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朔 臺灣政論家
有錢人的花錢行善,乃是個學習及發展的過程。
古代社會,國家的治理功能并不完全,有錢人的財富多半是不動產的土地莊園,現金不多,而且古代的寺廟教會乃是唯一的慈善機構,人們相信捐錢給寺廟教會行善,就是神和上帝看得到的好事,好心會有神的好報。捐錢行善符合了宗教的許愿報應功能。因此古代社會的捐錢行善,主要都是透過宗教組織而為,寺廟教會也多半扮演著施粥施衣的社會救濟角色。
而到了現代,國家的救災濟貧功能逐漸正?;?,已犯不著由人們捐錢來辦,而且現代工商業發達,富人已擁有大量可流動的財富,于是富人的捐錢行善,就成了獨立于寺廟教會的單獨角色。國家發生重大的天災,政府應該動用資源來救助,社會有什么不幸,政府應該循它的救濟體系來做社會救濟。這些工作都不必有錢人來介入。那么,有錢的富人,他們如果有好心,這種好心應如何發揮?
于是我們就應注意到19世紀產生了一種新的“博愛人道主義”(philanthrorism)開始崛起。博愛人道主義乃是為富人行善而形成的一種新的說法。

插圖/ 茶茶
世界第一個博愛人道主義的大富翁,乃是19世紀的皮波底(George Peabody),他是美國麻省丹佛市人。他出身貧寒,做過農夫及皮革工人,但他聰明能干,后來靠股票而成了百萬富豪,相當于現在的億萬富豪。他致富后,慈善的手筆非常土豪,經常帶著一大堆現金,到鄉下旅行,看到窮苦地區就拼命撒錢濟貧。后來他可能聽了別人建議,遂開始捐錢辦學。耶魯大學的自然史博物館即他捐建,美國第一所巴的摩爾音樂學院也是他捐建。大富翁捐錢辦學,從他開始!
1936年,美國前代學者杜德曼(Eduard C.Lindeman)出版了一本專門著作《財富與文化》,那是研究博愛人道主義的經典著作,后來該書于1988年重印。我花了一點心思,買到了它的重印本。那本著作里,對20世紀初期美國大富人相繼成立各種基金會作了相當實證的研究。書中指出,當時的富人,對富人行善有很深的自覺,富人認為他們不應去和政府競爭,政府應做的事,就讓政府去做。一般人零碎捐錢,教會去做的救助型慈善,他們也不應搶著去做。富翁應該做的,乃是政府與教會沒有去做的工作,因此富人的博愛人道,遂集中在政府和教會沒有做的工作,那就是超國家的長遠工作,例如科學研究,醫學的研究,先驅性的教育,以及文化的普及等方面。于是遂形成了舉世最獨特的富人扮演著領導未來的先驅先行角色的模式:
(一)富人成立基金會,基金會的董事,主要都是找各行各業具有未來視野的精英分子參與,集中在興辦科學和醫學教育等未來的教育和研究等工作方面,于是富人成了未來國家的方向引導者的角色遂告確立。
(二)富人關切文化的推廣角色,文化乃是全民素質提升的重要工作,尤其是先驅性的實驗教育,范圍無所不包,政府對此都力有未逮,它只能由大富人負起責任。
(三)富人應該關心全球性的大問題,例如和平人道問題,人類的醫病問題,國際的交往問題等。當世界上的這些問題受到關切,世界才會變得更好。
因此,從19世紀中后期開始,博愛人道主義遂快速發展,形成了美國獨特的富人文化。大富人如卡耐基捐圖書館幾百個到全國,如洛克菲勒興辦醫學研究等都是范例。有錢人靠著這些工作而名留后世,美國也因此變得不同。
中國發展較遲,以前并沒有富人,近年來富人才告出現,所以富人應該做什么事,乃是中國的新生問題,美國人的經驗,中國的富人可以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