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術課(《技術與設計》)是新課改中的一門必修課,有別于自然科學,屬于技術教育,課程的基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實際上是要求和培養學生從技術的角度去看問題,去研究問題,去解決問題,從而形成科學的、合理的、正確的、可行的技術思想和技術的價值觀,因此該課程就是要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觀察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該課程名為“技術與設計”,教師必先“正名”,前先要給學生講解技術和設計這兩個基本概念,技術就是制造一種產品的系統知識,一項技術是關于某一領域有效的科學的全部,以及在該領域為實現公共或個體目標而解決設計問題的規則的全部。設計就是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通過某種形式傳達出來的活動過程。人類最基礎、最主要的創造活動就是造物,設計便是造物活動進行的預先計劃,任何造物活動的技術計劃和計劃過程都可以理解為設計。通過對這兩個基本概念深入簡出的講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其認識到通用技術這門課的重要價值,讓學生意識到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對待。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試驗)》明確指出:在普通高中設立技術學習模塊,既是加強和改進基礎教育中的技術教育,深入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也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決策,促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通用技術學科是新課改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學科,課程目標中明確規定了通用技術課程的課程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技術素養,賦予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通用技術科學課的設置,技術素養目標的確立,實現了普通高中課程結構歷史性的突破,對培養具備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這個目標也是這一學科老師的責任所在,因此,我們對科學技術知識的取得不僅僅局限于通用技術課程的書本上,而且廣泛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中。
通用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新學科,也是理論聯系實際最全面的學科,通用技術教學實施的進程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何取舍決定于教師對教材的領悟和學生的技術素養的高低,還有社會和學校的重視程度。作為通用技術老師,教學中應該掌握好原則,不斷設計,不斷創新,充分利用資源,整合資源,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培養既有理論又有實際才能的人才。我覺得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整合。
1、教材資源與社會資源整合。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應明確的是用教材而不是生硬地教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編寫體例、切入點、表現方式、內容選擇及圖像系統,教師只有鉆研教材,掌握標準,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才能因才施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融入自己的智慧,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設計出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的課程,充分有效地將教材激活,幫助學生把教材信息構建成自己的認識體系。同時,我們還要充分發掘社會資源,充分利用社會上可以用得上的實踐基地,參加與教學有關的進修班和社會活動,博覽群書,廣泛涉獵,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2、學生資源和環境資源整合。首先,學生之間有個性化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是我們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尊重學生對事物的獨特感受和理解的開放思維,提倡多角度、多方法去觀察和探索世界,讓學生與教師互動,成為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是重要的教學資源,這個資源不僅對本人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班級同學也有作用。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傾聽,使他們實現了知識與經驗共享,豐富了個體的情感與認識,同時其原有的知識與直接經驗也正是構建新知識能力的重要基礎。其次,課堂外在環境也是一種教學資源。我們可以利用物理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室的一些實驗儀器,幫助老師自己制作教具和學具。有了這些環境資源,教師和學生才能共同完成課堂教學目標。
3、多媒體與網絡資源的整合。及時分享他人的成功教學經驗,領悟他人獨到的教學精髓是我們教師不斷成熟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與技術和設計各種各樣的有關視頻來豐富課堂教學。特別是網絡的豐富性和便捷性,使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同行的各種資料,隨時可以交流與溝通,進行資源的共享與互補,甚至還可以把現場教學視頻的網絡傳播直接用于教學中。
4、通用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通用技術學科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等學科培養目標不同,但他們又是相關的,學科之間具備融合性。比如電器電路的設計與物理知識密切相關,完全可以和物理老師合作解決電路的設計與計算問題。機械制圖中畫三視圖,完全可以和數學老師合作進行立體形狀體積的計算,讓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達到完美的統一。
有人說通用技術不參加高考,教師不必認真教,學生也不必太認真學。我認為持這種想法的人是對教育方針缺乏正確理解,其實,通用技術課的開設是為了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社會適用型人才。我們有理由相信,學好通用技術,對其他學科是有幫助的,對于走向社會也會增加籌碼。學好通用技術與學好文化課是相輔相成的,處理好先后主次關系,就會為和諧教育和培養新一代社會實用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