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樂敏
小雪過后,不少人為了改善體質而急于進補,反而給身體健康帶來了很多麻煩。中醫(yī)認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佳的進補季節(jié),但因每個人體質各異,不同人的進補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應該因證施膳,避免走入冬令進補的誤區(qū)。
老少不辨“蠻補”
由于人有男女之別和老少之異,因而對冬季“進補”的選擇也不盡相同。如老年人生理機能減退,大多體質虛弱,所以適當適量“進補”可增強抵抗力,有利于身體健康。然而小兒生理機能旺盛,無論是正常發(fā)育的健康兒童,還是生病尚未痊愈的患兒,都不宜“進補”。尤其是甘溫、溫熱之物,如羊肉、狗肉、鹿肉等,這些只適宜于成年人,兒童即使體質弱,也應忌食或少食,反之則有損無益。
青少年身體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應注意飲食營養(yǎng)的調(diào)節(jié)補充,一般不宜以藥物進補。
無虛盲目“求補”
某老人平時喜歡吃些補藥、補品,有一次感冒了,幾天都沒有胃口,自認為是身體虛弱,就自行服食高麗參。結果因服食過量,被送到醫(yī)院時目呆口張,面赤無神,四肢顫栗,氣息奄奄。幸虧救治及時,才轉危為安。
時下,由于媒體廣泛傳播,廣告中各種“補品”神奇、靈驗功效的宣傳往往夸大其詞,人們基于求補心,出現(xiàn)了很多無“虛”求補者。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藥品。國外對這類保健品稱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針對某一種疾病,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礎上更加強壯,只能使你的亞健康狀態(tài)恢復到正常的健康水平。世上絕無“有病治病,無病保健”的補藥。
有些人認為補品越貴越有功效,其實高價補品大多是加了一些價格昂貴的中草藥,如人參、冬蟲夏草、藏紅花、燕窩、熊掌、蜂王漿等。然而,沒有針對性的用藥,一般不會顯出特殊效果。
辨證不清“亂補”
某人長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認為自己體質差,自行服用人參、西洋參、參芪大補膏,其量又大,結果出現(xiàn)興奮、煩躁,失眠更厲害了。值得注意,這是典型的“亂補”,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為使冬季“進補”能更準確地達到預期效果,應根據(jù)人的不同體質和食物的屬性進行辨證施補。中醫(yī)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為平補、溫補和清補等類。所謂平補食物是幫助維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須的食物;溫補食物能溫陽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癥狀,從而增強體質,如陰虛內(nèi)熱的體質,多食則加重陽熱升火,出現(xiàn)咽干、齒痛、牙齦出血、便秘等癥狀;清補食物偏涼,可以清火,如陽虛偏寒體質,多食反而使體寒更甚,從而出現(xiàn)腹瀉、腹痛等癥。
因此,即使身體虛,也不能盲目“亂補”,身體虛有許多種類,每一種虛證,都有針對性的補方、補藥和食物,藥證不符,不但無效無益,反而有副作用。
藥補絕對不如食補
冬令進補的方法主要有兩種,食補和藥補。食補歷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食補安全,一般沒有不良反應,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醫(yī)學知識,容易掌握;另外食補烹飪方法多樣,燉、煮、蒸和煲湯,任憑自己的喜好,在進行滋補調(diào)養(yǎng)的同時,還可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補深受人們的喜愛。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藥補不如食補。”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食補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蔬等食物本來就是我們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補益力緩,雖也有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對于有明顯虛弱癥狀或有疾病的人,如要冬令進補,還得用力峻、效專的藥補,否則難以奏效。當然藥補的難度大,需要辨病、辨證施補,要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總的來說,藥補調(diào)整機體陰陽平衡作用較強,食補營養(yǎng)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