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華(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 湖北武漢 430000 )
國內日本無條件投降問題研究綜述
段振華(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 湖北武漢 430000 )
無條件投降政策是二戰懲治戰敗國的重要原則。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投降方式問題較少爭議,而對于日本,而對于日本,學界卻有不同看法,并由此分為兩個陣營:“有條件”論者和“無條件”論者。前者認為日本保留了天皇制,獲得了寬松的戰后安排,因而是有條件的;后者認為,無條件投降結論是有邏輯依據和確鑿證據的,不容置疑。本文試就此問題進行探討,希對世界和平事業有所裨益。
日本;無條件投降;有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廣播《停戰詔書》的方式,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2日,盟國在美國海軍“密蘇里”號戰艦上舉行了受降儀式,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宣告日本軍國主義的徹底失敗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現在看來,正如日本天皇在《停戰詔書》上采用的“終戰”說法一樣,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一開始就埋下了爭議的種子。在美國主導對日戰后安排的半個多世紀以后,這種懷疑的聲音日漸清晰起來,并引發了大量的議論。中國國內對此項問題的研究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初,陳正飛的《關于日本“無條件”投降》率先打破這一沉寂,從此學術界開始了涇渭分明的“筆戰”。綜觀起來,學者們主要圍繞無條件投降的概念和實施,天皇制的存廢以及日本的戰后安排等問題展開。本文將依觀點的不同分為三個部分,接下來一一論述。
所謂“不涉及判斷的觀點”,是指文章內容本身圍繞日本無條件投降問題進行,但最終結論與日本是否無條件投降無關或不直接相關。這類文章在35年的學術爭鳴中只屬于小部分,在筆者收集的全部52篇論文中只包含有6篇。它們可以又可以分為三類:
1.分析闡明羅斯福總統與無條件投降原則的關系問題。高建國在《論羅斯福的無條件投降原則》中指出,羅斯福總統首先提出無條件投降原則,英國﹑蘇聯等主要盟國雖贊成其基本精神但各自保留不同的看法,蘇聯甚至曾試圖向美英了解無條件投降的具體內容,羅斯福和丘吉爾卻拒絕給予明確回復。輿論也普遍認為“無條件投降”原則是一個敗筆,它將延長戰爭的時間和加劇戰爭的殘酷性。但在最后,作者還是充分肯定了此項原則的歷史作用,并辯解道:(一)“無條件”并不是絕對的;(二)軸心國的無條件投降,并不意味著同盟國可以無條件地為所欲為;(三)無條件投降原則要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相應作出修改,要根據具體情況而變通執行[1]。
熊偉民在《羅斯福與無條件投降》一文中,首先澄清了羅斯福所謂“輕率”提出無條件投降的歷史誤會,指出該原則形成有其復雜的客觀背景。其次明確提出無條件投降原則有兩層意思:第一,“不談判”規則,即不允許敵人討價還價;第二,“不承認”或“真空”規則,即戰敗國在過渡期間的權力由戰勝國所任命的軍政府執行[2]。最后,他認為,無條件投降原則對德國的投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無條件投降新論》中,趙曉蘭認為“無條件投降”的內涵主要體現在:第一,建構了同盟國對軸心國處理的基本框架;第二,成為反法西斯聯盟事實上的盟約,聯盟在這一原則指導下進行戰爭。同時,由羅斯福搶先提出這一原則,使美國搶占了同盟國內部的戰略制高點,為美國的國際地位打下了政治基礎[]。
2.探討日本投降方式的問題。趙文亮在《是有條件投降,還是無條件投降?--近二十年研究綜述》中,總體呈現了學者們圍繞“無條件投降原則的內涵”﹑“無條件投降原則的作用”﹑“日本投降是否附加有條件”以及“日本有條件投降的利弊”等問題爭鳴的景象[4]。李恒在《不能忽視的區別評--〈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關于日本投降的記述》中,言簡意賅地指出:“日本兩次乞降照會,一為有條件,二為無條件[5]。這一區別是不能忽略不記的。”從趙文亮的研究可以看出,學界對日本的投降方式有很大的爭議,始終沒有定論。李恒則看到了日本兩次乞降照會的不同,顯示日本的精心算計和不老實態度。日本提出保留國體的主張是布局于將來的,但繼任的杜魯門總統并沒有改變其前任的“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的思想主張,頂住了壓力。
