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彥娟 何海燕 賈京鵬


無障礙環境(英文:Barrier Free Environment或Accessible Environment),翻譯自英文,意思為一個可以讓人通行無阻,而且易于接近及到達的理想環境,包括物質環境、信息和交流的無障礙。物質環境無障礙主要是要求:城市道、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建設應方便各類殘疾人通行和使用,如城市道路應滿足坐輪椅者、拄拐杖者通行和方便視力殘疾者通行,建筑物應考慮出入口、地面、電梯、扶手、廁所、房間、柜臺等設置殘疾人可使用的相應設施和方便殘疾人通行等。信息和交流的無障礙主要是要求:公共傳媒應使聽力言語和視力殘疾者能夠無障礙地獲得信息,進行交流,如影視作品、電視節目的字幕和解說,電視手語,盲人有聲讀物等。
1 關于美國蓋勞德特大學
蓋勞德特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文中簡稱GU)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校園面積99英畝,是一所專門為聾和重聽者設置本科碩士及博士課程的大學。作為一所私立的,擁有國家財政撥款的多元目標的教學機構和研究中心,該大學也為聾、重聽、及健聽者設置學術研究和公共服務。130多年以來,蓋勞德特大學已成為一所學術機構,一個文化中心和聾人能力的象征,這里成為一個集教學、研究、學習及服務于一體面向全世界的聾人“樂園”。
該校創建于1856年,由慈善家,曾任郵政大臣的艾默斯·肯多爾捐出了他在華盛頓DC東北位置的兩英畝地產和一幢房子,建立了一所聾校。艾默斯·肯多爾聘任托馬斯·霍普金斯·蓋勞德特(美國第一所聾校的創辦人)的兒子愛德華·米勒·蓋勞德特,作為學校的第一位負責人。1864年,亞伯拉罕·林肯簽署法案批準蓋勞德特大學學位授予權。三十年后,1894年,在校友會的要求下,學校以托馬斯·霍普金斯·蓋勞德特的名字命名為加勞德特學院。1986年里根總統簽署的聾人教育法案中準許了其大學的地位。1988年,在學生領導的“推選聾人校長”抗議運動的影響下,學校董事會任命I·金·喬丹博士為蓋勞德特大學第一任聾人校長。多位美國總統曾視察過蓋勞德特大學,如羅斯福總統、約翰遜總統、卡特總統、克林頓總統等。克林頓總統被該校授予法學名譽博士學位。
現在,將近兩千名學生在藝術及科學學院、交流學校、教育及人文學院和學校管理學院的50多個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中進行學習。共有教職工228人,其中34%為聾人或重聽人。該校及其全體員工在發展的過程中愈來愈明確如何滿足學生們的需要,他們可為來自美國及全世界的聽力殘疾學生提供所需的高等教育。
2 聽障人教學空間設計師的觀點和應用
Mr. Hansel Bauman是美國著名的“聽力殘疾人校園空間”設計師,設計了GU的部分校園和教學環境,針對聽力殘疾人的特點在設計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幾個觀點:
2.1 空間(距離)要素
為聽力殘疾人服務使用的空間距離要較為普通人的要更大和寬,因為聽力殘疾人只能依靠視覺來觀察周圍和信息,例如在通道設計時,普通的為2人通行的通道最小為1200毫米,為聽力殘疾人就要在此基礎上增加尺寸。
教室空間一般情況下都是以有黑板這一邊為長方形的寬邊,而長邊作為教室的進深方向,而GU的教室設計大多是進深尺寸短,看起來更寬敞的接近于方形的空間,這樣的尺度關系是為了方便課堂上的手語溝通,桌椅會圍繞黑板方向呈U型擺放,所以不需要進深過大的空間。
2.2 空間(聾人無障礙)要素
空間要盡可能的體現出通透性和可視性。為聽力殘疾人群服務的空間盡量避免出現過多的空間隔斷,尤其是校園的教學環境中的空間設計中隔斷墻體要考慮設置埡口,盡量采用承重柱來替代承重墻,以保證視覺通透。
基于視覺隔斷的多空間功能分割。該設計根據聽力殘疾人以視覺為主的認識特征,將各活動區域以高于視平線的隔斷方式進行劃分。從圖1中可以看到,每個活動區域的面積并不大,但是由于聽力殘疾人并不會被相鄰區域中產生的聲音所干擾,該設計即實現了有效的活動區域分離,又很好地做到了空間的高效利用。
