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從來都處于主流地位。在農耕文明中,知識分子只有附著于皇權,才能將所學經世致用,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與全球洶涌澎湃的互聯互通技術,給人類文明帶來顛覆性沖擊。千萬人國考的浪潮,其實遮掩不住“90后”價值觀的多元化。在這樣時代背景下,說吳奇凌辭官是異類,毋寧說他背棄了官本位的擁躉者,而成為順應時代與內心的先知先覺者。
—沈治鵬(讀第3期《向辭官者吳奇凌敬禮》)
在“觀望文化”慢慢侵入社會文化中時,隨著觀望的消極沉悶、被動和彷徨仿佛占據了人們生活的全過程。這不禁讓我想起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形象,這“看”往往隱藏著巨大的精神暴力欲望,“看客”們既想在觀望中獨善其身,也藏著成為矛盾沖突強者的愿望。這與現實社會中,通過“工作”這個中介,影響人們做出觀望選擇有異同。我們必須反思,現在的觀望,是無力于個體生活以外的社會發展,還是對人生的再思考、再出發。
—陳賢芝(讀第4期《朱善杰:重繪中國人的生活圖景》)
沒有想到,我國還有像夏昆這樣的“高中”語文老師。之所以強調“高中”階段,是因為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小學和初中已經不像多年前那樣僵化,不少學校都為孩子們營造著更豐富、愉快的學習生活。但是高中階段,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大部分的家長、老師乃至學生,目標都是功利地去追求分數。夏老師以如此溫柔動人的手法傳授中文的美妙,又在潛移默化中鼓勵著學生的成長,令人敬佩。
—陸賓(讀第4期《年少如能逢夏昆》)
筆者一位學中文的朋友最近面試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老板對她很是滿意,但毫無金融投資背景的她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有些擔心,但老板卻說了一通和本文類似的觀點:類似于中文的文科專業歸根結底學的是了解人本身,而金融投資作為社會科學,本質仍是研究人的學問,所以兩者是相通的,而專業知識,以她的學歷和經歷完全可以自學掌握。誠然,在“文學青年”逐漸變為唯貶義詞的當今,其優勢與競爭力卻也被日益發現并得到重視。擁有多元化的文科思維,加上果斷明智的行動力,文科生完全可以打破專業的藩籬,在新領域闖出一片天地。
—天天天藍(讀第4期《“文青”索羅斯給年輕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