3.追溯“無條件投降”政策由來的問題。陳海宏﹑李強在二人合寫的《“無條件投降”的提出者格蘭特及其軍事思想》中,回顧了美國內戰時期的杰出統帥尤利西斯·格蘭特的光輝事跡,指出他的偉大貢獻之一是發展了林肯的總體戰略,提出了“無條件投降”的基本原則。面對南方叛軍的談判停火要求,格蘭特第一次清晰地提出了無條件投降原則,即“除了立即無條件投降外,不接受其他任何條件”[6]。這為羅斯福提出無條件投降原則奠定了基礎,成為解決世界性政治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
根據對現有論文觀點的整理,我們發現:認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觀點僅僅只是稍多于認為其有條件投降的觀點。在全部52篇論文中,認為無條件投降的觀點占到24篇,認為有條件投降的有22篇。在無條件投降的觀點中,我們又可以細分為三個方面,它們分別是:
1.在對日本投降始末的全程回顧中自然引出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和結果,但并不側重于對無條件投降政策的細致解讀和闡釋,這類學者包括丁忠林﹑寒放﹑翁樹杰等。丁忠林在《日本戰時內閣接受無條件投降時的和戰之爭》中,詳細介紹了日本國內在《波茨坦公告》發表后的政局發展情況,反映了日本對錯誤路線的頑固堅持,對侵略戰爭的不悔悟﹑不反省,始終包藏禍心[7]。寒放從世界大格局角度出發,分析了盟國的“先歐后亞”戰略,并對太平洋戰爭進行了全程回顧[8]。翁樹杰的《“太陽神國”的落日》四部曲,共十個小節,對日本投降始末進行了全程“放映”,呈現了日本投降的具體過程[9]。卜息在《日本無條件投降密聞》一文中,揭露了日本好戰分子對無條件投降政策的敵視,反映和平的來之不易。在李恒的兩篇文章中,他一方面指出了日本天皇的“八·一五”終戰詔書和“九·二”投降通告的本質不同,另一方面也解釋了國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共同將九月三日確立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問題[10]。倪學德和趙佳楹分別從德意日投降情況比較和蘇日外交暗戰的角度佐證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事實,充實了該問題研究的層次性[11][12]。
二是分析無條件投降的含義﹑實施情況以及對日問題的國際文件,用鐵一般的事實和嚴密的邏輯維護了二戰戰后日本是無條件投降的這一歷史結論。從含義上看,陳本善指出,盟國早已一致認為無條件投降應包含以下三個原則:(一)各盟國須將戰爭進行到敵國無條件投降為止,為此保證使用全部軍事及經濟資源,不單獨停戰及媾和;(二)其目的在于打敗及永久根除軍國主義及法西斯主義,不僅迫使敵國無條件投降,進而要占領并管制敵國,實行非軍國主義化和民主化,保證敵國永不再擾亂世界和平;(三)投降條款須由盟國共同達成,加諸敵國,不準其破壞。并在其后有曉諭日本的具體條款[13]。周軍則在《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無條件投降”政策的探討》一文中認為,從辯證邏輯分析,無條件本身就是條件,所以無條件投降政策在這個意義上是不存在的,因而必須從形式邏輯的內涵出發分析[14]。由于美國沒有接受日本關于國體的諒解備忘錄,以形式邏輯分析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也是可以證實的。
孫鳳山和王涓等人認為,無條件投降的含義是明確的,這見諸羅斯福﹑丘吉爾﹑杜魯門等人的文告。它應該包含以下內容:其一,軸心國投降不得以任何條件為前提,即盟國在受降時不受任何條約和義務的約束;其二,戰勝國不侵犯戰敗國人民“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其三,它排斥一切危害和平的政治﹑經濟﹑軍事內容。[15][16]根據這些原則性來判斷日本投降有條件與否,“有條件”投降的說法顯然是不能成立的。邱維驥對無條件投降問題研究較為深入,結論影響很大。在與李春文合寫的《究竟什么是無條件投降》一文中,邱氏認為:無條件投降應是“單無條件”而不是“雙無條件”。“單無條件”是指戰勝國有條件地受降,戰敗者無附加條件地投降。凡是持“日本是無條件投降”觀點的論者,都堅持“單無條件”論。“雙無條件”是指戰爭勝敗雙方都不預先提出任何條件的投降。凡是持“日本是有條件投降”觀點的論者,也都是“雙無條件”論者[17]。
