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在肯尼亞內羅畢北部的桑布魯地區,有一個名叫“烏莫加”(Umoja)的村莊。Umoja一詞在肯尼亞語中含“團結”之意,因此又稱作“團結村”。最初來到這里生活的是15個被英國雇傭兵強奸的女人,后來越來越多的姐妹紛紛離家出走,慕名而來,以逃避童婚、割禮、包辦婚姻和家庭暴力等各種傷害。烏莫加村規模不斷擴大,現有247人,其中女人47個,兒童200名。
受蹂躪苦不堪言
在肯尼亞,按照部落習俗許多女孩在14歲時就要出嫁。盡管政府的新法律禁止童婚,然而,許多的部落認為嚴格遵守傳統比遵守法律更重要。年輕女孩被父母包辦婚姻賣給新郎家,以換取牲口。作為婚俗儀式的一部分,她們被強制隔離在黑屋里長達數周甚至一個月之久,女孩的父親在此期間將和新郎家討價還價達成婚嫁協議。她們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當作協議籌碼,以牲畜等價的代價被交換了。因為擔心女孩會逃跑,父母會隱瞞真相。在收到新郎家陸續送來的聘禮后,父母便允許女兒以近乎被綁架的形式被男方部族的人從村莊帶走。
在肯尼亞國家法律范疇中,盡管割禮這樣殘酷的禮法屬違法行為,但在許多落后的部落看來,因為這種傳統標志著一個女孩成長為可以結婚的女人,所以要大過法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數據顯示,在非洲及中東地區的29個國家里,已有超過1.25億女性被實施過割禮。肯尼亞針對此活動成立了專門的檢舉單位,目前正在調查50例案件。政府認為這些舉措至少能讓村民在態度上有所改變,但仍令人擔憂的是法律并不能將這根深蒂固的傳統斬草除根。
家庭暴力是一個全球性的社會現象,在肯尼亞也并不少見。平均每5名婦女中就有3個人遭受過家庭暴力,警察局幾乎每天都能接到有關家庭暴力的舉報。針對婦女的暴力行為根源在于歷史遺留下來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傳統,以及公共和私人領域在制度上對婦女的歧視。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中,沒有固定工作的女性所占比例達到60%以上,這顯示出經濟不獨立的婦女更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肯尼亞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她們沒有經濟基礎,生活上無法自力更生,不得不依靠丈夫。”肯尼亞婦女法學會主席施依洛·莫格尼強調道,“所以大部分婦女即便遭到虐待,也沒有辦法離開她們的家,因為身無分文,無法養活自己和孩子。”
自發建立避風港
這些曾受到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等傷害的肯尼亞女性不甘受辱,自發地建立了烏莫加村這個女性避風港,以逃脫悲慘的境況。它創辦至今已有26年,禁止男人居住。現在允許男性游客進來參觀,但是不能待太長的時間。只有一個名叫羅圖科伊的男人被獲準進出村莊,負責照看牲畜。他說:“看孩子、撿柴火、煮飯是女人的事情,我每天天不亮就來到村里上班,喂養牲畜。”
今年38歲的簡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得多,對當年發生的悲劇記憶猶新。那一天,她在為夫家放羊和撿柴火,遭到3名身著廓爾喀兵團制服的英國雇傭兵的襲擊。每當有人問起那段經歷,簡會撩起裙子讓人看她腿上深深的傷痕,那是被推倒在地時被石子劃破的傷口留下的。“他們對我做了可怕的事情,我感到無比屈辱,卻不敢告訴別人究竟發生了什么。因為要為抑郁的情緒和身上的傷疤做出解釋,我只好告訴婆婆自己病了。他們給我用傳統藥膏,但絲毫沒用。得知我被人強奸后,丈夫用棍子打我。我只好偷偷逃走,帶著孩子來烏莫加村生活。”她用平緩但痛苦的語調繼續說道,“我不想再結婚了,打算一直住在這里。并且供養自己的孩子上學,希望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結婚對象。”
在肯尼亞鄉村,除了強奸和家庭暴力,女性還面臨著買賣婚姻和割禮等多重迫害。為逃脫這些痛苦不堪的遭遇,不少當地女性投奔到了烏莫加村,將其作為棲身之所。
6年前,朱迪亞13歲,背著家人來到這兒生活,以便逃脫被賣到夫家的命運。“我今年19歲,變得自信健談,對未來充滿希望,從來沒有后悔過自己的選擇。”她高興地說,“我每天都微笑著醒來,因為身邊的人總是幫助和支持我。”
麥姆賽1998年剛滿11歲,父親為了幾頭牛把她賣給當年57歲的丈夫。她結婚一天后就逃走了,如今成了村子的“導游”,向來此參觀的游客介紹情況。
瑪麗16歲時被賣給一個80歲的老頭做妻子,后逃到烏莫加村。她現在34歲了,再也不想離開這個互相支持的婦女社區。的確,村里的女人都表示,在這里生活過后,很難想象再和男人一起生活。
