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雯婷
摘 要:本文將通過理解制度變遷理論,了解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制度變遷理論來深度分析國有企業改革的四個階段及其必要性,描述了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和特征對經濟的影響以及中國的國企改革要走的路徑依賴。
關鍵詞:制度變遷理論;國企改革
一、制度變遷理論的概念界定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C·諾斯在研究經濟的過程中發現了制度因素的新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經濟史論和制度變遷理論使他在經濟學界聲名聲大噪,成為了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的制度變遷理論內容如下:
1.產權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的結合
諾斯認為,科斯創立的產權理論解釋了公司這個組織形式的出現和它所造成的結果,即交易費用的降低。在這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爭奪資源的社會,人們為了達到降低交易成本這個目標,從而推動了有效率的組織形式的出現并不斷進化。所以,諾斯認為,產權理論主要在以下個方面推動了制度的變遷:一是要依靠產權結構創造有效率的市場。要使市場的資源充分得到利用,提高效率,就必須依靠競爭來達到,而市場如何能有效地控制,就需要對東西的所有權進行劃分,劃分地越明確,就越能達到效果。二是要依靠產權結構推動技術進步。人們之所以去發明新東西和技術創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有利可圖,但如果沒有該方面的制度來保證他們的盈利,就會很大程度上挫傷人們發明創造的欲望,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具有排他性的、保護發明物的新制度,也就是今天的專利權。這樣就有利于提高創新的積極性,推動社會的技術進步。
2.制度變遷中的國家理論。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主體,要研究經濟發展,就必須研究它主體,也就是國家。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但同時又是經濟衰退的根源,諾斯將產權理論與國家理論聯系在了一起,因為國家要對產權結構最終的經濟效率負責。諾斯認為,能使效用最大化的國家有三個特點:第一,國家為了取得財政收入,需要對其進行保護或者說維護它;第二,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國家需要對這些組織分類,并制定不同的產權制度;第三,國家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也就是國內外的雙重競爭。諾斯發現,在歷史上的很多階段,國家既要使稅收最大化,又要節約費用以促進經濟增長,這二者之間顯然是存在矛盾的。
3.制度變遷中的意識形態理論。根據諾斯的理解,意識形態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些都會影響到低于經濟的研究。而西方正統的經濟學理論則一直忽視了這方面的作用,但馬克思卻格外注重,這點從他的著作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看出。諾斯他的理論突破了新古典理論的個人主義的功利性假設,明確指出:變遷與穩定需要一個意識形態理論,并以此來解釋了新古典主義理論中所產生的一些偏差。
4.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問題”。路徑依賴就跟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關于自我增強機制和路徑依賴的研究最早是由阿瑟針對技術演變過程提出的。諾斯把前人關于技術演變過程中的自我強化現象的論證推廣到了制度變遷方面,提出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
二、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
1.從國有國營到放權讓利
1978年-1984年,此階段首要的任務是打破高度集權的國有國營體制,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權,以放權讓利為重點。國營企業普遍實行了擴大經營自主權的改革,調動了企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
2.政企分開與兩權分離
1985年-1992年,此階段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沿著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逐步推進政企分開,使企業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保持國家所有權的前提下,可以將企業的經營權下放給企業,開始探索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
3.現代企業制度與抓大放小
1993年-2002年,1994年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這部重要的商法典。從1994年開始,國務院選擇了100家企業進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加上各地方選擇試點的企業,中央和地方共選擇了2500多家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公司制改革試點。
4.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確立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積極推行股份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規范的董事會建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三、制度變遷與國有企業的改革的聯系
在建國初期,為了快速地恢復國民生產力,建立工業化國家,國家政府選擇了模仿蘇聯的斯大林模式,從而建立了國家公有制。打土豪、分田地,大力打擊國內存在的地主階級,將土地收歸國有,然后再將土地分給農民耕種,當然,必須要按照國家規定來種植,完成規定的產量,由此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甚至超過了規定產量。但是在經歷了數年的發展之后,該體制的諸多問題都暴露出來了。比如說,缺乏自主性、創造力差、效率低、員工紀律松散、生產積極性不高等一系列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政府針對國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從放權讓利到公私合營再到股份制改造最后形成了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雖然進行了大的改革,但到今天為止,國有企業的發展仍然不是很樂觀。下面將結合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來分析國有企業的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的動力與原因:諾斯認為主要是利潤的存在。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企業主要存在三種力量:國營企業、名營企業和外資企業。這三者總是在進行相互的比較、爭斗。在建國初期建立起來的國有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顯露出問題,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使民營企業開始萌芽并在極短的時間內壯大。雖然民營企業剛開始的發展帶有一些投機取巧的性質,但他所體現出的活力卻是國有企業不能比的。這種現象造成了民營企業的利潤不斷地擴大。政府為了保持國企當時的壟斷地位而開始了國企的改革路程。國有企業的改革過程:諾斯認為制度變遷的過程是時滯的。因為對潛在利潤的認識和新制度的確立需要時間。主要體現在:一是國有企業在中國企業中具有決定性的地位,而民營企業卻啥都不是,民營企業的地位是不被承認的。因此,民營企業合法性的確認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二是要認識到國企改革的關鍵是在產權上這個事實經歷了十幾年的時間,最初政府總是希望通過體制內調整來達到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三是國有企業新制度的安排和確立是需要時間的。中國的國企改革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為我們中國的國情與發展歷史與其他各國都不同,別的國家能借鑒經驗,而我國卻不能,因此,本身國企要進行改革我們就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捷徑可走。中國所獨有的意識形態決定了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此這也印證了諾斯所說的“制度變遷是漸進的而非連續的”。
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徑依賴特征:諾斯所認為的制度變遷是指技術的漸進性變遷,只要走上了某個特定軌道就有可能一種技術淘汰另一種技術,盡管最終可能會發現這種技術還不如原來的那種有效率。在報酬率遞增的情況下,剛開始建立制度的成本是巨大的,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中國選擇了國有企業這一企業形式,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其之后的道路上表現出了路徑依賴。經過三十多年的變革,中國的企業史仍然是國有企業及體制外經濟的博弈過程。中國始終堅持著國有企業這一主體地位,并提出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因此,我們在研究國企改革時,不能一味地批判國有企業中的弊端,而是應該考慮到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這一特征,從而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方式。
雖然用諾斯的制度變遷理論解釋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路徑及其特征,但它并不能全面的解釋中國的改革過程,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的實際情況與其他國家不盡相同,而諾斯的理論都是建立在西方經濟學家的理論基礎之上,并且通過諾斯他自己對西方國家的歷史研究而得出的結論,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亞洲國家且發展迅速超乎常理的國家來說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用。諾斯的意識形態理論認為不同的意識形態也會影響制度變遷的路徑,中國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則決定了中國特有的國有企業改革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道格拉斯·C·諾思.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吳曉波.激蕩三十年[M].上海三聯書店,1999.
[4]杜曉燕,李景平,尚虎平.國有企業改革核心:是明晰產權還是剝離國企政策性負擔[J].經濟特區,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