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加佳
20世紀70年代美國臨床心理學家Fredenberger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在研究中發現:護士作為服務于人群的職業群體,容易在工作中逐漸出現自卑、漠然、厭惡工作、冷淡等表現,并導致工作效率下降、缺勤和離職的傾向增加。針對這一現象他們提出工作倦怠(Job Burnout),并作為專有名詞引入科學文獻[1]。工作倦怠又叫職業性疲潰、心身耗竭綜合癥、工作疲潰感等。Maslach[2]認為工作倦怠是人們在長期的工作中產生的與個人壓力有關的情緒耗竭、非人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癥狀,Maslach的三維度理論在工作倦怠研究領域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地位。
在工作倦怠感的研究領域,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但無論其形式如何,其定義均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EE)、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 DP)和個人成就感低(Personal Accomplishment PA)。情感衰竭代表壓力源方面,指感受到過度疲勞以及個體的情緒和軀體資源耗盡的一種狀態。去人格化是代表倦怠感的人際關系方面,指對工作的各方面作出一種負面的、無情或完全分離的反應。個人成就感低則代表自我評價方面,它是指自己感覺在工作中缺乏能力,缺乏成就和生產率。這三方面的關系如何,目前還沒有定論。其中一種理論認為,首先出現的是情感衰竭,繼而形成去人格化,最終導致成就感低的產生[3-4]。
1 MBI測量工具
目前世界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工作倦怠測量工具是美國心理學家Maslach的工作倦怠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該量表有較好的信效度[5-6]。MBI共22個項目,受試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對問卷中的相關表述進行選擇,用0~6分表示其感受出現的頻率。該量表包括三個分量表,①情感衰竭:9個條目,主要評價工作壓力過大引起的情緒反應。總分為0~54分,19~26分為中度倦怠感,26分以上為高度疲倦感。②去人格化:5個條目,主要評價壓力引起的對服務對象的態度及感覺。總分為0~30分,6~9分為中度倦怠感,9分以上為高度疲倦感。③個人成就感低:8個條目,主要評價壓力引起的對自己工作的看法。總分為0~48分,34~39分為中度倦怠感,34分以下為高度倦怠感。該量表在國內已使用,翻譯成中文后,其信度系數(Cronbach's α系數)為:總量表0.74,3個分量表分別為0.86、0.76、0.76[7],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2 國內外護士工作倦怠現狀
國外對護士群體工作倦怠的研究起步比較早,也較為深入,研究發現醫務人員是工作倦怠的高發群體。1998年歐洲流行病學調查分析顯示,超過80%的護士存在程度不同的工作倦怠。Rout[8]的研究發現,普通人群和護士疲勞綜合征的患病率分別為0.2%和1.1%,日本護士工作倦怠的發生率高達25.9%[9]。2001年,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和蘇格蘭五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醫院中工作倦怠現象非常嚴重,其中4個國家40%的護士對目前工作不滿意[10]。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19家醫院的5956名護士中56%存在高度情感衰竭[11]。
我國對護士工作倦怠的研究開始于2000年,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李小妹[12]對國內護士的工作疲潰感研究調查時發現:護士的高度工作疲潰感占59.1%,其中情感衰竭占59.1%,去人格化占34.5%,個人成就感低占53.2%,而常模的得分均為33%。李超平等[13]于2003年對218名醫護人員的調查發現:42.1%的被試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衰竭,22.7%的被試者有一定程度的去人格化,48.6%的被試者缺乏個人成就感。周彧等[14]的研究顯示護士工作倦怠的各維度均呈現中等水平,其中低個人成就感顯著高于北美地區。萬琪等[15]對西藏地區5家醫院的344名護士調查發現,20.9%的護士存在工作倦怠,軍人護士的工作倦怠高于非軍人護士。葉志弘等[16]在2008年對杭州的1320名護士進行問卷調查,并建立常州地區護士的工作倦怠常模。結果發現,62.8%的護士存在工作倦怠,其中輕度倦怠占13.7%,中度倦怠占40.3%,高度倦怠占8.8%;國內護士群體的工作倦怠水平和國外醫務人員常模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國內護士的情感衰竭顯著高于美國常模標準,個人成就感則顯著低于國外常模。
3 工作倦怠對護士及護理工作的影響
由于當前國內護理人力資源緊缺、護士群體在醫院不受重視,工作倦怠正危害著護士的身心健康,并已對護理工作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工作倦怠會使個體感覺極度疲勞、煩躁、沮喪、緊張、易怒,甚至導致心理失調,如焦慮、抑郁等[17]。工作倦怠高者易急躁、體驗到更多工作內外的沖突、經常回避與朋友的交往,導致和同事、親友的人際關系緊張。工作倦怠感還會給護士帶來生理上的影響,包括血脂、血糖、血壓、心電圖異常等。嚴重者還會導致出現頭疼、失眠、胃腸不適等癥狀。Bakker等[18]指出工作倦怠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個體的消極情緒會影響到家人和同事。
工作倦怠導致個體喪失工作熱情和理想,對工作的投入減少,在工作中表現為態度冷漠、從而導致工作績效下降,離職意向增加,影響護理隊伍的穩定性。工作倦怠導致個體身心疲憊,缺乏工作動機,工作成就感和創造力下降,對護理工作感到厭煩和不滿,長期的情感付出導致護士情緒衰竭,甚至不愿意接觸服務對象或者對待他們態度冷漠,因此影響他們提供護理的服務質量和醫療安全[19],護理管理著應該關注護士的工作倦怠,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
【參考文獻】
[1]Pines AM.Burnout.In:Goldberger,Breznitzs Handbook of stress Theoretical and Clinic a Aspects[J].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3,386-402.
[2]Maslach C.Burnout.The Cost of Curing,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 Hall,1982:29-40.
[3]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
[4]劉曉虹.護理心理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1998:174.
[5]Maslash C, Jackson 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 Occup Behav,1981,2(2):99-113.
[6]王國香,劉長江,伍新春.教師工作倦怠量表的修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9(3):82-86.
[7]顧利慧,駱宏,葉志宏,等.護士職業倦怠影響因素整合關系模型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02-505.
[8]Rout U.Job stress among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nurses in primary care in England[J].Psychology Rep,1999,85(3):981-986.
[9]稻岡,文昭.減輕護理人員的精神壓力[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1991,10(2):53-54.
[10]王曉春,甘怡群.國外關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現狀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5):567-572.
[11]Kanai-pak M,Aiken LH,Sloane DM, poghosyan L.Poor work environments and nurse inexperience are associated with burnout,job dis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deficits in Japanese hospitals [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8,17(24):3324-3329.
[12]李小妹.護士工作壓力源及工作疲潰感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11):645-649.
[13]李超平,時勘.分配公平與程序公平對工作倦怠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3,35(5):677-684.
[14]周彧,張黎明.京穗兩地護士工作倦怠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4):295-298.
[15]萬琪,鞠鐘鳴,何娟.西藏高原護士工作倦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6):536-538.
[16]葉志弘,駱宏,姜安麗.杭州地區護士群體職業倦怠常模與診斷標準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07-209.
[17]李永鑫,周廣亞.應激、倦怠與抑郁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5):472-474.
[18]Bakker AB,Blanc PM,Schaufeli WB.Burnout contagion among intensive care nurs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5,51(3):276-287.
[19]于勇,張震巍.工作倦怠對醫療安全的危害及其對策[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3):187-189.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