而在開放式空間和通道空間中,所要獲得的效果確是要最大程度的通透,為聽不到聲音的人們方便觀察來自不同方向的信息。從圖2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從縱向的走廊走向橫向的走廊,還是從橫向的走廊走向縱向的走廊,人們總能“看到”各個角度的情況。在GU的教學樓中,室內空間多采用弧線設計來替代90°角的轉折處理,這樣一來,聽力殘疾人就不會因為缺乏聽覺能力而無法對后者空間中的運動體進行認知,可以避免來自兩個方向聽力殘疾人由于聽不到對方的腳步聲,發生身體碰撞的現象發生。
2.3 采用具有反光的建筑裝飾材料
考慮聽力殘疾人依靠視覺感知環境的特點,解決聽力殘疾人如何可以感受到身后(視力觀察不到的角度)的情況,在室內裝修的立面可以利用具有反光特性的裝修材料,例如:玻璃、玻璃磚、不銹鋼、鏡面等材料,由于聽力殘疾人多年養成的習慣,對影像和光影微妙的變化都會做出反映,更方便他們感受到周圍的信息。
2.4 燈光和色彩
大多數人們存在一個認識上的誤區,會認為聽力殘疾人的眼睛特好用,其實不然,因為他們感知外界信息主要依靠視覺,就認為他們視覺特別好,這個觀點是不準確的,由于聽力殘疾人每天都需要利用眼睛感受信息,所以他們的眼睛較之健聽人更容易感到疲勞,所以在設計時要考慮這一點,在燈光和色彩的使用上要減輕由于設計不當加重帶給聽力殘疾人的視覺疲勞感。
色彩使用要盡量采用便于識別的、對比清晰的、便于視覺分辨的設計。避免“利普曼效果”,利普曼(Liebmann,1927)發現:如果內外兩領域的明度差相似,只是色相不同時,不易產生圖和地(背景)分化,形也不易理解,稱為利普曼效果(Liebmann effect)。例如紅和綠色的明度值接近,當這兩個顏色在搭配使用時,就會出現利普曼效果,也就會出現信息不易分辨的情況。
所以為了使聽力殘疾人更容易辨識環境以及其他文字或者圖形信息,要盡量選擇色彩屬性(明度、純度和色相)對比較強的色彩搭配,可以形成較好誘目性和分辨性的效果。
燈光要考慮自然光和人造光的結合,避免強烈的光線造成視覺盲點和刺激眼睛,柔和的光照在保證有效光照環境的同時,也不會造成對眼睛本身的刺激和傷害。
閃爍的燈光成為有效的提示手段,教室中上課下課的鈴聲被頻閃的提示燈替代,而宿舍的門鈴也變為閃爍的燈。在這里屏蔽了聽覺,開啟了視覺模式,在此學習生活的聽力殘疾學生感受到的是真正的無障礙體驗。
2.5 震動
目前我國根據聽力殘疾人的聽力障礙程度分為四級,其中一級最重,四級最輕。對于聽力殘疾四級相關描述如下:“聽力殘疾四級:聽覺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中度損傷,較好耳平均聽力損失在41-60dBHL(dB分貝)之間,在無助聽設備幫助下,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動上輕度受限,在參與社會生活方面存在輕度障礙。”
一般情況下在26分貝左右及以下的聲響聽力殘疾人群基本上就聽不到,聲音雖然聽不到但是聽力障礙人可以通過感知能力來感受伴隨聲響的震動,利用聽力殘疾人的可以感知震動來傳遞信息成為一種不錯的方法。例如:教室中的可震動的木地板可以成為替代聲音成為很好的信息源,跺腳引發的地板震動可以快速引起所有人的關注。
震動也被當作一種交流方式在聽力殘疾人教學空間中被有效利用。
3 結論
蓋勞德特大學一直是高等特殊教育特別是聽力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先導,在這里不僅擁有最著名的聽力殘疾人教育專家和先進的教學設備條件,更有對聽力殘疾人最人性的關愛,通過對蓋勞德特大學校園教學環境的考查,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從聽力殘疾人的生理特點和角度設計空間,從色彩搭配設計入手,保護聽力殘疾人重要的接受信息器官——眼睛,同時利用科學的配色方法和設計更好地為聽力殘疾朋友服務。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