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門客
?
京津冀行政區劃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文/石門客
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北方沿海特大經貿中心,河北是承擔著資源供給、服務保障、生態承載的“腹地”,三地協同發展,各受其益,必然為河北的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
從地理位置上看,京津冀地域相連,山水相依,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僅說河北(直隸)省會所在地吧,從清順治初年建直隸省至今,作過河北(直隸)省會的城市即有:真定(正定)1次,保定3次,天津3次,北平1次,石家莊1次。也就是說,河北(直隸)省會300多年間在5個城市間先后變動過9次。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特殊的地域關系,千百年來三地行政區劃雖經歷了多次變遷,但人脈相融。遠的不說,僅從明末清初600多年來談起。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為與南京相對應,建北京于順天府,而當時北平布政使司也改稱北平行部。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北平行部遂改為京師,后又改稱北直隸。
清順治初年,改北直隸為直隸司,后改直隸省(自此有了“直隸省”這個省名),這時的省會由真定(清雍正元年改正定)遷至保定府清苑縣(當時清苑縣府在今保定市)。清嘉慶二十五年(1830年),直隸省所轄的9個府中,即有順天、天津2府。清末,直隸省下設的6個道中,也有天津道和順天、天津、朝陽府。
1913年2月,除順天府外,其他府、州都改為縣,天津府改稱天津縣。1914年,直隸省會由保定遷至天津縣(今天津市)。
天津市作為直隸(河北)省會,先后3次。第一次是1914年至1928年,時間長達15年。觀眾熟知的評劇《楊三姐告狀》,就發生在省會在天津期間的1918年。這年,直隸灤縣高狗莊(今屬灤南縣)發生了地主兼資本家子弟高占英殺害其妻楊二姐(農家貧女)的命案,二姐之妹楊三姐在縣衙告狀不準,遂到天津告狀事件,轟動全國。為何去天津告狀呢?因直隸省會在此,直隸檢察廳在此。檢察廳楊廳長秉公執法,讓楊三姐打贏了官司。
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實行省、縣兩級制,而北平、天津設為兩個特別市,劃歸中央直轄。就在這年的10月11日,河北省省會即由天津遷至北平。
1930年6月,北平特別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10月15日,省會又遷回天津。
1935年6月,省會又從天津遷回清苑縣(保定市)。從這年起,保定作為河北省省會,一直延續至1958年,凡23年之久。
1949年3月,河北幾個行政區調整,東北行政區的冀東區劃歸華北行政區;8月1日,以冀中、冀東行政區和冀南行政區大部、太行行政區一部及察哈爾省的平西、易水、建屏3個專區,組建成不同此前區劃的河北省,省會設在保定市(1948年,已析設清苑縣)。
1958年2月,天津市改為地級市,劃歸河北省,同時河北省區劃內還有一個天津地區。4月,河北省會由保定遷至天津市。
1958年3月,河北省的通縣、順義、大興、良鄉、房山5縣及通州市劃歸北京市。這年4月,撤銷通州專區后,所屬的密云、懷柔2縣劃歸承德專區,到10月,河北的平谷、密云、懷柔、延慶4縣劃歸北京市。——也就是說,北京市的9個縣(至2015底前,全部改縣建區)及1市,都是1958年從河北劃過去的。
1966年4月,河北省會從天津遷回保定市。但在保定僅1年又8個月的時間,于1968年1月,省會又由保定遷石家莊。從事地方志的專家說,全國作為省會的城市,最晚的是海南省海口市,其次就是石家莊。
1967年1月,天津市恢復為中央直轄市。一個沿海特大工業城市,在計劃經濟時代,如果沒有廣袤的農村作為依托,供應農副產品,市民的生產生活必然會受到影響。所以,1973年7月,河北省天津地區的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5縣劃歸給了天津市。
河北省天津地區的5個縣劃歸天津市后,于1967年12月天津地區撤銷建制,改名廊坊地區(1988年改廊坊市)。
說到1973年河北省的5個縣劃歸天津,筆者當年還曾經歷過學生分配去向的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1970年河北省藝術學校在石家莊建立并招生,招生原則是考生戶籍必須在河北,畢業分配原則是除省直院團留一部分外,其他畢業生回原地區分配(即“哪兒來回哪兒”)。各專業的學生3年學業結束后,1974年3月分配時遇到了新情況,有3名學生來自原天津地區寧河縣,1名來自原天津地區靜海縣,省直沒有留。可這兩個縣已于1973年7月劃歸了天津,不在河北的行政區劃,怎么“回原地”?筆者當年負責省藝校畢業生的分配工作,通過省里大專畢業生分配系統,經與寧河縣直接聯系,他們爽快地接收了本縣的3名學生;因靜海縣那名學生的母親在滄州市工作,她要去滄州,筆者又與滄州地區聯系,滄州也接收了靜海縣的那名學生。沒有驚動天津市政府職能部門,就把問題解決了。當時就想,雖然津冀區劃有別,但協調工作還是一家啊!
從上述京津冀區劃變更情況看,自清代至今,京津冀都曾作過直隸(河北)省省會,且出出進進,反復變更。至于縣級政區的變化,乃至村落在京津冀之間的調整,更為頻繁。是可謂:京津冀地域上的一體化,為三地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鋪墊了有利條件。
名村名鎮
名城名鎮名村是大地的符號,歷史的文脈,精神的家園。千百年的滄海桑田,華夏大地依然留存了眾多的名城名鎮名村,留住了歷史,留住了靈魂。2006年,本刊曾連續報道了我省10個國家級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從2014年第3期起,繼續向讀者展示燕趙大地的名村名鎮。讓我們一起出發,走進這些名村名鎮,諦聽歷史的足音,感受文脈的律動,擁抱精神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