從實施情況上看,天皇制的存廢和日本戰后的國際安排是主要內容,其中天皇制的存廢是爭論的焦點問題。無條件投降觀點的擁護者認為天皇制并不在無條件投降政策的具體安排中,也不是盟國同意日本投降的先決條件。周軍在文章中詳細論述了這一點。陳本善﹑孫鳳山﹑王涓等人認為,保留天皇制是日本方面的談判底線,所以在給盟國的電文中多次強調“保證國體不變更”這一所謂“諒解備忘錄”。但是以美國為首的盟國方面堅守了原則,杜魯門總統拒絕了日本的要求,并在日本投降之后對公眾聲明,確信“日本的投降毫無保留”。關于對日問題的確實證據方面,邱維驥在《二戰鐵案—日本無條件投降—駁“日本是有條件投降”之說》[18]一文中有內容翔實﹑考證嚴密的論述,他把所有文件﹑檔案分成A﹑B兩類史料,以批駁延華的《日本是有條件投降,而不是“無條件投降”》[19]一文的方式展開。全文駁斥了延文的四個分論點:“習慣提法”論﹑“軍國分離”論﹑“同盟國同意保留天皇制度”論﹑“放棄”論。“習慣提法”論認為敗降或投降才反映日本投降的真實情況,而不是無條件投降,邱文認為這不符合盟國的各項聲明和文件,沒有事實依據。“軍國分離”論認為日本的投降是軍隊投降,而不是國家投降。“同盟國同意保留天皇制度”論則認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同意保留天皇制度,沒有對日本進行徹底改造。“放棄”論認為杜魯門放棄了羅斯福的無條件投降政策,而筆者認為這是以后證前,以美國的戰后政策演變為依據,不符合邏輯常識。
三是媒體的報道和個人的回憶文章。衛元理在《驚心動魄的歷史記錄--四十年前新華社關于日本投降的報道》[20]一文中,從共產黨的角度講述了當時的媒體報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全過程,讓人再次感受到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帶給中國人的震撼和感動。相比而言,路一的日記《50年前的一篇日記-日本無條件投降了》[21]則讓人心生疑慮,他記載說,“新華社延安急電:美國新聞處舊金山10日電,據合眾社本晚接轉東京廣播,日本政府接受促其無條件投降之波茨坦宣言,唯一要求,保留日本天皇。”其實這是一個誤會,盟國方面并沒有接受日本的這一附加要求,重慶和延安方面只是提前五天收到了日本準備投降的消息。70年后,重慶日報的匡麗娜在《重慶五天前就知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22]一文中,也再次佐證了這一點。
另外,馮英子在《日本在“無條件投降”的背后》[23]重申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的結論,并從日本國內的現狀出發提出捍衛二戰成果,警惕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張。黃革新的《對蘇外交失敗與日本無條件投降》[24]和李藍江的《淺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25]兩篇文章,分別從各自角度論述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歷史原因。
1980年,陳正飛的《關于日本“無條件”投降》[26]一文首次公開質疑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結論,隨后這一爭論迅速擴大,一直延續至今天。每到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整十年紀念時,這一問題總會被人們反復提起,輿論也會進行熱烈討論。根據筆者對過去35年的結論的整理,有條件投降的觀點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對比羅斯福和杜魯門的無條件投降政策,杜魯門背叛了他的前任的思想主張,對無條件投降原則進行了修正;二是在日本尋求議和的過程中,美國認可了日方的保留意見,雙方是有條件的媾和;三是從實施現狀來看,日本在戰后取得了迥異于德意的政治安排,處置寬松,甚至成為了美國的政治棋子。
