播放電影等,黨員們還作為居民的代言人,定期反映社區群眾們的心聲和訴求。
“讀書社區有19個網格,412名黨員。”社區黨委書記解衛澤告訴記者,隨著社區網格化的布局,每個網格相應建立了黨支部,作為黨委書記,抓黨建就緊抓這19位支部書記。對普通黨員而言,支部“塊頭”更小,和黨員距離更近。
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這個理念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落地?黃鶴樓街道黨工委書記馬育運說:“首先,要強化黨的領導,即強化執政意識。其次,要強化黨員意識,將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融合起來。最后,黨員干部必須要轉變作風,做到敢擔當,有作為。”
在讀書社區,這個思路有著生動的實踐。方素珍記得,去年夏天某日天降大雨,解衛澤帶著黨員趕往社區一低洼地漬水處。因為地形原因,每逢下雨這里便會積水,嚴重影響周邊200多位居民和53家商戶的出行和安全。解衛澤和黨員們齊上陣,緊張地排水和疏通漬水。
深夜了,居民們都已安然入睡。“雨不停,水不通,不能走。”解衛澤的一句話,就像將軍的一聲號令,所有黨員就像忠于職守的士兵,在水里泡了一晚,守了一夜。凌晨4時,雨終于停了,水漸漸退去。解衛澤和黨員們一起,把水沖過來的垃圾、糞便一一清理,在居民們出門開始一天的工作之前,把道路清理到位。居民們踏著清晨的陽光出門上班,此時,解衛澤和黨員們悄悄離開。
方素珍感慨地說:“像這樣默默做奉獻,搞服務的大事小事,我們的書記和黨員不知道悄悄地做了多少回。”
社區在網格內組建“1+N”服務團隊,做到了化零為整,使一線服務管理力量大大增強。另一方面,黨組織架構隨著網格的劃分,由大支部切割為小支部,實現了化整為零,發動組織黨建的抓手更多,觸角更細。
黃鶴樓街彭路社區黨員魏信誠原來是支部書記,所在支部有100多名黨員。后來,根據網格劃分,原支部被一分為四,她現在擔任其中一個網格的支部書記,有27名黨員。她說,從一對100多,到一對20多,支部書記看似工作量小了,實際上工作更細、更具體、更緊密,不像以前,面廣而散。
“最直接的變化就是:以前有活動,很難把100多人聚起來,現在很容易把27名黨員集中到一起,面對面商量解決。”魏信誠說,黨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很大增強。
對此,“85后”網格員胡美君感觸尤為深刻。原本擔任醫保專干的她,曾負責計生、衛生、黨務方面的工作,因為工作能力突出,網格化改革后,她被委以重任,負責群眾工作較為復雜的第六網格網格員。“如果沒有黨員、中心戶長的幫助,光靠我這個小丫頭片子,很難把工作做好。”胡美君說,雖然網格工作難度相對較大,但是好在黨員也多。第六網格有34名黨員,每棟樓都有黨員骨干,開展工作都會先和黨員、中心戶長聯系,如前不久申請一戶一表,都是請黨員骨干幫助,集中向居民分發和回收,然后到稅務集中申報。
“社會治理好比做房子,地基沒有打好,肯定會垮臺。”馬育運說,街道已經探索形成以黨建為統領,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支部—門棟小組—黨員中心戶的五級架構,讓黨的執政意識和服務理念層層傳導,得以堅決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