自食其力能獨立
從外表看上去,烏莫加村和肯尼亞的其他村莊沒有什么兩樣。它四周荊棘圍繞,山羊和母雞隨處可見。茅草屋旁邊曬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在陽光下顯得格外醒目。心靈手巧的女人們坐在竹席上有說有笑,手指飛快地編制各種珠串,做些小首飾。為維持全村人的生計,她們放羊擠奶、養雞生蛋和做手工品,還把整個村莊發展成一個旅游項目,向前來參觀的游客收取象征性的門票,把珠串等小首飾當紀念品出售。村里的長者們還在1公里外的河邊谷地開設營地,為狩獵游客和環保研究人員提供食宿。
女人們自己撫養孩子,認為沒有孩子的生活不可想象。她們在村里專門開辦了一所學校,附近村莊的孩子們也能來上學。中年婦女娜古西帶著5個孩子住在村里,學到了不少實用的技能。她介紹說:“我在這里學到許多原來禁止女性嘗試的東西,能夠自己掙錢了。有游客買我制作的珠串,心里感到特別自豪。”
年長的女性還為本村和附近村莊的年輕女孩開辦培訓班,向她們傳授生活技能,告訴她們早婚早孕的危害,割禮會損害女性身心健康。“如果一個女孩過早結婚,就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母親。如果小小年紀就生孩子,會撕裂身體,大出血。”學校校長米爾卡告訴坐在四周的女孩們,“她們甚至沒法完成簡單的家務,最后只能負責照看牲畜。”
烏莫加村的女人們雖然并不富裕,但是最重要的是能自食其力,經濟上完全獨立了。她們再也不用像過去那樣依賴男人,逆來順受,生活在他們的暴力和歧視的陰影之下。在女權低下的肯尼亞,烏莫加村是婦女絕無僅有能夠表達意見和擁有應得權利的地方。
“女人在外面只能任由男人控制,不能作任何決定。而在烏莫加村,女人才擁有真正的自由,因為靠自己賺錢是快樂的。”68歲的村民塞塔倫吉瑪感嘆道,“只要烏莫加村存在,一定能繼續支持更多肯尼亞女性,讓她們從傷痛中重新站起來。”
男女平等難實現
麗貝卡·羅羅索麗是烏莫加村的創始人之一,為村莊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她18歲結婚,后靠販賣小商品維持家用。羅羅索麗目睹身邊的女性被英國雇傭兵欺凌強奸后通常選擇默默消受,感到屈辱和不公。她打抱不平,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為姐妺們發聲,強烈抗議。羅羅索麗所在部落女性地位非常低,凡事都由男性族長拍板。人們在部落議事時圍坐成一圈,里面坐的是男人,而女人只能坐在外面,沒有發言權。多年前,羅羅索麗因為試圖為女人說話而被一群男人暴打。躺在病床上的她萌發成立一個只有女性的村莊的念頭。她認為,既然社會沒有提供安全庇護的環境,那么女性就只有靠自己保護自己了。
烏莫加村雖然成了女人們的“烏托邦”,但并沒有根本改變當地男女不平等的局面。自從村子成立以來,高大強壯的羅羅索麗和家人多次遭到英國雇傭兵的武力威脅。面對著恐嚇,她沒有退縮,不言放棄。
雖然當地人20多年來逐漸接受了烏莫加村的客觀存在,但對它所倡導的男女平等主張并沒有深入認同。“這是一個只有女人居住的村子,她們沒有結婚,有些被強奸過,有些是為了逃脫買賣婚姻。”附近村莊的一位男性族長這樣介紹,“她們以為沒有男人也能過活,其實并不是這樣。”
最初到烏莫加村生活的婦女都是強奸案的受害者,她們當年在外出拾柴或打水時遭到英國士兵或廓爾喀雇傭兵輪奸。這些強奸案發生在過去30年里,案發時并沒有人受到調查或問責。2003年,村子里的一批婦女曾找到英國利-戴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與他們見面交談,希望幫忙聲張正義。
受害的婦女們聲淚俱下,向來自英國的律師講述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馬丁·戴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之一,帶領下屬收集了案發時包括警察和醫療證明等在內的原始資料。在烏莫加村里,還住著一些混血兒。他們有可能是那些強奸案的產物,因為當地幾乎沒人和白種人通婚。
“我們向英國皇家憲兵隊匯報了調查情況,然而他們認為每一樁強奸案指控的罪證都是偽造的,即使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也如此。”馬丁·戴律師說,“憲兵隊也無意為村里的混血孩子鑒定DNA,因為那30年期間,有6.5萬至10萬英國士兵在肯尼亞服役。要比對DNA完全不可行。”
馬丁·戴律師后來想要回自己提交的原始材料,希望為這些生活完全被毀了的婦女和孩子索要賠償,但遭到拒絕,憲兵隊稱這些材料全弄丟了。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