徐康明是有條件投降論的有力辯護者,他先后用了四篇文章來說明這一問題。僅以《羅斯福與無條件投降政策》一文為例。他寫到,“當決定性時刻到來的時候,杜魯門不再追隨羅斯福對德國實行的政策,而是同日本天皇談妥了條件,并利用天皇的權力為占領和管理日本提供方便。”[27],認為杜魯門根據現實情況的需要,間接承認了日方的保留意見,是對羅斯福政策的背叛。談艷萍《從〈波茨坦公告〉的策劃看日本是有條件投降還是無條件投降》中認為,杜魯門在對德勝利日(5月8日)發表對日聲明,要求日本武裝力量無條件投降,并對“無條件投降”這個概念的含義作出了限制,使它僅僅針對日本軍隊,而不是針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全部國家機器。這是含蓄地向日本統治集團暗示:只要他們向美國投降,美國準備放寬條件,適當照顧他們的利益[28]。海潮也認為,美國的“八·一二”廣播實際背離了《波茨坦公告》的基本規定,因為他隱含了保留日皇的信息[29]。
回顧日本向盟國納降的全過程,我們不難發現:日本一直在討價還價,即使在盟國態度強硬的情況下,日本仍然提出了“保留國體”的所謂諒解備忘錄。沙鳳超《對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再認識》中認為,隨著局勢的發展,日美實際達成了某種默契,“八·一二”廣播的回復即是明證[30]。1945年8月11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貝爾納斯代表中﹑美﹑蘇﹑英四國政府對日本乞降照會答復:“關于日本政府來電接受波茨坦公告之條款所具有的下列陳述,即茲‘諒解為上述宣言并不包含變更天皇統治國家大權的要求’吾人所采取的立場如下:自投降之時刻起,日本天皇及日本政府統治國家之權力,即須聽命于盟國最高司令官”。意為美國繼續承認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權力,只是他們都從屬于盟軍最高司令。徐康明在《意德日三國投降情況比較—四論日本的有條件投降及其影響》一文中,也認為日美達成了默契,日本天皇在之后的“八·一七”《軍人敕語》中還號召日本軍人忍辱負重,保存國家永遠之基礎[31]。
對于日本有條件投降的觀點,有人認為戰后安排也是不能忽視的方面。李華在《美日媾和與日本“有條件投降”》一文中說,“日本投降過程中,從要求日本投降政策的轉變,到戰后對日本的處置,包括天皇制的保留﹑戰犯審判﹑戰爭賠償和對日軍事占領等問題看同盟國都未能堅持其一貫的無條件投降政策,日本的投降實際是有條件的。”[32]美國在戰后有傾向的政治安排確實引起了人們對無條件投降政策的懷疑,這也是該問題引起廣泛議論的導火索。黎秀石認為,日本在戰后已經成為了美國全球政策的棋子,其危害是巨大的。這幾乎成為了有條件論者的一致擔憂。鄭毅在《日本“無條件投降論”質疑》中指出,日本問題發展到今天,都是70年前的投降方式帶來的[33]。沙鳳超認為,美國的縱容是二戰以后的新綏靖主義,它帶來了惡果。
還有,楊秀云在《日本有條件投降為什么能夠得逞》中認為,蔣介石堅持要日本人民自決政治前途也是日本有條件投降的重要原因,不僅認同日本是有條件投降結論,還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這是一個重要角度,值得注意[34]。
總體上,學術界對無條件投降問題的爭議頗大,邱維驥和徐康明是雙方陣營的主將,前者是無條件投降論者,后者是有條件投降論者。認定日本是無條件投降的主要觀點是:(一)從概念和邏輯上看,無條件本身就是條件,只要戰敗方無條件接受即可,它是一種單無概念;(二)日本雖然提出了有條件媾和,但是被盟國方面一致毫無保留地拒絕了,日本只是在玩文字游戲;(三)雖然戰后日本保留了天皇制度,并獲得了寬大處理,但是日本是無條件投降的結論有國際法依據的,是無可辯駁的,我們不能以后證前﹑偷換概念。
認定日本有條件投降的觀點認為:(一)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動,美國改變了對日本的先前態度,不再堅持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二)日本始終沒有放棄保存國體的努力,這在議和中得到默許,在戰后得到證實;(三)美方的“八·一二”廣播回復不僅默認了天皇制的繼續存在,還將國家投降偷換成了軍隊投降,是對《波茨坦公告》的背離;(四)美國對日本的戰后安排處處體現著寬大,對軍國主義的清除不夠徹底,這給世界和平留下了隱患。
對于國內日本無條件投降問題的討論,仔細分析可以知道:日本是否是無條件投降從來不是爭論的本來目的,爭論的實質是中國的戰勝國地位名不副實,中國不滿意自己在二戰以來所遭受的國際境遇和被認定的國際地位。有條件投降的觀點之所以出現,是二戰以后的世界政局變化造成的,歸根結底來源于提前上演的美蘇爭霸。日本的處置不徹底是美國一手造成的,這一點盟國各主要方面都難以否認。具體說,蘇聯由于實力不濟放棄了爭論,中國則深陷于國內問題而自顧不暇,英國人早就失去了世界政治的主導權,而一味追隨美國的政策。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分裂亦然。兩次世界大戰,中國在實質上都遭受了非戰勝國的待遇,今天我們討論日本無條件投降問題,不應該只滿足于澄清事實,更應該反思歷史教訓。
