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康春雷 馮帆
文安驛 古鎮鄉村標本探索與實踐
本刊記者 康春雷 馮帆
文安驛鎮2011年被延安市確定為市級重點示范鎮,2013年被陜西省確定為省級文化旅游名鎮。2014年開始修復和保護文安驛古鎮,該項目是全省30個重大文化項目之一,涵蓋上驛﹑下驛﹑梁家河三個村,規劃占地4平方公里,投資6億元人民幣。項目把文化復興與新型城鎮化相結合,是一個集千年“古道”驛站﹑千孔百年“窯居”建筑群落﹑千名“知青”記憶﹑一部路遙“人生”小說原型的文化旅游名鎮。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新農村建設帶著現代文明的氣息開始向古村落(遺址)保護走來。如何正確處理好古村落(遺址)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使優秀的區域文化特色得以保留和傳揚?如何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陜旅集團在文安驛古鎮保護利用項目上的所作所為給出了答案。
公元537年,即西魏大統三年,置文安郡,也就是現在的陜西延川縣文安驛鎮。從地名上這個“驛”字可以看出,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具有悠久的驛站文化。據《史記》記載,在秦代的時候,都城通往北方包頭一帶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經過文安驛。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的場所,也是官員和軍事情報人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中國的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并不多。西魏大統三年(537年),置文安郡,即為今陜西延川縣文安驛鎮,明代始設驛站,是當時重要的一站。古人云:“乾像天,天行健,故為馬”。馬代表進步,代表奮起,也代表人才,人類的歷史就是從馬背上走過來的。文安驛作為古代重要的驛站,它的驛站文化也是從馬背上開始的。
為了保護文安驛的多元文化和窯洞群落,傳承民俗文化精髓,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陜旅集團和延川縣人民政府攜手共同開發文安驛古鎮保護利用項目,該項目保持古村落原有肌理,以文安驛站為核心,以原生村民社區為延伸,以地域特色文化為魂,立足古村鎮風貌保護,著力表現千年驛站文化﹑知青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等,豐富村域產業結構,將文安驛打造為集精品住宿﹑特色餐飲﹑主題文化展示和人文體驗于一體的復合型旅游文化體驗項目。
從商代到周代近千年的漫長歲月里,陜北黃土高原一直處在動蕩之中,經過多次大的反復,最終以較為固定的形式存在了下來,也由此形成了一種多元體文化結構,是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經過長期的融合后所產生的合成文化,即為特殊的民俗文化,如高亢嘹亮的信天游﹑陜北道情,鏗鏘奔放的腰鼓,變化多端的剪紙﹑石雕等極具特色﹑豐富多樣的民風民俗,并一個個登上國際舞臺,受到萬眾矚目。
文安驛古鎮保護利用項目,通過色彩運用﹑諸多傳統勞作工具﹑生活器具的擺放以及日常生活與節慶場景的重現,結合表演與參與性活動,充分展現陜北地域文化的多彩魅力,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別樣風情。
古村落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有自己的外形和內核,有自己的精神和靈魂,是現代人無法更改也無法超越的。惟有歷史地傳承﹑有機地融匯,既注重對古村落(遺址)的活態傳承,又防止過度的開發,深厚的民俗文化積淀才能按照它自己的方式生息繁衍。文安驛古鎮保護利用項目恰恰做到了這一點。
依據保護與利用并舉的原則,在保護原有遺址﹑遺跡不被破壞的情況下,適時挖掘并充實其內涵,為文安驛古鎮的發展注入血液和靈魂。尊重歷史脈絡,延續傳統肌理,融入山形地貌,空間錯落有致,綜合考量文脈﹑地情﹑市場等諸多因素,文安驛保護利用項目將其發展定位為獨具特色的黃土風情創作及寫生基地,融于生活﹑根植本土的陜北民俗旅游基地,“外來”與“本土”滲透相融,和諧共生。文安驛的旅游開發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結合,與城鎮化結合,與現代服務業結合,與美術產業發展結合,與交通改善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與文物保護結合,設施配套﹑功能提升,實現傳統村落的有機更新,最終促進延川縣文化旅游產業升級。
此外,傳統的農村聚落,在原有肌理﹑風貌基礎上進行設施完善與景觀整治,優化鄉村社區環境;引入主題驛棧,與村民自主經營的農家樂相結合,集住宿﹑餐飲﹑文化體驗于一體;利用現代泄洪溝通過疏導溝道﹑綠化美化形成功能性與美觀性兼顧的帶狀空間。文安驛保護與利用項目很好的解決了新農村建設中涉及的移民﹑拆遷﹑就地居民化﹑離土不離鄉等問題,將成為縣域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