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廣雨(浙江省委黨校 浙江杭州 311121)
論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全球市場的視角
羅廣雨(浙江省委黨校 浙江杭州 311121)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當今資本主義的發展依然呈現出旺盛而強大的活力。然而,如何看待并分析這一現象,進而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文章通過回顧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階段,分析全球市場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后階段,全球市場的出現為全球無產階級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球無產階級的出現使得資本主義的消亡成為可能。
全球市場;資本主義;消亡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論證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兩個必然”,即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然而160多年過去了,資本主義在全世界依然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使得許多人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論斷產生了懷疑,動搖了我們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那么資本主義的生命力從哪里來?資本主義何時才會走向滅亡?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可以增強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堅定我們的共產主義信仰。毫無疑問的是,資本主義的滅亡是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本文將從全球市場的視角來論述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
所謂全球市場,指商品在世界范圍內的交換和流通,在這一過程中各國的市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而形成的市場總和。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解,全球市場是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產物,它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而產生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生產力,同時創造出與這一生產力相適應的全球市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至今大致經歷了自由資本主義﹑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發展階段,在這些發展階段中,資本主義開拓全球市場的方式呈現出諸多變化。
1、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從16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在西歐諸國興起到19世紀末,這一階段通常被認為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原來局限于地中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的貿易開始向全世界拓展。在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主要是以武力的方式開拓全球市場,他們迫使落后的﹑閉關鎖國的國家打開了國門,并與其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瘋狂的進行殖民掠奪和商品傾銷以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打破了落后國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得他們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比如,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在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也被列寧稱之為帝國主義時期。在這一時期,為了適應各國資產階級開拓全球市場的需要,資本主義生產開始走向相互依賴﹑相互結盟,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開始發揮決定性作用。列寧曾經對帝國主義時期作了一個總的概括:“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瓜分世界領土,本質上就是對全球市場的爭奪。由于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想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全球市場,就只有發動戰爭,這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根源之所在。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也被許多學者稱為“后帝國主義”時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產物,是為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進一步發展﹑應對經濟危機的深化﹑緩和各種社會矛盾的必然結果。由于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與追求,所以資本主義爭奪全球市場的方式也由此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武力壓迫為主轉變為以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手段施加壓力,跨國公司和國際資本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在市場相對穩定﹑勞動力廉價﹑消費需求旺盛﹑發展潛力巨大的國家設立公司,投入資本以賺取超額壟斷利潤,展開了對新興市場的爭奪戰。
從上文對全球市場及其發展的論述中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全球市場的開拓和發展是同時進行的,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競爭在本質上就是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全球市場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生命力之所在,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和維系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這一點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具體論證。
1、資本主義國家內部
馬克思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自身所不能克服的,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今天,資本主義依然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那是不是意味著資本主義克服了自身的基本矛盾呢?本文認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沒有消失,只是由于全球市場的開拓和發展暫時緩解和掩蓋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
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有兩個表現形式:一是個別企業生產經營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二是生產的盲目擴大的趨勢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首先,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矛盾依然存在,但是卻沒有引起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產品過剩,引發社會危機,這是因為由于全球市場的發展,商品的銷售早已超過一國的界限而在全世界范圍內流動,所以國內的過剩產品可以銷往其他的不發達國家。雖然整個社會的生產處于無政府狀態,但是企業卻可以根據全球市場的動態從事生產。其次,生產盲目擴大的趨勢與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得到了有效緩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緩解國內矛盾,將其在廣闊的全球市場中賺取的壟斷利潤用于提高國內工人的工資,以提高勞動群眾的支付能力,緩和國內的貧富分化等問題,維持社會穩定。
2、資本主義國家之間
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全球市場的過程中,先后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說明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矛盾和斗爭,斯大林也曾對此有過論述:“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爭奪市場的斗爭以及它們想把自己的競爭者淹死的愿望,實踐上是比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更為劇烈”。然而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主旋律,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并沒有再因為爭奪全球市場而爆發戰爭,仿佛矛盾都消失了,其實這些都只是暫時的,只不過是因為在現有條件下可以采用非戰爭手段來爭奪全球市場。
首先,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商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需要采用戰爭手段就可以占領全球市場。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國家獲得了解放,他們迫切要求進行國家建設,發展經濟﹑科技﹑文化事業,所以他們愿意引進外資和先進的科學技術,這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輸出商品和資本提供了有力條件。最后,由于國際分工的分化,不同的國家都擁有自己的發展優勢,各國之間需要進行交流和合作,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貿易,形成了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會輕易爆發戰爭。
1、當今全球市場的發展
今天各國對全球市場的爭奪依然激烈,可以看到的是,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人力費用越來越高﹑大氣污染嚴重﹑產業轉型升級等原因,導致一些外企工廠紛紛離開中國,前往東南亞或者印度等地區辦廠,加大了對這些地區的市場爭奪。與此同時,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顯著增強,過去我們重視的更多的是“引進來”,通過引進外資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發展經濟,而現在我們更加重視的是“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開拓全球市場,擴大發展空間。比如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簡稱“一帶一路”,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國開拓全球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體現;還有所謂的中國和美國在非洲的“爭奪戰”,也體現了當今爭奪全球市場的激烈程度。
2、未來走向
伴隨著全球市場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的剝削已經拓展到了全世界,開始出現全球壟斷。與此同時,全球無產階級也開始逐步形成,這兩點為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時代的消亡提供了可能。
(1)全球壟斷
全球市場的出現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剝削的本質,資本開始在全球剝削,形成更高的剩余價值,甚至形成全球壟斷,而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載體,是國際壟斷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們可以透過跨國公司來看當前的全球壟斷現象。據新華每日電訊報道,中國“出口手機占全球市場的比重接近八成,但巨額利潤都歸屬國外巨頭,眾多中國企業還賺不到1%的利潤”,“目前全球手機市場99%的利潤都被蘋果﹑三星兩家公司賺去”。可見,像蘋果﹑三星這樣的跨國公司己經形成了全球壟斷,在全球獲取超額壟斷利潤。
(2)全球無產階級形成
美國的貝弗里·J·西爾弗教授在他的《勞工的力量----1870年以來的工人運動與全球化》一書中主要論述了一個觀點:“資本到哪里,沖突就跟到哪里。”資本在哪里剝削,哪里就會產生反抗的無產階級。根據越南《投資報》的報道,2006年至2014年4月,越南全國發生罷工5000多起;巴西世界杯就籠罩在罷工的陰云之下;2013年非洲最大的黃金工會舉行罷工。隨著資本剝削在全世界的拓展,全球無產階級正在逐步形成,資本主義全球市場的發展生產了資本主義自身的掘墓人。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列寧.列寧專題文集 論資本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王攀,范超.手機出口10億部,利潤不足1%[N].新華每日電訊,2012-10-24.
[5]貝弗里·J·西爾弗. 勞工的力量----1870年以來的工人運動與全球化[M].張璐,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