[1]高建國,論羅斯福的無條件投降原則[J]·齊魯學刊,1982(5)·
[2]熊偉民,羅斯福與無條件投降[J]·益陽師專學報,1995(1)·
[3]趙曉蘭,無條件投降新論[J]·浙江師大學報,1999(1)·
[4]趙文亮,是有條件投降,還是無條件投降?--近二十年研究綜述[J]·許昌學院學報,2005(11)·
[5]李恒,不能忽視的區別——評《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關于日本投降的記述[J]·中共黨史研究,2013(2)·
[6]陳海宏、李強,“無條件投降”的提出者格蘭特及其軍事思想[J]·理論學刊,2009(12)·
[7]丁忠林,日本戰時內閣接受無條件投降時的和戰之爭[J]·歷史教學問題,1986(3)·
[8]寒放,日本無條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J]·世界知識,1995(9)·
[9]翁樹杰,“太陽神國”的落日[J]·福建黨史月刊,1995(1、2、3)·
[10]卜息,日本無條件投降密聞[J]·檔案時空(史料版),2006(3)·
[11]倪學德,二戰時期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條款的制定和實施[J]·歷史教學(高校版),2007(9)·
[12]趙佳楹,1945,日本防空洞御前會議決定無條件投降[J]·世界知識,2012(12)·
[13]陳本善,關于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問題[J]·現代日本經濟,1990(10)·
[14]周軍,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無條件投降”政策的探討[J]·軍事歷史,1992(7)·
[15]孫鳳山,日本“有條件投降”質疑[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8)·
[16]王涓、姚靈忠、趙華,日本是“有條件投降”嗎?[J]·濰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9)·
[17]邱維驥、李春文,究竟什么是無條件投降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
[18]邱維驥,二戰鐵案—日本無條件投降—駁“日本是有條件投降”之說[J]·歷史教學,2003(3)·
[19]延華,日本是有條件投降而不是“無條件投降”[J]·歷史教學,1995(6)·
[20]衛元理,驚心動魄的歷史記錄--四十年前新華社關于日本投降的報道[J]·新聞業務,1985(9)·
[21]路一,50年前的一篇日記-日本無條件投降了[J]·長城,1995(5)·
[22]匡麗娜,重慶五天前就知道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N]·重慶日報,2014(8)·
[23]馮英子,日本在“無條件投降”的背后[J]·世紀,1995(7)·
[24]黃革新,對蘇外交失敗與日本無條件投降[J]·日本研究,1996(3)·
[25]李藍江,淺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J]·思想戰線,2008(6)·
[26]陳正飛·關于日本無條件投降[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8)·
[27]徐康明,羅斯福與無條件投降政策[J]·思想戰線,1984(8)·
[28]談艷萍,從《波茨坦公告》的策劃看日本是有條件投降還是無條件投降[J]·九江師專學報,1995(8)·
[29]海潮,日本當年真是無條件投降嗎?[J]文史博覽,2005(6)·
[30]沙鳳超,對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再認識[J]·山東教育(中學刊),2005(8)·
[31]徐康明,意德日三國投降情況比較—四論日本的有條件投降及其影響[C]·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下卷),2005(8)·
[32]李華,美日媾和與日本“有條件投降”[J]·軍事歷史研究,2005(9)·
[33]鄭毅,日本“無條件投降論”質疑[J]·外國問題研究,1994(6)·
[34]4楊秀云,日本有條件投降為什么能夠得逞[J]·滄桑,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