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 張宇
近兩年,武昌區徐家棚街道社區書記的日子,過得并不“太平”,5名書記“下了崗”。
“許多社區屬于偏遠老舊社區,為了便于資源集中使用、便捷管理,我們砍掉了5個社區,整合有限資源,讓更多居民享受更好的服務。”街道黨工委書記謝世華道出了原委。
2015年,該街道計劃新建或改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6個,全部建成后,社區單體獨棟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有13個,占社區總數的82%。
這一公共空間是黨員群眾活動的場所,也是凝聚民心的陣地。近年來,徐家棚街道將工作重心放在打造空間平臺上,高標準建設了一批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2015年12月7日,記者來到徐家棚街道水岸星城社區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4800平方米的空間功能強大:新建的健康食堂寬敞干凈、社區O2O生活體驗館虛位以待、公益養老中心的老人們正聊天打趣,老年大學的教室里秩序井然。
“老年大學今年9月首次招生,近1000名老年人踴躍報名。之前,不少老人為了上課,不得不坐車到省老年大學,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上課了!”水岸星城社區書記季敏自豪地介紹,不僅僅是水岸星城的居民,武昌區老年大學水岸星城分校開課后,不少其他社區的老人也慕名而來。第二學期老年大學的招生在即,他們將第一學期的28門課擴充到75門,讓老年人有更多的選擇。
在寸土寸金的城區地段,建社區公共服務空間,土地是擺在街道干部們面前最大的難題,街道和社區拿不出地盤,只有動腦筋讓開發商或土地所有者拿出閑置土地——水岸星城社區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所在的樓棟,原是與住房同期開發的商業休閑會所,但是入駐商家少,大部分空間長期處于閑置狀態,經濟效益并不樂觀。街道、社區看到這棟空蕩蕩的地盤,打起了主意:與其閑置,為何不物盡其用,為社區打造一個多功能的活動中心呢?
“我們和開發商有個共同契合點,都是為了服務好群眾。”謝世華說,街道、社區干部與水岸星城樓盤的開發商反復溝通后,對方終于點頭應許,拿出這4800平方米的閑置地盤。“武昌區每年都會投入2到3億元,扶持各個社區服務中心的建設。”謝世華介紹,水岸星城社區通過區財政資金扶持,完善閑置樓盤功能,變成了如今集老年大學、養老、科普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
三角路社區面積達3600平方米的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同樣也是徐家棚街道聯動各方資源,打造“空間平臺鄰里情”的碩果。“那里原是一個準備拆遷的廢棄酒店。”謝世華說,通過反復協商,三角路集團拿出了這塊閑置的土地。如今,這棟曾經廢棄的小樓里建起了窗明幾凈的辦事大廳、“村改居”第一家村史館、養老中心,舊貌換新顏,呈現出一派新氣象。
不僅如此,徐家棚街還積極建設“物理空間+互聯網空間”的互聯平臺:水岸星城“居民e家”推出社區互動APP“優家園”,提供便民惠民定制活動,讓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配套的生活服務。
“我們社區有一對老人患有尿毒癥,需要定期打針,可兒子長期在外出差,得知社區可以定制服務,馬上在手機上定制了一項定期上門醫護的服務。”季敏說,這一服務解決了他們的大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