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改革,是國家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舉措。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激發教育存量活力,擴大教育資源的有效供給,為受教育者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地方高校主要承擔本科人才培養任務,是我國本科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地方高校本科教學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主要是提供能滿足社會需求的有效人才培養服務。然而,地方高校通常面臨經費投入不足、獲取社會資源能力有限、辦學模式相對封閉、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成效不顯著等問題,地方高校也往往存在著辦學效率不高,人才培養模式單一、畢業生社會適應力不強等弊端。正是由于這種低效率供給,社會上一度出現“用工荒”與“就業難”并存,以及本科畢業生“回爐”的困局。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規模擴張的需求拉動轉向內涵發展的供給驅動,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這迫切需要地方高校明確自身主體地位,主動從供給側發力。
一、找準發展方略,科學確定辦學定位。地方高校應積極轉變發展觀念,根據國家人才需求戰略,全方位思考和謀劃,進一步優化自身供給定位,增強自身教育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只有明確職責分工,選擇與研究型大學、高職院校不同的發展方略,確定不同的服務定位及提供不一樣的教育“產出”,地方高校才可能贏得并拓展本科人才發展空間,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
二、調整專業結構,精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高校應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主要方向、戰略新興產業與支柱產業發展領域,設置并集中投入建設相應的學科專業。地方高校還應根據重點企業、行業、產業人才需求情況,結合學生的報考志愿、報到率、專業轉出轉入率、就業率等數據,主動完善校內教學質量監測和調控機制,建立一套靈活的學科專業設置預警、調整退出管理機制。
三、創新培養機制,大力拓展優質育人資源。如何面向市場尋找資源擴大增量、如何整合現有資源存量并發揮最大效用,將是發揮地方高校主觀能動實現增加有效供給的關鍵所在。地方高校應積極挖掘潛能,主動推進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國際合作協同育人,調動地方和企業等各方積極性,積極吸收社會資源,拓展辦學資源,聯合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地方政府合作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切實推進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研制培養方案、共同完善課程體系、共建實踐基地、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來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聚合外部資源,全程參與學校本科人才培養。
四、優化課程體系,主動對接社會用人需求。課程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要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合格人才,重要前提是提高專業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產業結構的匹配程度。地方高校必須破除理論陳舊、實踐薄弱的流弊,主動對接行業企業及崗位能力素質要求,優化理論課程設置,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地方高校還應圍繞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積極拓展課程資源,賦予學生更大地選課自主權,除了基礎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以外,學生可感覺興趣愛好和發展規劃選擇相應的課程,拓寬知識面、開闊視野、提升綜合素質。
五、強化實踐教學,著力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地方高校應加大教學投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盡可能充實實驗、實習實訓、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設計(論文)、創新創業、社會實踐等環節,為學生提供足夠多的以學業為目的實踐教學環節,并保質保量地落實完成。地方高校還應加強實驗教學教學中心、實習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實驗室和訓練中心等校內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鼓勵學生結合專業學習更多地參加自主實習實踐、科技創新及學科競賽活動,以用促學,學以致用,充分鍛煉提高創新創業和實踐動手能力。
六、提升教學能力,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本科人才培養而言,優質的教學資源關鍵是優秀的教師。地方高校強化有效本科教學的有效供給,必須從師資源頭著力加強建設。地方高校應出臺政策舉措吸引鼓勵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學上來,激勵教師真正把“良心活”做實做好;鼓勵教師對接產業企業合作項目,深入生產第一線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加強業務素質提升,推進教學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同時,要合理配置教師隊伍結構,尤其是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兼職教師人才庫,補強補齊應用型師資隊伍不足的短板。
總之,地方高校本科教學供給側改革,就是要立足于滿足社會需求和學生發展需要,把握主動、以變應變,以新應新,整合校內外資源,調整供給結構,提供豐富、多元、有效的教育教學,從而形成供給側推動的人才培養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