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俊國
龍其林,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大眾狂歡——新媒體時代網絡文化透析》。
《中國青年》:你平時在使用微信等互聯網工具時有過什么不愉快的經歷嗎?
龍其林:微信的設計初衷是加強朋友間的互動,朋友圈的設計也可以使我們了解朋友的動態,微信群也便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但在實際使用時,經常會遇到讓人尷尬的事情,比較常見的有,微信群常常演變為聊天群、八卦群,內容多以政治傳聞、娛樂八卦為多,不時還有一些心靈雞湯,但多是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或是說教味道很濃的煽情故事。
再比如,有的朋友喜歡曬娃、曬旅游或者炫富,也有的喜歡大量轉發信息。甚至,單位里的人事關系在微信中也有所體現,例如領導在朋友圈發個消息便有一群人點贊或很夸張地吹捧。即使如此,也不得不承認微信確實是當前加強聯系、結識朋友的一個非常好的工具,我不會因為不愉快的使用經歷而拒絕微信。但良好的微信生態需要遵循一些基本規則,例如不宜頻繁地發些負面情緒,注意避免泄露個人隱私,秀恩愛或曬娃要注意降低頻率,以及不轉發帶有廣告性質的微信,這需要大家共同遵守。
《中國青年》:你認為目前比較嚴重的互聯網失范現象有哪些?
龍其林:互聯網失范的現象的確比較多,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比較常見的,有詐騙、造謠、信息安全、色情、垃圾信息、負面情緒充斥、商業炒作泛濫、網絡民意被裹脅等等。現在一天不接到一兩個冒充老同學、領導或郵局的詐騙電話反而覺得有些不適應。而有些失范現象比較隱秘,例如網絡民意被利用。
許多網絡事件出來之后,起初是群情洶涌,但經過一番危機公關或上演苦情戲后,民意便會迅速瓦解。事實上,確實有些事件明顯地表現出民意被利用的癥狀,民意成為實現某些人目標的工具。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也比較隱秘,許多人不太注意得到。當然,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中國青年》:互聯網失范問題是否值得重視?為什么?
龍其林:互聯網失范問題需要區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它們之間的性質會有差別,需要采取的對策應該有所不同。有的互聯網失范問題是直接觸犯法律的,應該得到管理或嚴懲。有的互聯網失范問題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危害,例如網絡惡搞、人肉搜索等。網絡惡搞多半屬于文化范疇,是一種大眾娛樂文化的宣泄,難以產生對于社會、公眾的危害。人肉搜索雖然有侵犯個人隱私之嫌,但有關部門如果能夠及時公布相關案情、事件的進展,則不會有人肉問題的產生。說到底,有些網絡失范現象不會產生社會危害,倒是其如何醞釀、發酵的反而值得社會深思。
《中國青年》:導致互聯網出現一些失范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龍其林:首先我想表達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導致互聯網出現一些失范現象的原因不在網絡,而在于我們的社會。網絡不過是一個載體,它將來源于社會的各種情緒、信息加以匯集、傳播、醞釀,最后形成各種各樣的現象。追溯互聯網失范現象,我們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都出自現實社會,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導致了虛擬社會的問題。所以要從根本上治理網絡失范現象,還必須下大力氣從民眾生活、社會秩序、各項制度方面去改進。
其次,網絡本身也是一個特別的場域,每個人都戴著面具在互聯網上沖浪,因為缺少了現實生活中的道德約束和關注目光,許多人有可能表現出另外一種狀態,例如造謠、中傷、竊取資料、宣揚暴力、沉迷色情等等。對于這類網絡失范問題,僅僅依靠網絡公約或者民眾道德素質的提高會是一個異常緩慢的過程,這時有關部門對違反人類道德倫理、法律法規、社會輿論底線等問題應該而且也必須進行監管、處理,但政府部門必須依法依規,不能隨意處理。畢竟,權力是比較任性的,必須讓它處于受法律和民眾監督的狀態。
《中國青年》: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我們是否正在被信息洪流吞噬、消費?如何來理解這個問題?
龍其林: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我們每天都處于無數信息洪流沖擊的狀態。信息來源廣泛,有來自政府部門的、有來自商業機構的、有來自民間團體的,它們代表著各自的聲音,希望在信息化時代獲得更多的受眾,產生更加廣泛的影響力。所以它們對于民眾的爭奪只會更加激烈,可以估計未來社會的信息量會更加膨脹。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被動地應對,充當被消費的角色。事實上,面對任何來自外界的信息我們都有自己的判斷權和選擇權,即便信息充滿誘惑,只要我們能夠堅持自己的主體性,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跟風,能夠辨別出信息的真偽,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信息,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信息洪流吞噬、消費。
《中國青年》:對于政府和企業掌握、利用個人的信息和數據,你怎么看?
龍其林:就當前的形勢和條件來看,政府和企業建立個人信息和數據庫,可謂福利和風險共存。一方面,政府和企業搜集、整理和利用個人信息和數據,可以為我們提供更好,更便捷、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從長期來看是有利于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的。這是一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趨勢,我們應該適應而不是逃避。另一方面,將個人信息和數據交付給政府和企業,也存在著一定風險。政府的公信力、監管水平,企業的監管、安全能力,還不足以讓民眾高枕無憂。前段時間爆出的某些酒店因安全防范不到位,導致眾多入住顧客個人信息流失;乘坐飛機出行的民眾,不時接到自稱是航空公司工作人員打來的詐騙電話,對方能夠掌握顧客所有的身份信息,等等,都很能說明問題。
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政府和企業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安全能力,強化信息監管體系,強化服務意識,然后再推進個人信息和數據的收集,是比較符合民眾訴求的辦法。站在公民個人的角度,在互聯網日益普及的當下,樹立個人信息安全意識,做好防范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摘自《中國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