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錦州市群眾藝術館 遼寧錦州 121000)
?
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與途徑
王艷(錦州市群眾藝術館遼寧錦州121000)
摘要:近年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運動正在蓬勃開展,盡管全國各教育機構積極實踐與探索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教材以及進校園,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工作仍然沒有形成體系,難以發揮教育傳承的真正價值。本文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與途徑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低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途徑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4.085
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同時也是各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體現,是民族興旺發達的精神支柱。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相對豐富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以及教育價值,有利于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揚,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競爭力,可以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因此,國家要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1.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活動的開展力度不夠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層面的教育傳承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工作不規范,正處于探索時期。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其教育傳承沒有列入到學校的教學計劃當中,存在隨意性以及應景性,在系統性、連續性以及穩定性上相對缺乏;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區域大多數都是教育相對落后的區域,缺乏專業教師與規范化課程,直接影響到其最終的教學質量;再次,無穩定性經費來源,一般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課堂的機會較少,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受邀講授技藝講座沒有相應的經費支持;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設備與教材缺乏[1]。因課程設置以及教材編寫的權力都掌控在中央與省級教育部門手中,而地方教育部門往往上行下效,很少主動在課程政策范圍內實施大膽創新,因課堂設置中很少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教學設備也就相應缺乏。
2.面臨學校主流教育壓力
學校在主流教育層面上的普及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來講,屬于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為各族人民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另一方面,新知識體系的普及往往會與本土文化進行隔離,進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面臨較大壓力。現代化的主流教育往往具有一整套適應現代化生活的權威知識體系,可以納入到現代公民身份認同當中[2]。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集中的地區學生來講,學校主流教育中所獲取的知識往往遠離地方傳統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最終將導致學生很難接受來自學校的相關知識。同時,家長花錢將學生送到學校手中,接受主流文化教育,對他們來說,學校教育可以使自己的孩子能夠與城市人一樣,可以成為被大部分所認可的“有知識”的人。家長與學生對學校主流教育的敬意,將會使學校獲得權威地位,而這種心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是相互矛盾的,最終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不斷讓步[3]。
1.舉辦非物質文化傳習所
為了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教育工作者可以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相關藝術特點,面向青少年,特別是少年兒童開展開展民族文化培訓特長班。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在傳習班教育初期,可以指導學生以欣賞為主,從而讓其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價值,增強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欲望,加強對本土文化的認知。第二,教育工作者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民間藝人技藝制作方法,增強學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層面的感性意識。第三,教育工作者需采取課內以及課外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掌握以及學到相關的基礎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技藝。第四,應根據實際情況,開發適合學校教學目標的資源,進而做成規范化的教學案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制作工藝編成鄉土教材,并進行廣泛推廣。
2.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與社會教育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手工技藝、音樂舞蹈、民族語言以及民醫土等的老一代繼承人已經相繼去世,正在面臨消亡的危機。因此,國家應該有意識地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代相承。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習得以及養成角度出發,青少年階段是其黃金時期。學校可以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繼承人在學校開設講座,并給予其報酬。還可以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地區開設相應的社會教育,從而讓其活到尋常百姓生活與生產當中,發揮其更高的價值,尤其是讓青年人能夠學習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進而更好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3.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教育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中,應積極開展鄉土教育,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域的干部群眾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知識教育,特別是強化中小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國家相關部門應組織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編寫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讀物,并做到讀物的通俗易懂;還應該常規性開展文化保護活動,加大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力度;增強社會全體成員的文化自覺意識,主要包括文化興亡匹夫有責意識、民族文化安全意識以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意識等。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工作是一項專業性與復雜性都相對較強的工作,直接關系到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可以通過舉辦非物質文化培訓班、構建繼承人與社會教育體系以及開展鄉土教育等方式,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譚宏.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的探討[J].重慶高教研究,2015,01:80-88.
[2]鄭雪松.教育人類學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制研究——以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137-143.
[3]李衛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校教育傳承路徑探析——以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04:44-48.