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錄
近日,筆者在某地方人大的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則報道:該地的一個鎮人大在組織部分人大代表聽取和討論鎮人民政府關于某項工作的專項工作報告后,由鎮人大主席團作出審議意見轉交鎮人民政府研究辦理,促進了相關問題的有效解決。乍一看,這是一則關于鄉鎮人大主席團有效履職的普通報道,沒有啥特別的地方,但細一想,卻感覺明顯有不妥之處。作為鄉鎮人大主席團能不能作出審議意見,筆者認為還有待進一步商榷。
探討這一問題,有必要先從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專項工作報告說起。監督法第八條規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每年選擇若干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有計劃地安排聽取和審議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專項工作報告。”第十四條同時規定:“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對專項工作報告的審議意見交由本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研究處理。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應當將研究處理情況……向常務委員會提出書面報告。”上述法律規定有三個關鍵點:第一,具體方式是“聽取和審議”,也就是聽取專項工作報告后進行審查評議,其成果是以常務委員會的名義作出審議意見。第二,聽取和審議的主體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具體來說是“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是縣級以上各級人大閉會期間法定的常設機構。第三,審議意見本身具有法定效力,本級“一府兩院”要以書面報告的形式,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研究處理情況并接受其監督。
接下來,再來看關于鄉鎮人大組織本級人大代表聽取和討論鄉鎮人民政府專項工作報告的有關法律規定。新修改的地方組織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主席團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每年選擇若干關系本地區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有計劃地安排代表聽取和討論本級人民政府的專項工作報告。”新修改的代表法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副主席根據主席團的安排,組織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開展閉會期間的活動。”根據這些規定,筆者與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作了比較分析:第一,具體方式是“聽取和討論”,也就是聽取專項工作報告后,就具體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其目的主要是溝通看法和發表意見建議。第二,聽取和討論的主體是本級人大代表,而不是鄉鎮人大主席團或者其組成人員,在這里鄉鎮人大主席團的主要職責是提前確定聽取和討論的鄉鎮人民政府專項工作報告內容,并在閉會期間授權鄉鎮人大主席、副主席組織實施。第三,鄉鎮人大主席團不是鄉鎮人大閉會期間的法定常設機構,自然不能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審議意見,也就不存在監督審議意見研究辦理情況的問題了。
綜上所述,之所以出現組織代表聽取和討論鄉鎮人民政府專項工作報告后由鄉鎮人大主席團作出審議意見的做法,主要原因是把鄉鎮人大主席團等同于縣級以上各級人大常委會,作為鄉鎮人大閉會期間的法定常設機構對待了。筆者認為,這一做法不符合相關法律規定,鄉鎮人大主席團不能在組織代表聽取和討論鄉鎮人民政府專項工作報告后作出審議意見。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