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廣宇
摘 要:家族企業是指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在一個家族中的企業。由于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不同,家族企業呈現多樣化。不管是在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還是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家族企業都在其經濟中發揮巨大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家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家族企業對于解決我國龐大的就業壓力,提高國民福利水平,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從中、美兩國家族企業管理方式、傳統文化、國家經濟制度的不同等方面淺析中美家族企業管理上的差異,發現中國家族企業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產權制度和企業人才管理等方面還有許多出新經濟形勢下家族企業管理創新的對策,以為中國家族企業的成長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中美國家;家族企業比較;問題;啟示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家族企業迅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重要推動力量。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快,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使我國的家族企業面臨巨大的挑戰。創新家族的形式,促使其發揮集群優勢,能提高家族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這樣才能讓我國的家族企業積極參與到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在競爭中不斷生存、發展和壯大。因此,對中美家族企業治理比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和美國家族企業比較
1.中國家族企業治理制度
(1)中國家族企業的組織制度
現階段,我國家族企業類型分為獨資型家族企業、合伙型家族企業和有限責任公司型家族企業這三種類型。在這三種家族企業中,獨資型企業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治理結構相對簡單,能夠節約資金等成本;合伙企業能夠解決企業籌資問題,具有生產規模上的優勢,但是其也是自然人企業,治理結構相對簡單;有限責任公司則填補了上述兩種類型企業的不足,是家族企業增長速度最快的一種組織形式。
(2)中國家族企業的傳承制度
目前,我國家族企業傳承制度,仍然是子承父業、子守父業的現象。家族企業都面臨新老權力交接問題。80%的家族企業卻因為沒能成功的傳承而關門;無數的中國企業敗在24年的“鬼門關”。通常,家族企業的創始人憑借其膽識與思維獲得了企業發展的資金,但這不能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制度。第二代接班人不一定有父輩的膽識和能耐,新老交替總是不可避免的帶給企業的管理層以動蕩。
(3)中國家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
家族企業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組建起來的,企業權力主要掌握在幾個人手中,實行的多是“家長制”的管理方式,缺乏科學的程序。家族式管理方式混亂。家族企業管理者依據親疏遠近關系,而不是按照其能力的大小來選擇中高層管理人員。于是,在家族企業內部形成了一種“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企業文化氛圍。
(4)中國家族企業的產權制度
我國的家族企業主要是以個人產權或家族產權為主體的物主個人產權所有者、經營者、管理者和生產者三位一體或四位一體。在產權歸屬方面,家族企業大多數幾個人創始者共同所有,其創始者若是在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現矛盾,會影響到企業管理層的團結,輕者使企業生產效率低下,重者則會引起企業的分崩離析。現代產權理論指出,任何經濟權利都要有明確的權屬,否則就難以保證權利的有效使用,會造成經濟資源浪費,甚至還會導致經濟糾紛。但是在我國家族企業所面臨的局面是,某個家族企業僅僅在創立時規定其所有權屬于某個家族,并未對家族內部各個成員應當享有的具體的利益分配權等做出相關約定。這種產權不明確的情況會使得家族企業內部成員之間為了各自利益產生爭權奪利的情況。
2.美國家族企業治理制度
美國家族企業吸收了現代企業制度的優勢,使家族企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治理和產權結構。其特點可以歸結如下:
(1)家族企業股權相對分散,但所有者對企業擁有控制權
錢德勒在其著作《看得見的手~美國工商企業的管理革命》(1977)中,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了美國家族企業的成長史,揭示了美國家族企業產權的變遷。美國家族企業走過創業者一起持有公司股份,到某個家族單獨持有公司股份,再到家族成員分散企業股權的一個過程。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家族企業由于其治理結構簡單,生產決策能夠迅速執行,使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伴隨而來則是公司管理復雜化,管理者由于其缺乏相關的管理技能和相關專業知識,無法親自掌控企業的日常運作,職業經理人的出現,使專業的管理層替代業主對家族企業進行管理。
(2)家族企業內部治理結構規范
美國家族企業內部形成了以決策(股東大會)、執行(董事會)和監督(監事會)為主的三權分立框架。其家族企業通過借鑒現代企業制度的治理結構,來解決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組織和管理等相關問題。企業內部設立家族委員會,其為家族成員提供了一個表達他們價值觀、利潤分配需要的平臺,使得家族系統和企業系統有了明確的分界線,這樣給那些未擁有所有權的家族成員提供了表達其意見的機會,這樣就極大的消弱了因家族企業成員的內部矛盾對企業經營決策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3)家族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企業管理層專業化程度高
在美國,因為資本市場相對完善,股票能夠公允的反應公司的價值,這就為家族企業所有者考核職業經理人業績提供了合理參照。家族企業所有者一般掌握公司控制權,不參與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公司的具體的經營管理工作則由職業經理完成。于是在美國家族企業中形成了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相分離的局面。這種治理結構能夠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促進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雖然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也會出現代理成本、搭便車、逆向選擇等問題,但是因為家族企業股權控制權相對集中,普通的上市公司相比,家族掌控的上市公司在解決代理成本等問題方面更為有效。家族企業與現代企業制度兩者優勢的完美結合,使得美國出現了很多家大型的家族企業。
三、中國和美國家族企業比較獲得的啟示
1.產權明晰實現產權結構合理化
中國家族企業應向美國家族企業學習,通過建立股東會完成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家族企業既要在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的框架下逐漸實現與公有產權的分離,又要逐漸實現美國家族企業比我國更強調持續的完善企業激勵雇員、留住人才的機制。企業應該實行彈性工資制度,并按照一定的績效標準發放工資,這樣就可以極大的提高生產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2.職業經理人階層的形成是實現家族企業公眾化的前提條件
家族企業短期成長依靠的是資金,但是家族企業的長期成長離不開人才。人力資本才是最重要的。家族企業的內部融資能力很強,企業的技術設備也都比較先進,仍然會遇到發展瓶頸,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有效吸納專業性的人力資源。因此,家族企業能不能有效地融合社會人力資本,尤其是職業資源是家族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3.政府應為企業制度變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從美國家族企業制度轉變的歷史過程看,我們都可以見到政府干預的影子,在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的過程中,要求政府發揮更有效的組織、指導和協調作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駕馭和管理經濟事務的核心就是政府的制度能力,要逐步的由政策治國向制度治國轉變。制度治國主要是憑借制度和法律治理,但并不排斥政策治國,而是要使權力受到制度和法律的約束,保證政策的協調性和連續性。
參考文獻:
[1](美)艾爾弗雷德·D·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管理革命[M],商務印書館,1977.
[2]潘必勝.鄉鎮企業中的家族經營問題[J].中國農村觀察,1998,(1):12.
[3]克林·蓋爾西克.家族企業的繁衍一家族企業的生命周期[M].北京:經濟F1報出版社.
[4]張維迎.所有權、治理結構及委托——代理關系[J].經濟研究,1996(9).
[5]張毅.劉芳.《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
[6]晁代剛.中國家族企業持續發展策略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
[7]姚明龍,王遠軍.國外家族企業研究最新進展述[J],浙江社會科學,2004(6).
[8]“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2002.
[9]郭躍進.家族企業經營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10]郭凡生.家族企業的激勵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